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性峰,盧衛中
(1.南京工程學院 外語系,江蘇 南京 211167;2.曲阜師范大學 翻譯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關聯理論與漢詩英譯中人稱代詞的翻譯
劉性峰1,盧衛中2
(1.南京工程學院 外語系,江蘇 南京 211167;2.曲阜師范大學 翻譯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漢詩中的人稱代詞多為隱性人稱代詞,而英語中人稱代詞則需要明示。由此,人稱代詞的翻譯成了漢詩英譯中譯者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本文根據人稱代詞的分類——即顯性人稱代詞和隱性人稱代詞,以關聯理論為依據,分析了譯者在漢詩英譯中對人稱代詞的認知過程。研究結果表明,譯者對于漢詩中顯性人稱代詞的翻譯,其本質是進行符碼轉換;而對于隱性人稱代詞的翻譯,譯者需要進行認知推理,尋找最佳關聯,以推導出具體的人稱代詞。
漢詩英譯;關聯理論;關聯度;人稱代詞
翻譯難,翻譯詩歌更難。值得慶幸的是,漢詩英譯受到越來越多國內外學者的重視,這對于中國詩歌文化的繼承和傳播無疑大有裨益。然而,由于中國古代詩歌語言的特殊性,其人稱代詞成為漢詩英譯中的一道障礙。漢詩中的人稱代詞很多時候是省略的。黃國文認為,中國漢詩少用或不用人稱代詞,這是中國漢詩的特點之一[1]。可以說,中國古代詩歌中的人稱代詞大多是隱性的,而英語中的人稱代詞絕大多數是顯性的。對于漢詩英譯中人稱代詞的翻譯這一難題,國內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過研究,如黃國文在其所著《翻譯研究的語言學探索——古詩詞英譯本的語言學分析》中專門用一章來探討“古詩詞英譯中的人稱處理問題”,認為大多數古詩英譯者通常都不可回避地增補人稱代詞[1]154-155。這一方面說明譯者受英語語法的制約,另一方面說明翻譯本身就是一種解讀活動。另外,趙宏宇從語篇的角度探討了漢語格律詩與英語譯文中人稱代詞的照應對比。結果發現,漢詩人稱照應以零形式為主,人稱代詞使用頻率低,而英語一般需要代詞表示照應關系[2]。蔣天平與肖云華)探討了“漢詩英譯中的人稱可譯性”,認為人稱代詞在不同文化之間的轉換不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3]。黃立波則以語料庫為依據,探討了英漢翻譯中人稱主語的顯化。作者認為,人稱代詞隱去是漢語的一個特點。相比較而言,英語對人稱代詞的依賴程度要高于漢語[4]。可見,以上學者對漢詩英譯中的人稱代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稱代詞的可譯性和必要性。換言之,他們討論的是這類翻譯現象的可行性與共性。而人稱代詞翻譯背后隱藏的深層次的認知過程并未被納入討論范疇。本文試圖從語用學角度,依據關聯理論,結合具體的翻譯實例,探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是如何推理這些人稱代詞的。
人類的語言交際模式有兩種:符碼模式(code 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 model)。以符號理論為基礎,符碼模式認為,交際過程就是語碼的轉換過程。交際的過程是說話人將一個信息編碼成一個信號,這個信號由聽話人接受并重新解碼成信息,從而達到理解話語、完成交際的目的[5]。而推理模式認為,要實現語言交際,說話人必須提供其要表達說話意圖的證據,而聽話人要以這些證據為依據推斷出說話人的意圖,從而推斷出其話語意義[6]。但在交際過程中,語言交際會同時涉及這兩種模式,認知→推理過程是基本的,而編碼→解碼過程則附屬于認知→推理過程[7]。關聯理論認為,語言交際是明示—推理的交際模式,交際者通過話語向聽話人傳達自己的交際意圖,而對于聽話人而言,則是一種推理的過程,即聽話人從說話人用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推斷出說話人暗含的意圖[8]。聽話人要完成這種推理過程依靠的是關聯度。Wilson指出,很難給關聯下定義,所以提出了“關聯度”這一概念。關聯度取決于兩個因素:語境效果(contextual e ff ect)和處理努力(processing e ff ort)。語境效果越強,關聯度就越大,所需處理努力越小;反之,語境效果越弱,所需處理努力越大,關聯度越小。而且,交際與認知的每個方面都與尋求最佳關聯息息相關[9]。
譯者翻譯,首先要對原作進行解讀、解釋,是對作者意義和意圖的解讀。關聯理論的目的是研究聽話人如何推斷說話人的意圖,換言之,盡可能重現說話人的交際意圖。而對翻譯而言,其本質是譯者盡可能地還原作者的交際意圖。由關聯理論可知,翻譯過程不只是簡單的符碼轉換(code switch)過程,更重要的是認知→推理過程。對于漢詩中的顯性人稱代詞,即作者明確指出的人稱代詞,如,爾、汝、吾等,譯者在翻譯時,其本質是符碼轉換過程。這種翻譯關聯度最強,所需處理努力幾乎為零。換言之,語言形式與語言功能一致。一般而言,譯者按照詩歌中的人稱代詞翻譯即可。而對于那些含有隱性人稱代詞的詩歌,譯者就需要借助于邏輯信息、百科知識和詞匯信息對原著作者的意義和意圖進行推理,并結合語境尋找最佳關聯,即推斷出漢詩中隱性人稱代詞具體的指代內容。下面我們將從漢語詩歌中的顯性人稱代詞和隱性人稱代詞的翻譯對比著手,著力證明這一點。
