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學 陳光春 周柯 馬小龍
張作鵬(1998)從外貿總體規模、外貿經濟效益、外貿社會效益、外貿技術效益、外貿生態效益、外貿資源效益六個方面對對外貿易發展的可持續性進行評價。[1]
沈樹榮(2001)認為發展可持續性貿易是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一種全新的貿易模式,它通過商品、技術與服務的跨國交換,滿足進口國消費與生產的需要,促進貿易國的經濟增長,同時在貿易品的生產與交換過程中,使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達到最小,從而減少同代人與后代人的國際貿易對環境的需求。[2]
彭紅斌(2003)從更廣義的角度上定義了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涵義,他認為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就是遵循外貿發展的內在規律,健全外貿體制, 完善外貿運行機制,提高外貿效率, 合理有效地動員和配置外貿資源,從而達到經濟和外貿在長期內有效運行和穩健發展。[3]
易瑾超(2005)認為,所謂的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就是必須兼顧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重目標,一方面追求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將對外貿易帶來的生態成本限制在一定水平。在遵循外貿發展的內在規律基礎上,健全外貿體制,完善外貿運行機制,提高外貿效率,合理有效地動員和配置外貿資源,從而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高度統一,實現對外貿易長期、持續、穩定、健康地增長,并且取得不斷改善的貿易條件和持續擴大的國際分工利益。[4]
我國具有巨額的外匯儲備,2011年外匯儲備一直增加,截止到6月份,中國外匯儲備為31974.91億美元。近年來,我國在國際貿易中受到的貿易摩擦也越來越頻繁。貿易的摩擦是貿易利益沖突的激進體現,也預示著國際伙伴間的貿易是一些不可持續的因素。2009年11月,胡總書記出席新加坡亞太經合組織第17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就世界經濟增長發表重要講話,首次強調了“包容性、可持續、平衡的經濟增長”。2010年9月,胡總書記出席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再一次強調了“包容性發展”。包容性發展,作為新的發展理念,要求國與國之間在貿易中進行公平的、共享的模式進行合作。國家間的貿易往來的包容性也是對外貿易走向可持續的內在要求,只有貿易利益在國與國之間進行共享,才能促進國家間貿易不斷擴大。因此,包容性發展理念也給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涵義。
本文認為,外貿的可持續發展是遵循外貿發展的內在規律下,在穩定開放的國際環境下,貿易國通過商品、技術與服務的跨國交換,使本國資源得到合理配置,生態友好,利益共享,最終實現外貿與本國經濟、社會、資源、環境長期協調、穩定、健康的發展。
按照保羅·克魯格曼的觀點,國與國之間之所以會進行貿易和專業化生產是因為兩個原因:(1)國與國之間在資源或者技術上存在差別。(2)規模經濟使一些國家只能在一些有限的產品和服務商具有專業化的優勢。[5]因為規模經濟使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或者是平均成本的降低,最終引致比較優勢。因此,一國的資源或技術的優勢加上本國產品的規模經濟的作用,使得本國產品出口的發生。而對產品結構的的描述,主要運用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競爭力指數、特化系數及產業內貿易指數。出口國嘗試通過運用技術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指數,使本國的產品具有更好的比較優勢,擴大出口。一國的貿易結構是貿易運行質的反映,也體現了國內經濟發展狀況。對外貿易結構優化方向是出口注重制成品與服務貿易的比重的上升和在出口商品中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比重上升。
對外貿易的出口主要依賴于外部需求,不可避免要受到匯率波動的風險。外貿的進出口,也面臨著各國貿易政策的約束,尤其是后金融危機時代,貿易摩擦頻率越來越高,開始新一輪的貿易保護主義。近幾年,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屢遭“反傾銷”起訴,人民幣匯率又面臨升值壓力,國際環保標準越來越高,這些都是我國產品外貿的不可持續因素。貿易國制定并執行公平、自由的貿易政策,均衡實施出口導向戰略和進口替代戰略。 貿易國在穩定的貿易政策條件下,推行公平、自由的貿易。
“包容性增長”強調“參與”和“共享”兩個層面,亦即所有成員平等“參與”和經濟增長成果“共享”,強調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的、可協調的發展。在“包容性增長”的理念下,外貿的可持續發展也強調外貿成果的共享。外貿成果的共享要求參與外貿的各個環節的群體能夠分得合理的利益。國與國之間進行公平的貿易,互惠互利,使貿易有利于國內經濟、社會的發展,雙方在貿易中獲得共贏。在出口產品的整個產業鏈中,處于不同階段的群體均能獲得利益,使得外貿相關的各個環節都能共享貿易成果,最終達到外貿成果在國內部分共享。
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外貿與國內經濟、環境、資源、社會發展相協調。由于外貿涉及行業廣,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方面,外貿活動受到國內環境因素的制約,另一方面,外貿活動又影響國內環境。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與社會環境的協調程度。彭紅斌(2005)將外貿的可持續發展的運行環境分為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其中內部環境指基礎設施、外貿結構、勞動力、資金、市場、外貿企業文化,外部環境指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社會環境、地理環境、科學技術環境。對外貿易在其運行的內外環境下運行發展,必須與之協調適應。因此,外貿的可持續發展要求與國內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資源環境相適應。
