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東 吳玉剛
我院自2011年6月~2011年10月采用經恥骨上方小切口成功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54例,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54例,男48例,女6例,年齡9個月~7歲,平均3.6歲,右側腹股溝斜疝36例,左側腹股溝斜疝16例,雙側腹股溝斜疝2例,均為擇期手術,術前無發熱、咳嗽、腹瀉等,血、尿常規正常,肝腎功能、凝血四項、胸片等無異常。
1.2 手術方法 在靜脈復合麻醉下,常規消毒、鋪巾,選右側或左側恥骨上方沿皮紋橫向小切口長1~2cm(雙側腹股溝斜疝小兒取恥骨聯合上方橫切口長2cm),切開皮膚、淺筋膜后,用小拉鉤將切口向外環口方向牽拉,沿后者向深處做鈍性分離,可直接探查到精索,于其內側鈍性分離提睪肌,提出白色的疝囊壁,切開并確認疝囊內無粘連組織,無滑動疝后,于疝囊脊部橫斷后壁,近端向上剝離至見到腹膜外脂肪處(剝離一段距離后用一把血管鉗橫貫夾持疝囊,再繼續向上剝離,可避免剝離過程中疝囊撕裂),此平面用4號絲線貫穿縫扎2道,剪除多余殘端,創面檢查無出血,睪丸復位陰囊(男性患兒),縫合縮小外環口,縫合切口皮下層,皮膚用敷料貼牽拉、對攏。
手術時間15~35min,平均21min,術后6h恢復正常飲食,1~2d后出院;術后37例發生不同程度陰囊腫脹,其中有2例明顯腫脹,無需特別處理,自行消退;術后一過性發熱,為手術吸收熱,無需特別處理,無切口感染、出血、復發、醫源性隱睪等發生。
小兒腹股溝斜疝是常見的先天性發育異常,一般在出生后的數個月內出現,其病因為腹膜鞘狀突閉塞不全,在某種誘因下,腹腔內容物進入其中,即形成先天性腹股溝斜疝。因為6個月后絕大多數患兒失去自愈機會,所以多數小兒外科醫生主張在6個月~1歲手術治療[1]。嬰幼兒腹股溝管的長度僅1~2 cm,直接從外環口入手即能做到高位結扎疝囊,為小切口操作提供了可能,申琳報告僅0.5~1.0cm手術切口即能完成該手術[2],鄧仕華報告采用平行于腹股溝管斜切口長1~1.5cm[3]。
我院從2011年6月起采用恥骨上方小切口完成小兒腹股溝斜疝疝囊高位結扎術。由于習慣的原因(以往都是采用2~3cm的平行于腹股溝韌帶的斜切口),起初覺得術野有所限制,隨著手術操作的熟悉,完成手術的時間一般在15~20min以內。小兒皮膚較松弛,雙側腹股溝斜疝采用恥骨聯合上方2cm的橫切口,亦可順利完成手術,故此,我們在選擇切口時盡量往中央靠,等到患兒成年,即便是疤痕體質者,也不會看到遺留的切口疤痕,不至于在心理上留下陰影。由于本手術方法沒有切開腹外斜肌鍵膜,骼腹下神經、骼腹股溝神經顯露不清,我們在縫合、縮小外環口時,打第一個結時不打緊結,避免結扎到神經而導致肌肉萎縮,增加復發機會。我們在剝離疝囊時,先向上剝離一段距離后再用一把血管鉗橫貫夾持疝囊,再繼續向上剝離,可有效避免剝離過程中疝囊撕裂、縫扎不牢。手術時機的選擇,我們認為在1歲左右比較適合[4],此時疝囊壁不會過于菲薄,分離時不易撕裂,但反復嵌頓者除外,可考慮提前手術,因為小兒腹股溝斜疝第一次嵌頓發生后,往往有第二次、第三次反復發生,患兒痛苦,家屬緊張。即便小兒外科醫生建議患兒1歲左右手術,但年長兒手術者不在少數,一是非??漆t生誤導,他們往往建議患兒5~6歲才手術,二是家屬擔心患兒小,不合作,哭鬧,增加復發機會,再有就是擔心麻醉藥物對小兒腦發育的影響。
平行皮紋的橫切口手術中,擴大切口對手術顯露不會有太大的幫助,因此,術者必須熟悉腹股溝管的解剖,做到快速、準確地找到疝囊,這才是順利完成手術的關鍵。對于疝囊巨大的腹股溝斜疝,我們還是采用腹股溝斜切口,術野暴露較好,方便行疝修補術;至于復發的腹股溝斜疝,盡量選擇原手術切口,減少疤痕形成。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經恥骨上方小切口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是一種很好的手術選擇,但必須由有經驗的??漆t師完成,不會因為顯露的原因,而造成不必要的副損傷,該方法具有切口小、免拆線、美觀,療效可靠、無不良術后并發癥等優點,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1]李正,王慧貞,吉士俊.實用小兒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26-538.
[2]申琳.門診小切口治療小兒腹股溝疝及鞘膜積液[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1,17(16):113-114.
[3]鄧仕華.微創小切口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41例[J].微創醫學,2010,5(3):290.
[4]梅勇.小兒腹股溝斜疝橫切口微創手術方式的臨床應用[J].當代醫學, 2011,17(1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