(一)顯性人稱代詞翻譯
具有顯性人稱代詞的詩歌,指的是詩人在作品中明確指出人稱代詞的詩歌。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其一》)中的“我”。再如,“知爾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漳江邊”(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的“爾”和“吾”。
這一類詩歌中的人稱代詞,其關聯性最強,所需處理努力或者認知努力最小。所以,譯者在翻譯這類人稱代詞時,所需努力也最小。譯者只要將漢語中的“我”譯為“I”,“爾”譯為“you”,“吾”譯為“I”即可。可以說,在漢詩英譯中,對于顯性人稱代詞的翻譯,用符碼轉換模式就可以翻譯關聯度最強的人稱代詞。
我們試看譯者是如何處理的。
例1.秋詞(其一)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卓振英(1996)譯文:
Odes to Autumn(No.1)
Liu Yuxi
Distress induc’d by autumn has long been a favour’d theme,
But autumn time is lovelier than the morns of spring,I’d say:
Poetic inspiration in the azure seems to gleam
When up into the clouds soars a crane on a sunny day![10]155
郭著章(1992)譯文:
A Poem on Autumn
Ever since old,autumn has made man feel lonely;
And yet I say that autumn is better than spring.
A crane soars through the clouds to the blue autumn sky,
Which excites my ideal to be equally high.[11]
卓振英和郭著章都將詩歌中的“我”譯為“I”。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只是進行了簡單的符碼轉換,幾乎不需要認知→推理努力。
例2.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西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圣朝除弊事,敢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爾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漳江邊。
卓振英(1996:145)譯文:
To My Grandnephew Xiang on My Way through the Langtian Pass after Demotion
My petition sent in to the throne at dawn,at th’close of day
Came th’edict of my removal to Chaoyang far away.
Since‘tis my pledge to purge the reign of mapractice and sin,
How can I–though full of years–drift along to save my skin?
Home’s vanish’d beyond th’Qin Ridge cover’d with dark clouds;
My horse balks at the Lantian Pass clad in snowy shrouds.
‘Tis th’fear that on th’rill of miasma expos’d my remains
Might lie–I guess–that’s made you come from afar with great pains.[10]145
許淵沖(2000)譯文:
Written for My Grandnephew at the Blue Pass
At dawn to Royal Court a proposal was made;
At dusk I’m banished eight thousand li away.
To undo the misdeeds I would have given aid.
Dare I have spared myself with powers in decay?
The Ridge veiled in barred clouds,my home cannot be seen;
The Blue Pass clad in snow,my horse won’t forward go.
