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學根
近年來,社會人口漸步入老齡化,股骨粗隆間骨折在高齡人群中的發生率逐年增高,加之受老年患者基礎疾病的影響,治療存在一定難度。依據患者病情特點,選擇一種有效的方法處理是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1]。本次研究選擇2009年5月~2011年5月江蘇省淮安市中醫院收治的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30例,采用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就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30例(男9例,女21例),年齡80~97歲,平均(83.5±3.5)歲,均為閉合性骨折,由輕微外傷導致。左側20例,右側10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內科基礎疾病合并。排除手術禁忌證及心肺功能不可耐受手術者。
1.2 方法 協助患者取側臥位,行硬膜外、腰麻、全身麻醉,入路經標準患髖關節后外側進行,對關節囊行依次分離切開,實施股骨頸截骨,將股骨頭取出,若小粗隆有較嚴重的粉碎情況,將股骨頭頸部直接取出,對大粗隆粉碎的骨塊保留,對股骨端髓腔和髖臼進行清理,大粗隆骨折用螺釘或鋼絲行簡單固定,對外展力臂和臀中肌止點注意重建或恢復。用鋼絲對小粗隆較大的骨塊行環扎固定,粉碎較嚴重無法行粉碎操作者行去除處理。對髓腔進行沖洗,將髓腔內脂肪組織清除,對前傾角度確定后,逐級擴髓,防止骨折發生。擴髓大小適當后,對髓腔進行沖洗,給予股骨假體放置試模,對肢體長度的恢復情況留意觀察。行股骨頭試模安裝,對髖關節實施復位,檢查關節活動度、松緊度及肢體長度。將試模拔除后,給予骨水泥置入,對合適大小的股骨頭和股骨假體進行安放,用骨水泥重建股骨矩缺損,用大量生理鹽水在復位關節后沖洗,行引流管放置,對皮膚行逐層縫合。術后常規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鼓勵患者早期活動下肢,防止發生靜脈血栓,行康復功能鍛煉。
對患者進行平均17個月的隨訪,手術平均時間(87±15)min,平均術中出血量(350±150)mL,下地活動平均時間(8.5±2.3)d。術后出現DIC 1例,給予紅細胞、新鮮血漿輸注后好轉。無切口感染,均為一期愈合。依據髖關節Charnley評分標準,優良率83.3%。無假體內沉、松動、髖關節脫位等情況發生。
目前,老年人口呈明顯增加趨勢。因高齡患者多有骨質疏松存在,運動協調能力降低,髖部在輕微外力作用下即可發生骨折,顯著增高了股骨粗隆間骨折特別是粉碎性骨折的發生幾率。股骨粗隆處有豐富的血運分布,為骨折的愈合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臨床多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方法,且采取手術內固定的方式治療其臨床效果已得到骨科工作者的認可。但患者高齡時,尤其是病發不穩定型骨折時伴有骨質疏松,治療難度會進一步增大,故需對治療方案行合理選擇[2]。
患者發生粗隆間骨折有骨質疏松伴積習難改時,內固定多不能牢固固定,使下床時間延長,或內固定操作失敗,導致各種并發癥發生。以往多采用角鋼板等靜力固定裝置,有高達50%的并發癥發生率,故臨床已棄用。目前髓內固定裝置和動力固定裝置較常見,雖使下床活動的時間提高,但患者為高齡時多伴有骨質疏松,易為粉碎性骨折類型,行髓內、髓外固定有主釘切割股骨頭、骨折復位丟位、固定失敗、螺釘脫出等問題,有10%~16%的手術失敗率?;颊咴谛g后早期無法下地行走,且并發癥對高齡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故采用人工關節置換對本類型的骨折治療?;颊呱罟δ芩娇上騽搨盎謴停⒃谠缙诳上碌刎撝匦凶撸姑谀蛳蹈腥?、壓瘡、墜積性肺炎等長期臥床并發癥減少,并降低了基礎疾病的復發率,避免進一步加重。同時避免了內固定治療中可能存在的骨折不愈合或延遲愈合、髖內畸形、內固定物松脫斷裂等并發癥,使住院時間縮短,病死率顯著降低。
綜上所述,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患者采用人工關節置換治療,是有效的對內固定方法的補充,可延長患者生命,且對粗隆間骨折伴有較重骨質疏松不穩定的患者臨床效果更佳。臨床需依據患者的創傷情況,對人工關節置換進行選擇,以使患者在早期可離床行走,對肢體功能盡快恢復,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提高了生活質量,并最大限度的改善了患者遠期生存效果[3]。
[1]Fu J,Zhong HB,Xu MQ,et al.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the femur with DHSin aged patients[J].Orthop Trauma J China,2004,17(1):44-48.
[2]張伯松,曲廣運,王滿宜.股骨轉子間骨折與股骨頸骨折內固定失效后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比較[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2,4(3):202-204.
[3]葉青林.對髖關節置換患者進行風險評估并干預的研究[J].當代醫學,2011,17(1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