對外貿易應該做到資源的合理配置,追求盡可能高的經濟效率。資源具有稀缺性和多功能性兩個特性,經濟學就是研究如何使有限的資源達到最優配置的一門學科,國際貿易是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表現。各種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價格作用下的流動,追逐利潤,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應該是在國際范圍內追求資源的合理配置,資源優化效率更高。從現有的國際市場來看,區域間國際貿易往往會形成特別的關稅同盟,而貿易的高效性即要求貿易創造效應大于貿易轉移效應。可持續的對外貿易,不僅僅要求現有貿易量的擴大,更是要求資源在貿易中達到資源高效利用。
國際貿易和環境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貿易對環境的影響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取決于國家的資源稟賦(Liddle,2001)。一般來說,貿易對環境的影響有6種效應方式,也即規模效應、結構效應、產品效應、技術效應、收入效應和法規效應(Panayotou,2000)。目前貿易產品中,環境資源不能被正確定價,價值不能在市場上完全體現,完全的自由貿易會使環境稟賦豐富的發展中國家走向不可持續。而在國際貿易過程中,如果考慮到環境外部性和實行環境成本內部化,將會對國際貿易的福利效應產生重要影響(曲曉茹,2002)。對于貿易國來講,貿易中要考慮環境成本,貿易發生不宜以巨大的環境成本為代價。兩國貿易要傾向于更有利于雙方環境條件改善。
實現外貿的可持續發展要堅持包容性原則,亦即對外貿易的發展做到利益分配的共享。在國際層面上,“包容性增長”要求本國的增長不應該損害或者抑制他國,國與國之間的發展應該是協調、穩定、互益式的。在國內層面上,“包容性增長”要求對外的貿易利益能夠實現共享,產品對外貿易的整個產業鏈各個環節能夠合理分配貿易利益所得,特別是不能侵占低收入勞動群體的利益,使得貿易利益分配更具合理化。發展國際貿易本身就是為了提高國民經濟的發展,通過貿易使消費者福利得到改善。
所謂包容性增長,尋求的應是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與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相對立。包容性增長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讓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讓弱勢群體得到保護;加強中小企業和個人能力建設;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保持平衡;強調投資和貿易自由化,反對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重視社會穩定。包容性增長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其中最重要的表現就是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在國際層面上,“包容性增長”要求本國的增長不應該損害或者抑制他國,國與國之間的發展應該是協調、穩定、互益式的。
外貿的可持續發展是要求雙方之間的貿易發展能夠全面、穩定、可持續性。只有貿易雙方在貿易中實現雙贏,二者之間的貿易才能長期發展。一國的貿易利益的增加建立在損害他國的基礎上的貿易是不可持續的,也不滿足包容性增長的要求。包容性增長更需要考慮的是利益的分配,在國際上要求雙贏,讓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強調投資和貿易自由化,反對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在國內注重公平,經濟成果分配科學化,希望更多的老百姓能夠享受到這種發展的成果。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性,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科學發展觀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整體構想,既從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標出發,也從哲學觀念更新和人類文明進步的理性化目標出發,幾乎是全方位地涵蓋了“自然、經濟、社會”復雜系統的運行規則和“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四位一體的辯證關系,并將此類規則與關系在不同時段或不同區域的差異表達,包含在整個時代演化的共性趨勢之中。
外貿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求對外貿易活動能夠協調經濟、環境、資源和社會的發展,把貿易利益在人類中合理分配,實現經濟效益的共享,最終也體現了以人為本。外貿的可持續發展也不單單要求貿易數量的增長,更是結合國情在國家貿易中實現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
[1]張作鵬.構想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戰略[J].財金貿易,1998(6).
[2]資樹榮.簡議可持續貿易[J].商業研究,2001(7).
[3]彭紅斌.外貿可持續發展涵義淺析[J].商業研究,2005(14).
[4]易瑾超.中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研究[D].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5.
[5]保羅·克魯格曼,茅瑞斯·奧伯斯法爾德.國際經濟學(第四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