You have come from afar and I know what you mean:
You bury my bones where the misty waters fl ow.[12]
例2中,卓振英和許淵沖都將詩歌中的“爾”譯為“you”,將“吾”譯為“I”。
例1和例2證明,譯者在翻譯具有顯性人稱代詞的詩歌詩時,無需過多的推理努力,因為其關聯度最強,所需處理努力最小,只需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符碼轉換,將漢語中人稱代詞轉換成相應的英語人稱代詞即可。
(二)隱性人稱代詞翻譯
由于受詩歌格律的要求,如五言、七言絕句,以及字數與韻律的限制,漢語詩歌經常將人稱代詞省去。這樣,中國的詩歌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由于人稱代詞未指明,要靠讀者自己根據詩歌的意境和語境,以及讀者本人各個方面的背景知識去解讀,從而也讓詩歌多了一份朦朧感和模糊美,若即若離,若隱若現,增強了詩歌的閱讀空間。因此,很多時候,漢詩中的人稱代詞被省去,這種被省去的人稱代詞我們稱之為隱性人稱代詞。
然而,根據英語語言習慣的需要,一般而言,一句話中要有具體的人稱代詞。因此,譯者在漢詩翻譯中需要將隱性人稱代詞翻譯成明確人稱代詞。
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僅憑符碼轉換就很難確定人稱代詞了。這時,譯者需要借助于認知→推理模式進行推理。
本節以李白的《靜夜思》20種英文翻譯為例,詩中并未出現人稱代詞,是一首典型的含有隱性人稱代詞的詩歌。結合關聯理論分析譯者如何經過認知→推理模式,尋找最佳關聯并最終推斷出確切的人稱代詞。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將20種譯文以附錄形式置于文后,僅將《靜夜思》20種譯文人稱代詞統計表列出便于分析。例3.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漢語的簡潔、凝練在這首詩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詩人未使用一個人稱代詞,但是,通過上下文不難發現,無論是“窗前”、“疑”、“舉頭”、“望”、“低頭”、“思”、還是“故鄉”,其前面都涉及到隱性的人稱代詞,這要依靠讀者結合上下文來解讀。在譯成英文時,需將這些隱性的人稱代詞譯出。下表中的分析可以證明這一點: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
1.每位譯者在譯文中都增加了人稱代詞,其中,有4位譯者用了7次人稱代詞,5位譯者用了6次人稱代詞,3位譯者用了4次人稱代詞,4位譯者用了3次人稱代詞,1位譯者用了1次人稱代詞,平均4.91次/人。由此可以看出,盡管原文中一個人稱代詞都沒有,但在譯文中其人稱代詞的使用頻率卻很高。
2.所有譯者只使用了兩個人稱代詞,即I和my。兩者所指代的都是“我”。換言之,譯者在推斷原詩中的人稱代詞時,都將“我”(包括“我的”)視為最佳關聯。
根據前面的分析,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根據語境以及自己各個方面的綜合知識進行了推理,以尋找最佳關聯。換言之,譯者是在盡可能地達到與詩人同樣的互知過程,盡可能還原詩人當時寫這首詩時的背景和情景,以推理出具體的人稱代詞。根據英語語言要求,譯者在動筆翻譯之前,必需推斷出,是誰在舉頭望誰床外的明月?是誰將窗外的月光疑似為地上的霜?是誰在低頭并思念誰的故鄉?

表1 《靜夜思》20種譯文人稱代詞統計表
我們可以有如下推理(或稱之為關聯):
⑴我抬頭看到了我床前的明月,我以為是地上的霜,以此我想到了我久別的故鄉。
⑵你抬頭看到了你床前的明月,你以為是地上的霜,以此你想到了你久別的故鄉。
⑶他(她)抬頭看到了他(她)床前的明月,他(她)以為是地上的霜,以此他(她)想到了他(她)久別的故鄉。
⑷我們抬頭看到了我們床前的明月,我們以為是地上的霜,以此我們想到了我們久別的故鄉。
⑸你們抬頭看到了你們床前的明月,你們以為是地上的霜,以此你們想到了你們久別的故鄉。
⑹他(她)們抬頭看到他(她)們床前的明月,他(她)們以為是地上的霜,以此他(她)們想到了他(她)們久別的故鄉。
⑺它(如貓、狗、樹木等)抬頭看到了它床前的明月,它以為是地上的霜,以此它想到了它久別的故鄉。
⑻我抬頭看到了我們床前的明月,你以為是地上的霜,以此我想到了你久別的故鄉。
⑼你抬頭看到它床前的明月,我以為是地上的霜,以此他想到了它久別的故鄉。
此推理還可以進行下去。我們僅以此9個推理為例。那么,哪個推理是譯者以最小的推理努力,可以獲得最佳關聯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下作者寫這首詩時的背景。孫顥城等(2010)對《靜夜思》編輯的詞條是這樣描述的,李白曾在今湖北省廣水市
壽山龍泉寺隱居3年。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頭望向天空的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全詩僅短短4句,每句5個字,共20個字,卻意味深長地表達出一位遠在他鄉的游子對故鄉那深深的懷念之情。并且,李白在湖北省廣水市壽山隱居的證據是其寫給好友孟少府的書信——《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書信中表達了詩人“窮則獨善齊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處世志向,成為中國文人士子的處世箴言。
可以發現,詩人當時是借詩歌來抒發自己胸中的抱負。因為政治抱負難以實現,所以看到月亮則愈發思念自己的家鄉。
結合詩人當時的創作背景,不難發現,從關聯⑴到關聯⑼,其關聯度依次遞減,而所需的認知推理努力卻依次遞增。尤其是將關聯⑴與關聯⑼比較的話,這種差別尤為明顯。因此,可以說,關聯⑴是最佳關聯。所以,詩中的人稱代詞應該是“我”,即作者本人。
以上譯者在翻譯時肯定是考察了詩人創作時的背景,之后再動筆翻譯的。譯者不會考慮到其他的關聯諸如“你舉頭望明月”,你懷疑皎潔的月亮就像地上的霜一樣,你低頭思念你的故鄉。要想到這些關聯,譯者在推理時,顯然要付出更多的推理努力。這很顯然是不合理的。
《靜夜思》20種譯文人稱代詞統計表得出的結論與以上的分析結果完全相符。因此,可以證明,譯者在對《靜夜思》中的人稱代詞進行推理時,結合背景知識及相關語境對原詩未明示的人稱代詞進行了認知推理,以尋找最佳關聯。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1)譯者在翻譯漢語詩歌中的人稱代詞的過程是譯者結合背景知識、上下文以及百科全書知識進行推理尋找最佳關聯的過程;(2)對于漢詩中的顯性人稱代詞的翻譯,其本質是符碼轉換,無需處理努力;(3)對于漢詩中隱性人稱代詞的翻譯,譯者要結合背景知識、上下文以及百科全書知識,需要認知推理以確定具體指代的人稱。希望本文能為漢語詩歌翻譯中人稱代詞的翻譯問題提供一種認識視角。
