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證券與期貨學院 王曦紅
改革開放30年,尤其是建立市場經濟的20年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飛速而持續的發展。然而在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卻面臨著重大的挑戰。
一方面作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主要動力的投資,在這一階段受制于基礎建設發展空間有限等約束條件,難以在現階段繼續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消費在短時期內無法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作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也面臨諸多困境。在個時期,我國外貿一方面面臨來自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導致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壓力;另一方面又面臨著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人民幣升值壓力。我國外貿企業在這一過程中生存狀況令人堪憂。要提出應對之策,首先應當分析中國企業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的生存現狀。
受始于美國的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失業率上升,經濟增長明顯放緩。雖然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政府相繼采取大規模的干預政策,然而直至今日,全球經濟卻仍未完全走出這一場金融危機的陰霾。
金融危機對經濟的消極作用通過其特有的傳導機制體現出來:其中包括凱恩斯效應、克賽爾效應、收入效應、資產負債效應等。金融危機時期,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外需減少,而這一事實通過上述傳導機制直接帶來我國外貿企業在2009年的全面生存困境。然而后金融危機時期,伴隨全球經濟的逐步復蘇,我國主要貿易國的需求量逐步回升。
2008年,我國全年出口總額為 14286億美元,而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后的2009年這一數額變為12016億美元,同比下降15.9%。2010年、2011年兩年全球經濟逐漸復蘇,我國全年出口額與上一年同比分別增加了31.3%和20.3%。總體看來,中國的出口企業在經歷了2009年最惡劣的狀況之后,在2010年、2011年兩年對外貿易得到了持續的回升。可以看到,國外對我國出口產品的需求是穩健上升的。
另一方面,我國出口產品的內部結構卻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轉變。2008~2010年,機械器具、電氣設備一項均以43%左右的百分比在我國出口總額中占據最大的部分;紡織品連續三年居于第二的位置,穩定在13%左右的水平。然而在2008年危機前以10.07%處于第三位置的賤金屬及其制成品在危機后兩年的出口量均有了較大幅度下降,達到6%左右。與此同時,同樣是資源類的礦產品在08年的出口份額為2.55%,危機后兩年均降到不足2%的歷史低位,下降比例達到了20.57%。
可以看出,現階段我國外貿企業的總體需求呈現上漲態勢。出口產品的結構中,仍延續了之前的電氣設備、紡織品等制造業為主的局面,而資源型出口產品的出口額有所下降。
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面臨全面衰退的局面,各國政府采取了嚴格的管制措施,為保護自身經濟發展,各國紛紛加劇了貿易壁壘的設置。其中,技術性貿易壁壘呈現出相同的上升趨勢,成為貿易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我國外貿企業而言也是新時期日益嚴峻的考驗之一。
2008我國出口遭遇技術貿易壁壘事件428起,2009年、2010年分別為540起和521起。金融危機之前,在我國出口產品過程中遭受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占總數不足1/3,然而在2008、2009、2010年三年中,這個比重分別增加到56.8%、62.0%和55.1%,由此可見,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的外貿企業面臨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嚴峻挑戰。
從地域來看,發達國家是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主要國家(地區),如美國、加拿大、歐盟、日韓等。其中較為著名的有:美國于2008年8月起生效的《消費品安全改進法案》,新法案中,兒童用品中的鉛含量受到了更嚴格的限量要求,同時加重了違法的懲罰力度。又如挪威提出的PoHS法規,即“消費性產品中禁用某些危險化學物質”,新西蘭提出的關于提高兒童睡衣質量標準等。由于我國的制造業產品在這些國家的市場占有率具有絕對性的優勢,這些技術性貿易壁壘,直接對我國制造型企業的出口產生了重大打擊。
我國的外貿企業面對的困境不僅來自上述兩個因素,更有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一方面,自2005年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相對于美元一直處于升值狀態。這就帶來了我國出口產品相對價格的上升,出口企業相對競爭優勢的喪失。另一方面,我國外貿企業每年都要支付和收到大量的外匯:在出口商以短期信貸方式出賣商品,進口商以延期付款方式買進商品的情況下,從成交到結算這一期間便存在外匯風險。在此期間如果匯率產生不利的波動,則會出現出口商的本幣收入可能比預期的數額減少,進口商的本幣支付可能比預期的數額增加的情況。
以國際結算中最主要的交割貨幣——美元為例,選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中各月第一個交易日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進行研究。發現在49個交易日中,較上一個交易日,人民幣為升值狀態的達到了36個,而在整個研究期間,人民幣的升值幅度達到了12.38%。在選取的48個月中,月升值率達到0.5%以上的有12個。而在所研究的16個季度中,人民幣的升值率在0.5%上的共有9個季度,超過了樣本半數。可見,在廣泛采取延期結算的國際貿易中,我國企業如果采取了延期收取美元的結算方式,就面臨著人民幣升值壓力帶來的收益損失的可能性。
