王向棋、張俊、葉靜/文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旅游業發展迅速,但是同國外的一些旅游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旅游業尚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其中的原因,有認識問題,有配套設施不完善的問題,有管理體制問題,同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卻是經常被忽視的問題:我們在開發旅游項目發展旅游的過程中經常重視自然資源的開發而對其中蘊含“神”的人文資源呈現漠視態度,尤其表現在近些年對待體育旅游的發展上,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旅游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研究民族生態體育旅游發展策略,我們首先得了解,什么是民族體育旅游?何謂生態體育旅游,對這兩者的概念加以區分。
所謂民族體育旅游指的就是具有民族旅游和體育特點的一種新型的人文旅游文化產品,從學術范疇來看,它是由民族學、旅游學和體育學三者交叉融合而產生的一種人文旅游資源。在現代社會里,旅游作為現代人休閑、娛樂、消遣生活調節身心的重要的一種休息方式,而體育則是強身健體娛樂身心的一項綜合性較強的運動。兩者之間有著非常好的融合點,在旅游活動中一定會有體育,在體育過程中也能見到旅游的影子,所以表現在資源上兩者互為彌補互為關聯。
所謂生態旅游,David weaver這位著名的旅游學家認為:“生態旅游是一種在與自然環境相聯系的文化背景中旅游,欣賞、體驗、學習其中蘊含的一些原始風情,這種旅游方式有著明顯的環境——社會——文化可持續性,發展生態旅游可以有效地促進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與文化發展,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又可以有效的提高生態旅游經營機構的生產能力,在生態旅游中,吸引物即能夠吸引旅游者到來的要素主要是自然資源,但是同時也避免不了與之相關的一些文化資源和文化影響。而生態體育旅游則是同體育相關的生態旅游,David weaver對生態體育旅游這樣分類:3S旅游、探險旅游、健康旅游,3S旅游主要指的是海洋旅游、沙灘旅游、陽光旅游。不論怎么進行分類,生態體育旅游都應當在旅游和保護兩者都有表征時,才能真正顯示出其價值所在。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各式各樣的珍奇的野生動植物、奇特非凡的自然景觀、深厚悠久的人文景觀沉淀、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種類繁多的體育項目等等,這些都構成了我國體育旅游的吸引力。在大自然中,如果要更好更貼近地觀賞野生動植物,離不開攀登、步行等各種身體運動,而在優雅的大自然環境中進行體育運動,清新自然的空氣能夠給人以更好的頤養身心強身健體的效果,再加上旅游地濃厚的民族特殊風情,能夠更讓人感受到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之外的那一縷文化的影子,讓人在旅游的過程中情操得以進一步的陶冶。所以,對于21世紀的中國體育旅游而言,這種既能夠對自然旅游資源有著保護作用,又能夠讓文化旅游資源負起責任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減輕環境壓力、平衡經濟利益、保存旅游景觀資源和文化完整性、實現彼此間公平和利益共享有著重要作用的民族生態體育旅游方式,它是實現體育旅游業進一步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具體來看,我國開發民族生態體育旅游有著良好的開發環境:
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地域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從地理面積來看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位,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從南北跨越的緯度來看,大部分處于溫帶,而小部分在熱帶,從東西跨越的經度來說,60多度的跨越使得最東的烏蘇里江和最西的帕米爾高原相差近5個時區。同我國相鄰的國家多達十四個。長達18000多千米的大陸海岸線,大大小小5000多個島嶼,這樣跨度大的地理環境,為旅游業的開展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氣候資源和地質資源,再加上我國大雜居、小聚居的56個民族劃分特點,讓我國發展民族旅游有著非常好的開發環境。
總的來看,中國經濟的發展為旅游開發提供了非常好的經濟環境,在新中國成立的70年里,通過多次有計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國之一,1979年之后的改革開放,更是讓中國經濟有著前所未有的增長速度。2005年中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人民生活水平層次來看,整體上已經達到小康水平。從體制上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市場在資源優化配置中的作用愈加明顯,經濟的宏觀調控體系逐步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從粗放型朝向集約型轉變。再加上加入WTO之后,中國國門大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進入中國,中國的經濟更加開放,在這樣一個增長、穩定、開放、快速、有發展潛力的經濟環境中,當前中國開發民族生態體育旅游有著非常優越的經濟條件。
