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華,伍思靜
(1.吉林大學 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2.上海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240;
3.吉林大學 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論大學外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構建
朱淑華1,伍思靜2,3
(1.吉林大學 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2.上海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240;
3.吉林大學 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日益受到教育學界,尤其是教師教育界的廣泛關注。通過對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內容和模式建構的介紹,分析大學外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條件、障礙和策略,對推進教育改革、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有理論上的參考價值和實踐上的借鑒意義。
大學外語;專業學習共同體;教師發展
作為一種新興的強有力的教師發展途徑,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日益受到教育學界尤其是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的廣泛關注。借鑒國外構建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建設我國大學外語教師的合作文化,通過建立專業共同體的方式,促進教師間的相互協作,對于推進教育改革,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具有理論性的參考價值和實踐上的指導意義。本文通過對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內容和建構模式的介紹,分析大學外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構建的條件和障礙,最后提出其構建策略,以期為大學外語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新的平臺和思路。
“共同體”是來自社會學的概念,它表示:(1)在一個地區內生活的有組織的人群;(2)有共同目標和目的的人組成的社會群體。20世紀80年代,這一概念被引入教育領域。博耶爾在《基礎學校:學習的共同體》中指出“學習的共同體”是一個“由教師、學生、管理人員以及其他人員組成的組織,在學習共同體中,成員有清晰的奮斗目標,共同的學習愿景”[1]。
專業學習共同體是學習型組織理論在教育領域的一個實踐模式。巴斯(Barth)將學習共同體描述為一個學生和成人都能根據他們各自的特性和目的,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而且能相互監督、促進學習的地方。邁爾斯(Myers)和希姆普森(Simpson)認為學習共同體是一種學習氛圍,每個人都是其中一個完整而獨立的個體,每個參與者都應該也必須為共同學習負責。斯貝克(Speok)則強調一個學習共同體應該能夠推動學習,同時把學習視為長期持續、積極進取的合作過程,旨在提高校內學習與生活的質量。這包括了校長、教師、學生、員工、家長之間的動態合作與對話[2]。霍德(Hord)認為在專業學習共同體中,教師和學校管理者應該不斷追求和分享學習并進行教學實踐。目的是通過增強他們作為教育專業人員的專業效能,提高自身水平和素質,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3]16。
綜上所述,專業學習共同體應該具有三個方面的屬性:一、專業性。這個學習組織要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和專業素質為目標。二、學習性。學習既是專業學習共同體的基礎、方式,也是成員共同為之努力的目的。三、合作性。合作是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最基本模式。教師通過合作的方式,承擔任務、互相支持、共享經驗,最終實現組織共同追求的目標。
霍德為專業學習共同體內容設計了五個維度,這一描述已經得到了大部分研究者的認可:第一、支持與共享的領導。校長或者院長需拋棄領導萬能的幻象,通過分布式領導與教師共享自己的領導權,讓教師參與研究學校變革的策略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方法,共同決策。第二、共同的價值觀和愿景。教師的共同愿景就是擔負起對學生的責任。專業學習共同體首先要構筑一個學生可以充分發揮潛能的學習環境,教師通過彼此開放式溝通相互鼓勵和信任。只有將個人的才能形成團體的力量,教師自身發展和學生學習進步才能得以保證。第三、協作學習。教師通過協作方式,進行反思性對話和探究,共同探討促進學生學習的方法及策略。另外,高校教師的學習共同體更是包含教師在科學研究領域的合作共進。第四、支持性條件。這包括了組建共同體所需的物質條件和人文條件,如教師何時、何地、如何定期聚集在一起,組織學習、解決問題、進行決策等物理條件。人文環境涉及教師對學生、領導、教學改革的意念,對終身學習的向往和興趣,以及對待學生和同事反饋意見的態度等。此外,管理者的支持、同事間的信任和配合對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發展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第五、共享的個人實踐。教師就教學中的相關問題共同討論,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安排,觀摩彼此的課堂教學,并適時給予反饋,共同探討改進教育教學的行為,以相互支持求相互促進的心態進行各自的教學實踐[3]29。
胡弗曼和海普在總結前人的共同體結構框架的基礎上,參照霍德的專業學習共同體的五個維度,提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專業學習共同體構建方案。胡弗曼和海普認為專業學習共同體的形成要經過發起、執行和制度化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發展都需要從共享和支持性的領導、共同的價值觀和愿景、共同學習和應用、共享個人實踐、支持性條件五個方面去把握。
在發起階段,校長要有意識地將教學領域的領導權轉交與教師,以充分發揮教師潛在的領導能力。另外,校長還可以采用讓渡領導權的方式,讓教師在涉及不同領域的活動中擔任領導,以擴展教師的領導角色。這有助于教師們在領導角色中相互觀摩合作學習,最終有助于形成一種平等互助的人際關系。
在執行階段,學校授權與教師領導團隊,讓他們參與并分享權力和權威,增強教師主人翁意識并承擔責任。在此過程中,發展形式多樣的教師合作和學習團隊,為教師協作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提供組織機構的保障性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在制度化階段,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對學校的發展進行共同承諾,形成共享和支持性機制。在這種機制之下,教師能夠有意識地參與到各種學校事務和學習團體中,通過互助協作,提高自身專業水平,最終在學校內形成平等合作、團結向上的氛圍。專業學習共同體,正是期望通過教師和管理者的不懈探究、共同學習、分享信息,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力求達到學生、教師、學校的共同發展。
