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秋
慢性淚囊炎是眼科的常見疾病,以長期溢淚和溢膿為主要表現[1],對患者的生活及社交造成極大的不便,鼻腔淚囊吻合術是治療慢性淚囊炎的經典手術,也是治療鼻淚管阻塞的最佳方法,手術成功率可達90%以上[2],為進一步提高療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筆者以2009年7月~2011年7月期間收治的120例慢性淚囊炎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對鼻腔淚囊吻合術的細節進行了改良,提高了手術成功率,現總結和闡述如下。
2009年7月~2011年7月期間本院收治的慢性淚囊炎的患者120例,其中男52例(60眼),女68例(72眼);年齡在16歲~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7.6±6.42)歲;病程在3個月~15年之間,平均病程為(5.8±1.48)年,主要臨床表現為患眼長期溢淚和溢膿,淚道沖洗可沖洗出大量膿性分泌物,并伴有鼻淚管阻塞。86例患者經多次淚道沖洗或探通治療無效,18例患者經淚道激光疏通治療后再次復發。
1.2.1 術前準備
術前給予CT檢查,排除鼻腔阻塞性疾病和淚道腫瘤,給予氯霉素等抗生素滴眼液治療3~7天,給予淚道沖洗清除分泌物。術前給予局部麻醉,鼻腔內填塞地卡因和腎上腺素棉片對鼻粘膜進行麻醉和收縮血管。
1.2.2 手術方法
自內眥上方內側約3mm處向外下方做一長約12~15mm的弧形切口,將皮下組織鈍性分離,暴露內眥韌帶,將其縫線后剪斷,用尖刀沿淚前嵴前緣將骨膜切開,鈍性分離并暴露淚囊窩,在淚囊窩后下方用彎止血鉗將淚骨骨板捅破,自破口處向前上方用小咬骨鉗將淚骨咬除,制作約1.5cm×1.8cm骨孔。根據視野的大小,選擇不同的吻合方法。在術野暴露好的前提下用“工”字形吻合法,盡可能地使“工”字形的淚囊瓣與鼻腔的“工”字形粘膜瓣對應,并將吻合組織對應縫合。用小針對邊縫合鼻粘膜與淚囊后葉、鼻粘膜與淚囊前葉;如果患者鼻梁較塌或骨孔位置較深致使術野暴露差,則采用只吻合前葉法,沿骨孔后下緣將鼻粘膜切開,粘膜瓣呈“∪”形,沿淚囊前面中部將囊壁自淚囊頂部至鼻淚管做縱向剪開,剪開淚囊內后側壁,淚囊瓣呈“∩”形,在鼻腔內放入凡士林紗條,頭端在大淚囊瓣上,緊貼在骨壁和骨孔后緣上,留作引流用,將鼻粘膜瓣與淚囊切口前緣對應縫合,并將其固定在淚前嵴前緣的骨膜上。
1.2.3 術后處理
吻合完畢后,皮下組織間斷縫合,皮膚連續縫合,用凡士林紗條填塞鼻腔并固定好,防止松動脫落。拔出時填塞紗條時動作要輕柔,拔出后立即給予麻黃堿噴鼻,防止鼻腔出血,然后給予淚道沖洗每日1次、呋麻滴鼻液每日滴鼻3次,預防吻合口出血,每日檢查鼻腔并清除分泌物和血痂,5~7天后拆除縫線。1個月后復診。
治愈:溢淚、溢膿癥狀消失,淚道沖洗通暢;好轉:溢淚、溢膿癥狀減輕,淚道沖洗通而不暢;無效:淚道沖洗不通暢,仍有粘膿性分泌物。
120例手術均順利完成,取出鼻腔內紗條后,淚道沖洗通暢,溢淚、溢膿癥狀消失,手術成功率和治愈率為100%,隨訪3~12個月無術后并發癥發生。
治療慢性淚囊炎的手術方法很多,但鼻腔淚囊吻合術仍是臨床上最常用的術式,可一次性解決問題,重建淚囊與鼻腔的吻合通道,并且手術簡單、成功率高,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手術方法[3-4]。
鼻腔淚囊吻合術的原理是在淚囊區建立鼻腔通道,使淚液直接流入鼻腔,從而解決淚囊溢膿溢液及鼻淚管阻塞的問題。但此種手術方式需在內眥部切開皮膚,會對患者造成或大或小的損害。筆者總結臨床經驗,提出以下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的方法:(1)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給予患者抗感染治療及沖洗淚道分泌物,減少術后感染的發生;(2)捅開骨壁時動作要緩慢而有力,防止碎骨片的移位損傷鼻黏膜;(3)使用皮內縫線和顯微縫線的縫合方法,減少瘢痕的形成;(4)造骨孔的位置、大小是手術的關鍵,位置以低為宜,大小盡量不小于10mm×12mm,造孔過小術后容易阻塞而復發;(5)縫合鼻腔瓣膜和淚囊粘膜的切口時,要盡量吻合整齊、嚴密;(6)術后充分引流,并在紗條表面涂抗生素眼膏,預防感染,減少并發癥。
參考資料
[1]閆靜君,邢麗麗,蔡斌奇.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慢性淚囊炎22例臨床體會[J].國際眼科雜志,2009(6):1219.
[2]趙娟.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慢性淚囊炎的體會[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11,4.21(2):101-103.
[3]鮑世恩.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慢性淚囊炎52例[J].當代醫學,2011,17(8):76.
[4]劉繼華,黃田河.可充氣球囊防止淚囊鼻腔吻合術后阻塞的臨床研究[J].當代醫學,2011,17(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