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琴
霉菌性鼻竇炎的癥狀、病因病理及CT診斷方法
李艷琴
目的分析霉菌性鼻竇炎的癥狀、病因、病理組織學表現及CT診斷方法。方法對31例霉菌性鼻竇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31例根據病理結果分為侵襲型14例和非侵襲型17例,以膿涕,鼻塞伴頭痛為主要癥狀,單側多見,發病19例。結論霉菌性鼻竇炎早期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CT檢查結果對早期診斷非常重要,但確診最終由病理學檢查確定。
霉菌性鼻竇炎;癥狀;病因病理;診斷方法
霉菌性鼻竇炎又稱真菌性鼻竇炎(fungal sinusitis,FS),是指鼻竇黏膜組織,甚至骨質的真菌感染性疾病,或鼻竇黏膜對真菌的反應性疾病,或真菌在鼻竇內呈團塊狀積聚的一類鼻竇常見的炎性疾病[1]。霉菌性鼻竇炎是臨床少見病,近年來隨著抗生素和激素的廣泛應用,新耐藥菌株不斷出現及診斷技術不斷提高,霉菌性鼻竇炎在臨床上有逐年增多趨勢[2]。我院耳鼻喉科于2005年2月~2011年1月收住霉菌性鼻竇炎患者31例,分析臨床癥狀、病理組織學表現及CT診斷方法,以探討其病因病理學特征及CT診斷的意義,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31例病例均為我院耳鼻喉科于2005年2月~2011年1月收住的霉菌性鼻竇炎患者,主要以鼻塞不適伴流膿涕,涕中帶血,鼻分泌物有臭味,頭痛等不適就診。其中男11例,女20例,年齡31~69歲,平均47歲,病史半年~23年,其中<1年21例,1~2年8例,>20年2例。長期應用抗生素13例,合并糖尿病7例,慢性鼻炎6例,系統性紅斑狼瘡1例,風濕性心臟病2例,白血病1例。手術切除組織或分泌物進行霉菌培養并分類。分型:根據病變有無侵入黏膜動脈和鼻竇黏膜及骨壁壞死,將霉菌性鼻竇炎分為侵襲型和非侵襲型兩型。對全部患者的臨床表現、病因、病理檢查及CT檢查結果進行分析。
所有病例均行手術治療,術前均行鼻竇冠狀位CT檢查,手術切除標本均送病理檢查,標本由4%甲醛固定,常規脫水,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用電鏡觀察作病理檢查確診,操作嚴格按規范進行。
2.1 臨床表現 31例病例中單純上頜竇發病19例,累及篩竇12例,單側發病29例,雙側發病2例。癥狀:膿涕,鼻塞伴頭痛20例,涕中帶血6例,間斷性鼻衄3例,面頰部腫痛1例,伴眼突3例,失明2例,嘔吐1例,發熱1例。鼻鏡檢查:鼻腔黏膜及鼻甲充血重,中、下鼻甲表面常覆蓋有灰白色干酪樣物,其中鼻中隔偏曲17例,鼻黏膜充血16例,鼻甲肥大8例,鼻息肉5例。均給予手術切除及抗霉菌治療。
2.2 CT檢查結果 CT檢查提示:患側竇腔內均有高密度軟組織塊影或黏膜明顯增厚,并含有密度不均勻的點狀或斑片狀及條索狀鈣化灶[3],部分患者有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上頜竇內側壁骨質破壞吸收。單竇病變19例,篩竇2例,累及多竇7例,竇外侵犯3例;病變形態呈片狀破棉絮樣14例,充滿型9例,腫塊型8例;病變密度分布不均,16例可見斑點狀高密度影。伴骨質破壞9例,上頜竇前壁增厚硬化6例,侵犯眼眶3例。合并鼻腔鼻旁竇結構異常18例,其中鼻中隔偏曲17例,鼻甲肥大8例,鉤突彎曲3例,鼻息肉5例。
2.3 病理組織學形態 所有患者均在鼻竇鏡下行手術治療,手術切除標本做病理檢查,常規HE染色,觀察指標為霉菌菌絲,黏膜血管浸潤及鈣化,結果侵襲型14例,非侵襲型17例。侵襲型鏡下可見纖毛柱狀上皮黏膜組織中浸潤有大量炎性細胞、細胞碎片及多核細胞等,壞死組織中有大量濃密纏饒的菌絲及黏膜血管受侵;非侵襲型鏡下可見大量真菌菌絲及孢子,菌絲呈團狀纏繞在一起。黏膜組織可見數量不等的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血管周圍及黏膜有少量嗜酸性粒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纖毛柱狀上皮呈立方狀或伴有鱗狀上皮化生。HE染色見有斑片狀鈣化灶。