大學外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由于其人員結構和社會環境擁有了一些特殊的屬性。(1)大學外語教師學習共同體是由大學外語教師組成的,同時也包括學校或者學院領導、其他學院的教師,在適當的時候甚至還需要學生參與討論和協作。(2)大學外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共同愿景除了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學習外,還希望通過信息共享和交流協作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和科研水平。(3)大學外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所處的環境首先是一所大學。大學是指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并被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關,是一個集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機關,這就決定了共同體具有兼具教學和科研兩重目的的特性。另外,大學外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通常是由大學里外國語學院的教師組建的,但在共同體發揮作用的時候也會聯系來自其他院系的教師進行討論、交流,共同研究。(4)大學教師之間的組織通常比較松散,定期進行組織活動不容易實現,因此,在組建他們的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時候,網絡環境和遠程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大量地通過MSN、QQ、RTX及視頻會議等在線溝通方式實現交流和溝通是這一共同體的顯著特點。
總體而言,構建大學外語教師專業共同體,需要具有內因和外因兩方面的條件:
(1)從外部原因看,要有良好的民主、平等、自由的校園文化。教師可以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組成專業學習共同體,在合作共進的氛圍里,互相觀摩學習,實現大家共同的目標。校園的小氛圍離不開社會的大環境,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才能孕育出充滿人文精神和合作態度的合作型學校,才能真正構建起有利于教師個人和專業發展的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
(2)從內部原因看,專業共同體的五項基本內容都是構建教師專業共同體的基本條件。首先,學校及學院領導要積極參與教師的對話與合作,與教師一起分享決策權和領導權,實現民主管理;其次,專業學習共同體的共同愿望是兩個促進:促進學生學習、促進教師自我專業發展。共同體成員對這一目標的集體認同才能確保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形成;再次,教師與管理者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對話與合作,是共同體存在并得以發展的主要運行方式;還有,只有確定了一定的時間、地點、成員、交流機制等環境條件和教師角色、教師應對的態度等內在條件才能真正實現專業共同體的構建;最后,教師的知識有很大一部分以隱性的形式存在,這些知識有教學經驗、科研流程、人際關系等等,然而卻又很難在教師隊伍中傳播。在專業共同體這個組織里,教師們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個人實踐、心得等隱性知識以促進大家的共同發展,這是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性學校的基本要求。
根據胡弗曼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模式,結合大學外語教師的特性,可以構建出外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模式,此模式仍然以霍德的五個維度為基礎,同時突出了大學外語教師的兼顧教學和科研的專業特性,尤其是在共同價值觀和愿景、共同學習和應用、共享的個人實踐三個方面,加入了大學教師非常關注的科研因素,符合大學外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目的和特性。
雖然構建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已成為教育學界一個重要的認識,但是要構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外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卻存在諸多障礙。(1)社會文化是最大的而且最難以克服的障礙。西方文化一向強調個人主義,倡導民主,鼓勵個性張揚;而東方文化則強調無為而治,中庸和諧,鼓勵大一統。幾千年累積而成的權力觀念、等級觀念,使得教師一直處于比較被動和壓抑的地位,難以擁有主人翁意識,難以真正建立一個民主合作的氛圍。(2)教師教育觀念陳舊是阻礙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關鍵問題。長久以來,大學教師在教學行為中一直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用規定的教材在規定的時間用規定的方式講授規定的內容,再加上教師們往往都各自為戰,較少觀摩他人教學、也不愿意別人觀摩自己的教學,很少與別的教師分享教學和科研心得,造成教師們知識結構單一、知識更新速度慢、知識傳遞方式陳舊、科研能力日漸薄弱。因此,改變教師陳舊的教學和專業發展理念,構建教師的可持續發展觀、終身學習觀和協作學習觀是解決教師教學觀念問題的關鍵所在。
專業學習共同體是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種全新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它不僅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學校教育改革的首選策略。然而,要針對大學外語教師這一特殊群體,構建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并非易事,需要學校和教師共同長期的努力。
(1)轉換領導角色。學校或學院領導要率先成為一個學習者和協作者。實現角色轉換,建立一個完善的民主管理機制的前提是給予教師充分參與決策的機會和權利。教師這一“關鍵群體”的真正認同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改革的成功與否。只有將每一位教師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充分發揮其主人翁意識,才能讓教育變革發生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最終獲得教學科研雙豐收[5]。
