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忠義
《聊齋志異〉中印文學溯源研究》讀后
侯忠義
王立教授的佛經文學母題溯源比較研究,已經開展多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來,他與劉衛英女士合著的新作《〈聊齋志異〉中印文學溯源研究》(北京大學東方文化集成一種,昆侖出版社2011年版),又面世了,作為古代小說跨學科研究的一項重要收獲,我感到由衷的高興。
《聊齋志異》是中國文言小說的顛峰之作,研究其書與作者,是中國小說史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這部著作就是嘗試對這部名著進行題材史、母題史的探索和追尋,通過對其部份篇章的溯源,既究尋蒲松齡創作民族文化生成的文學淵源,又盡力找出外來故事通過佛經文學傳播的影響,側重點放到了中印文學題材、母題的溯源和文化意蘊生成方面。這種探討和研究是極有價值的,它證明了中外文學傳統對《聊齋志異》的創作與藝術的形成,起到了巨大作用。全書共分為五編(人與動植物關系篇、博物神奇篇、醫術幻術武勇與雜技篇、女性及婚戀篇和余篇)、26個母題,可以稱得上是大面積地探討《聊齋志異》的母題、題材類型來源。著者能夠在多數專題討論中,將源頭突破國門之外,深入到印度神話、民俗故事及中古佛經翻譯文學中,這是先前較少為人關注的。
書中根據大量的作品實例和有力的旁證,特別是用漢譯佛經原典,論證出《聊齋志異》許多篇章都體現了“跨文體的類型生成與重鑄”,不僅注意到中國本土自身的影響,也格外留意其外來觸發,這樣,把文言小說的發展看作是中外文化共同作用(印度之外也包括西域)的產物,是有說服力的。如《鹿銜草》、“鱉寶”(《八大王》)、《夜叉國》、“畫中人”等章節,其外來的痕跡幾乎不可抹煞。《夜叉國》是一篇記載泛海為賈的交州徐郎,被大風吹至夜叉國,與夜叉女成親生子,最終富貴的故事。類似記載早見于《通幽錄》、《廣異記》、《稽神錄》、《夷堅志》、《都公談纂》等書,而蒲松齡筆下的夜叉所具有的人性、人情、母愛的特點,又與印度民間故事、佛教經典頗有相同之處。從中我們可以多層次地了解其中的文化意蘊,見出作者的價值判斷與審美理念。有的看似不大直接,也不妨從更為廣泛的文化交流背景上考察。這些類型的歸納,使我們更加注意到小說作品生成的復雜的歷史因素。追尋傳統小說名著的外來影響,不是減損其創造性,恰恰說明蒲松齡海納百川的廣博胸襟,融會貫通吸收外來文化的創造力。而按照母題類型的具體實證把握,還能以《聊齋》后續者的追步、仿擬來進一步證實《聊齋》會通中外的深遠價值及其生命力。該書對于古代文言小說具體題材的梳理,也是值得肯定的。像《聊齋志異》這樣幾乎包羅萬象的文言小說集,即使選擇其中的部分母題類型,所涉及的內容也非常繁雜。著者不僅對較為直接影響到《聊齋志異》創作的早、中期作品,如《太平廣記》、《夷堅志》等收入視野,還直接廣泛閱讀、瀏覽了大量的唐宋傳奇小說,以及明清筆記、野史,尤其把《聊齋》影響下的大量清代筆記納入關注之列,這無疑也是符合傳統小說題材類型發展實際的。
兩位著作者在《聊齋志異》的故鄉山東任教十年,又早在京滬津等求學和多所高校工作,學術視野是開闊的,他們不僅對傳統小說熟悉,對《聊齋志異》和古代小說研究史也很熟悉,這就給他們正確把握、合理論證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書中還能注意到了不埋沒他人之功,除了注明引用大陸學者葉德均、陳汝衡、聶石樵、袁世碩、唐富齡、孫菊園等人著作,直到中青年研究者王平、朱振武等研究成果之外,還廣采海外學者諸如李福清、羅敬之、辜美高、白亞仁、全寅初、龔鵬程等相關論列;許多鄰近的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的有關著述,也都可以在此找到。該書的工作底本又采用了較為新近、權威的任篤行輯校本,較為完備和可靠,也保證了能較好吸收同行專家的文獻整理成果。同為遼寧人,又是吉大校友,王立總說與我是相見恨晚。在讀了他的前一本收入北大《東方文化集成》的《佛經文學與古代小說母題》之后,又欣喜地看到這本新著也收入《集成》中,愿這項有意義的研究,能夠持久地繼續下去,并取得更大的成績。
作者系著名古代小說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