我國是一個文化璀璨的文明古國,景觀奇特、山河錦繡,有著非常豐富的風景名勝資源。比如說以科考為主導的風景名勝旅游區九寨溝。比如說有歷史古跡風景名勝十三陵,還比如說世界文明的古代石窟藝術結晶云岡石窟,比如說風景秀麗的自然名勝桂林山水甲天下,還比如說民族風情內蒙古草原風光……等等。這些以獨特自然景觀和悠久文明歷史為載體的能夠有著非凡社會價值的優秀財富,對于民族生態體育旅游的開發而言,有著非凡的價值。
我國有著50多個民族,在各個民族之間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傳統民族文化,由于獨特的生活環境,直接造就了人們不同的生活習性,它們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建筑文化、服飾文化、節慶、婚喪等等都有著非常強的觀光魅力和強烈的可視性。再加上民族間各自不同的體育運動,比如說呼倫貝爾草原賽馬、響沙灣滑沙、海南海上潛水、彝族潑水等等,這些獨特的民族風情為民族生態體育旅游的開發提供了便利。
從地質地貌的角度來看,我國有著茂密的森林、茫茫的荒漠、巍峨的雪山、洶涌的大海、碧綠的草原、奔騰的江河,甚至有著許許多多的美景依舊完好無損的保存在人跡罕至的國土中,為外界稱之為生態凈土。在開展民族生態體育旅游過程中,以這些凈土為依托,開發探險體育旅游,比如說狩獵旅游、斗獸娛樂旅游、體育觀戰旅游、激流勇進探險、甚至是潛水到海底觀賞各種各樣的熱帶魚,這樣為民族生態體育旅游的吸引力的增強提高了籌碼。
此外,我國還有著姿態各異的濕地生態系統,能夠開發具有特色性的體育項目,比如說水上體育、觀鳥、捕魚、垂釣等等,我國還有著垂直帶分布明顯的山地生態系統,山地豐富的動植物、清晰新鮮的空氣、鮮明的垂直帶譜、綠色植被等等對于生態旅游者都具有著相當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占到國土面積40%的草地、森林等等。這些都為開展民族生態體育旅游提供了資源優勢。
作為具有區域特色獨具魅力的民族生態體育資源,如何能將這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融入到市場經濟大潮中使之煥發出巨大的生命活力同時產生現實的經濟價值,筆者認為實現這一轉變需要我們對民族生態體育產業化、商品化轉變過程中的外部社會支持體系和價值要素加以把握,同時堅持因地制宜的方針,從市場調研、市場開發、產品開發、產業運作等角度切實認真的加以探索,整個開發過程應當明確思路、構想、實施途徑、實施步驟,具體的來說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民族生態體育旅游的開發一定要從人無我有的獨特性考慮,從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個性化、差異化方向出發,塑造出別具一格的優勢的民族生態旅游產品。民族生態體育旅游資源要在娛樂、審美、觀賞、刺激、安全等方面有創新和保障,確立鮮明獨特的市場主題與形象,樹立全國性的上乘市場品牌,并通過品牌戰略的實施,增加體育旅游產品的吸引力與文化附加值,以推進旅游業走內涵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對于發展民族生態體育旅游業,要從資源導向型向市場導向型方向發展,用市場運行機制來進行運作與管理,并逐步在民族民間體育節日中引入市場化、產業化的機制,使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具有突出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具體來說:
1 對民族地區的體育資源種類和體育資源總量進行認真詳細的摸底,然后細化類別,在此基礎上展開對民族生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總體戰略和實施步驟的研究。
2 分析民族區域體育資源商品化、產業化所需要的外部支持條件和內部文化價值,分析該地區周邊環境的旅游供給與市場需求狀況,詳細分析該地區體育旅游的市場開發現狀與發展趨勢,從成功經驗和存在問題的角度進一步研究體育旅游產品的開發特性與走向。
3 從旅游市場的特殊需求出發,對能夠進入產業化、商品化運作的民族體育項目和產品種類加以詳細分析,而后對其進行必要的加工、雅化、包裝,從而不斷使該體育旅游產品的風格和質量得以提升。
4 完善民族生態體育資源商品化、產業化開發的運作機制、發展模式、市場定位、市場開發戰略等宏觀指導。
在開發少數民族體育旅游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民族體育資源與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相結合的原則、堅持觀賞性與參與性相結合的原則、堅持收益性與保護性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多樣性與統籌性相結合的原則,同時強化人才戰略,盡可能地吸收和培養一批懂體育、懂旅游、懂管理的優秀人才,以此來保障民族地區體育旅游的高速穩定,同時保證生態環境的不被破壞,保證旅游區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