(2)建立大學外語教師的共同愿景。大學外語教師通常擁有教學和科研兩個方面的愿景,另外還可能擁有國內進修、出國留學等小群體愿景[6]。例如,三年內學校將要建成一支怎樣的教師隊伍;要求教師們達到怎樣的教學效果;學校在科研方面從哪些方面有所提高;教師們在自我提升上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等。這些共同的愿景不但應該建立在共同體成員追求的個人愿景的基礎上,而且應該建立在全員參與并溝通探討的基礎上。有了共同愿景,共同體成員才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才有可能不斷促進自己和團體的成長和完善。
(3)創建和諧向上的協作氛圍。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長期施行的行政化導致教師彼此孤立和個人主義文化凸顯,教師間缺乏應有的協作機制。因此建立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核心策略是要構建一種支持性、協作性的人文環境,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師與管理者的信息共享與協作學習。通過建立新老教師傳幫帶的師徒制度、專家督導制度、教學、科研學習小組和專業團隊等策略,加強教師們工作中的協作關系,確保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在學校內部順暢流通,真正形成普遍的協作性學習文化和氛圍。
(4)構建網絡專業學習共同體。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學習共同體應運而生。它為組織比較松散、聚會機會不多的大學外語教師提供了一個便捷的交流協作平臺。這無疑對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第一,加強教師間協作。網絡所提供的信息化數字環境及時空上所具有的高度彈性,極易適合教師之間開展不同形式的教學科研活動,在互助合作中交流溝通,實現每位教師教學與科研上的共同發展。第二,有助于促進學科知識的積累與傳播,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教師通過共同體平臺提供的資源,撰寫教學反思日志、分享經驗資料,將大量存在于頭腦中的隱性知識顯性化,最終實現知識的傳播、交流、分享、吸收和創新。第三,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溝通氛圍。通過在線聊天、博客互訪等方式可以幫助教師們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人際關系和溝通氛圍,使學習共同體內部關系更加和諧,運行更加順暢。
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已成為當代教育學界推崇的提高教師專業素質、推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便利途徑。構建大學外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更是在互聯網時代建設大學外語教師合作文化、促進教師之間互助合作的有效策略。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宏觀背景下,破除構建專業學習共同體的障礙,推進大學外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建設,提高教師教學科研素質,有助于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進高等教育發展,并最終使大學這一高等教育的前沿陣地成為一個和諧進取、互助合作的學習型學校。
[1]Boyer E.L.The basic school:A community for learning[M].Prineeton:NJ:Carnegic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95.
[2]杜福爾,埃克.有效的學習型學校一提高學生成績的最佳實踐[M].聶向榮,李綱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ⅩⅦ.
[3]Hord,S.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M].Austin,TX: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1997.
[4]胡弗曼,海普.學習型學校的文化重構[M].賀鳳美,萬翔,王大凱,褚保堂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3.
[5]牛麗娜,丁心.基于網絡交互的學習共同體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03(6):49-51.
[6]林錦秀.教師工作動機結構的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152.
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ZHU Shu-Hua1,WU Si-Jing2,3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3.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1,China)
As a new-born effective method to develop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ies,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has gradually been a hot topic in the circle of teacher development.Basing o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content and mode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onditions,obstacles and strategies of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which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s for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and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llege English;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451.2
A
1001-6201(2012)03-0134-04
2012-02-26
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課題項目(FIB070335-A15-03)。
朱淑華(1962-),女,吉林長春人,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副教授;伍思靜(1979-),女,四川資陽人,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張樹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