2.4 霉菌培養結果 23例經過培養檢見霉菌,其中曲霉菌15例,毛霉菌8例,有8例未檢出真菌。
3.1 發病原因 霉菌性鼻竇炎多由鼻竇解剖畸形、鼻息肉、鼻竇黏膜囊腫等原因導致的鼻竇口狹窄或阻塞而引起,引起竇腔內環境異常,包括pH值下降、缺氧及分泌物潴留等,為霉菌的生長創造了條件,最終導致人體發病。當人體長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患有消耗性或代謝性疾病,及惡性腫瘤放化療期間,患者免疫功能下降,也可誘發霉菌性鼻竇炎。本組患者中有13例長期應用抗生素。此外,31例病例中鼻腔、鼻竇解剖異常者占58.1%(18/31),包括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等,說明鼻腔鼻竇解剖畸形也與鼻竇炎的發病有密切關系。
3.2 臨床特點與病理 根據不同的病理學改變,霉菌性鼻竇炎可分為侵襲型和非侵襲型。非侵襲型最常見,包括霉菌球及變態反應性兩種亞型,病變一般局限于竇內黏膜下產生黏膜水腫及化膿性炎癥,形成炎性肉芽腫,對黏膜及骨質無侵襲力[4],臨床可無癥狀或有鼻塞、膿涕或涕中帶血絲、頭痛等,預后良好。侵襲型包括慢性無痛型、急性爆發型和肉芽腫型,病變超出黏膜范圍,導致黏膜壞死及骨質破壞,可向周圍組織發展甚至侵及眶內和顱內。非侵襲型霉菌炎若診斷治療不及時,也有轉化為侵襲型的可能,因此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霉菌性鼻竇炎臨床表現具有多樣性,易誤診,雖然非侵襲型CT征象較典型,但診斷上仍要注意和炎癥及腫瘤相鑒別,霉菌性鼻竇炎的確診最終由病理學檢查確定。
3.3 CT表現及病理基礎 霉菌性鼻竇炎早期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CT檢查結果對早期診斷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霉菌性鼻竇炎特異性的CT表現有:多伴有鼻腔鼻竇結構畸形;鼻竇內片狀破棉絮樣或腫塊狀軟組織陰影;竇內軟組織陰影中有斑點狀高密度影等[5];病理組織學多表現為增殖型,影像上表現為軟組織密度陰影或腫物,少數表現為滲出型,影像上呈液性陰影。少數侵襲型霉菌炎可呈腫瘤樣表現,最終要依靠病理檢查排除腫瘤。CT還有助于非侵襲型和侵襲型霉菌性鼻竇炎的鑒別,非侵襲型常局限于上頜竇等單個鼻竇內,而侵襲型多侵入多個鼻竇或累及鄰近結構。
[1] 熊奇斌,柴先奇,羅許勇,等.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真菌性鼻竇炎36例I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18):18-19.
[2] 程可佳,汪審清.非侵襲性霉菌性鼻竇炎的診治探討[J].浙江預防醫學,2005,23(1):261.
[3] 李發宏.霉菌性副鼻竇炎CT表現及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08,15(12):64-65.
[4] 馬俊兵,耿虹.非侵襲性霉菌性鼻竇炎病理檢查分析1例[J].包頭醫學院學報,2008,24(3):223-226.
[5] 王文軍,夏純祥,李維華,等.毛霉菌性鼻竇炎臨床病理組織學觀察[J].皖南醫學院學報,2009,28(6):424-427.
10.3969/j.issn.1009-4393.2012.1.073
433124 湖北江漢油田總醫院病理科(李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