我國傳統的對外貿易形式為加工型貿易,這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國貿易進出口額,但由于加工貿易往往具有低附加值的特點,于是雖然貿易總額很大,但是屬于我國企業的利潤額卻較低。除此之外,加工型貿易企業較低的進入門檻進一步擠壓了我國外貿企業的利潤空間。
因此,我國外貿企業應當立足自身的實際條件,實現企業發展模式的轉變,由加工低附加值產品向生產高附加值產品方向轉變,從產業鏈的底部向產業鏈的頂部轉移。以2010年我國出口總額中處于第二位置的紡織品為例:我國相關紡織品出口企業可以立足自身純熟的制造技術,加強品牌管理,在國際上樹立高品質的形象,以提升附加值。至于在我國出口額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的資源型產品,可以看出,雖然出口礦產品能帶來一時的收益,但由于我國的相關資源出售價格較低,出口帶來的相對較少。同時,較之由此帶來的環境惡化、資源減少而言,出口礦產帶來的利潤微乎其微。所以,我國外貿企業應當進一步減少礦產品等非可再生資源的出口。
現階段,我國的對外貿易企業要增強競爭力,必須加強自身管理,增強自身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企業應當細化分工,明確權責,并在企業內部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作用的方法與措施,形成規范化、系統化、制度化的控制機制。通過這種方式來規避由于制度缺失帶來的道德風險。
為了監督內部控制結構運行質量,強化預算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現實生活中,預算往往是由總經理組織編制,交由董事批準后實施,但由于在這一過程中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董事往往無法提出質疑,進而導致管理者的內部人控制現象。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必須保障董事會對預算管理的知情權利。
企業為了規避由于匯率波動帶來的外匯風險,經常采取的辦法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通過簽訂遠期的合約來規避期間可能由匯率波動帶來的損失。常見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遠期外匯、外匯期貨、外匯期權和外匯掉期。在這其中,利用遠期外匯是我國外貿企業進行套期保值最常見的手段。
遠期外匯主要是由企業和銀行簽訂的合約,在中國具有遠期外匯交易資格的會員包括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72家中外銀行及其分支機構。不僅數量眾多,運行機制較為完善健全。這些機構不僅提供建立遠期外匯多頭的合約,同樣也可以賣空遠期外匯,這就為進口商和出口商分別提供了構建合適自身情況遠期外匯的機會。企業可以通過和這些企業簽訂遠期外匯合約,實現在期初就鎖定收益,達到規避匯率風險的目的。
為應對我國外貿企業的生存困境,國家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引導我國外貿企業的發展。首先,可以通過稅收政策對我國外貿企業結構進行優化升級,對高附加值的產品給予稅收或者補貼的方式給予優惠。同時我國應當通過出臺相應的法規,限制非可再生資源型產品的出口。其次,國家應當加大教育投入,培養熟悉國際貿易規則的法律、經濟類人才,幫助我國外貿企業在遇到相關的諸如反傾銷起訴或者相關貿易壁壘時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與此同時,進一步完善我國金融市場同樣重要。在強有力的監管下,進一步推出金融衍生品,為我國外貿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提供工具。通過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引導銀行對我國外貿企業貸款的比例,減輕我國外貿企業的融資壓力;加強股票市場的監管,完善我國股票市場對上市外貿企業的融資作用。最終實現為我國外貿企業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合理轉型起到政策導向作用的目的。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巨大壓力,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在現階段都面臨著各自的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現階段我國外貿企業的生存狀況。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外貿企業在現階段的情況:外需有所回升,出口結構產生了一些變化;與此同時也面對著日益嚴峻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以及實時存在的匯率風險。為了應對這些困難,我國外貿企業應當認清現實狀況,立足自身實際,加強自身建設,積極運用金融衍生工具規避匯率風險。惟有如此,才能提升自己在國際競爭中的實力,增加我國外貿企業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的競爭力,讓出口成為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推動我國經濟實現持續增長。
[1]曹曉蕾.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影響新探[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9(04).
[2]崔大滬.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外貿態勢分析及發展戰略[J].世界經濟研究,2009(10).
[3]喻建良.從供應鏈分析探討傳統出口型外貿企業的發展戰略[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
[4]閻達五,楊有紅.內部控制框架的構建[J].會計研究,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