[1]黃國文.翻譯研究的語言學探索——漢詩詞英譯本的語言學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趙宏宇.漢語格律詩與英語譯文中人稱代詞的照應對比[J].外語教學,2006(4):10.
[3]蔣天平,肖云華.漢詩英譯中的人稱可譯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145.
[4]黃立波.英漢翻譯中人稱代詞主語的顯化——基于語料庫的考察[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40(6):454.
[5]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82.
[6]陳新仁.新編語用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147.
[7]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123.
[8]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2nd 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54-63.
[9]WILSON D.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BROWN G.et al.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C].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46.
[10]卓振英.華夏情懷——歷代名詩英譯及探微[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155.
[11]郭著章,傅惠生.漢英對照千家詩[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12]許淵沖.Gem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M].Beijing: Zhonghua Book Co.,2000:217.
Relevance Theory and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al Pronouns in Chinese Poems into English
LIU Xing-feng1,LU Wei-zhong2
(1.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67,china;2.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Qufu Normal University,Rizhao 276826,china)
While implicated personal pronouns are fairly frequent in Chinese poems,pronouns in English language should be explicated.As a result,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al pronouns in Chinese poems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a translator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Personal pronouns are classi fied into explicated personal pronouns and implicated personal pronouns.The Relevance Theory is adopted in this paper for analyzing the cognitive process in which translators translate personal pronouns in Chinese poems.The result shows that explicated personal pronouns in Chinese poems are translated chie fly by applying code model, while implicated personal pronouns by applying inferential model in an effort to obtain the optimal relevance, i.e.,to figure out the speci ficpersonal pronoun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ms into English;Relevance Theory;Relevance degree;Personal pronouns
G472.3
A
1008-2395(2012)01-0121-05
2011-10-06
劉性峰(1978-),男,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語用學、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盧衛中(1965-),男,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認知語言學、詞典編譯、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
基金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劃一般項目(09YJA740070)“詞匯語義的認知語言學研究”成果;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重點項目(09BWXJ01)“認知詞匯語義學研究”成果;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SDYC09031)“外國文學教學研究與研究生獨立人格的培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