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蕊
預防接種是計劃免疫工作的具體實施過程,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和流行為目的的醫療干預行為[1]。計劃免疫是預防相應傳染病最為有效、經濟的手段,只有認真把好這一關,才能直接控制各種傳染病的爆發和流行[2]。對于接種門診來說,主要面對的是0~3歲的散居兒童,其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有限,溝通難度較大,兒童看護人的心里狀態對兒童有直接影響,兒童與看護人的合作程度是預防接種日常工作能否順利進行及疫苗注射后獲得最佳效果的保證,故對兒童看護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護理尤為重要。本文就2006~2010年在我院建卡的2300名兒童看護人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并對其實施心理護理工作進行總結,現將體會介紹如下。
1.1 預防接種知識欠缺 兒童看護人由于知識結構的差異其表現懸殊,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之間,孩子父母和祖父母之間,不同學歷程度兒童看護人之間比較,對免疫接種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和態度均有差異[3]。部分流動人口、祖父母、文化程度較低的兒童看護人依從性不高。表現為不按預約時間及時帶孩子接種;不注意告知的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錯誤的認為預防針不打也無所謂,甚至認為會給兒童帶來嚴重后遺癥,影響兒童身體健康等。相反,有些兒童看護人認為耽誤接種時間會比禁忌證后果更嚴重,確實存在禁忌證(如發熱T>37.5℃、嚴重腹瀉、雞蛋過敏等),建議推后接種時糾纏,怕耽誤接種時間,影響接種效果。
1.2 緊張焦慮心理 對疫苗絕對禁忌證和相對禁忌證不了解造成緊張焦慮,特別是早產兒、患過濕疹、黃疸或其他先天性疾病的兒童看護人,迫切想知道哪些情況推遲接種,哪些情況不能接種,延遲接種有何影響,不接種會如何。
1.3 懷疑與不信任 95%的兒童看護人擔心疫苗質量、發生錯種、誤種,懷疑是否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針頭[4],這也是造成焦慮的原因之一。對醫務人員由于年齡、語言、著裝等外在條件和表現引起的不信任,表現為對技術水平的不信任,如指定某護士阿姨打針,索要包裝盒,核對是否打錯針等。
1.4 敵對心理,夸大事實 部分兒童看護人對媒體報道過的疫苗相關事件,過分夸大其影響,認為預防接種就是創收,對接種后出現的一般反應(如發熱、局部紅腫)夸大其詞,要求給出說法,保證以后不會有任何問題。
1.5 依賴與無助 表現為對自己缺乏信心,怕自己的動作會傷及孩子,特別是獨自帶孩子來的年輕媽媽,有時會把對家人的不滿情緒到醫院,對醫務人員的態度、醫院環境、設施挑剔,提出不合理要求。
2.1 造成以上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交流量不夠,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是關鍵。對此應充分強調醫務人員的告知義務和兒童看護人的知情同意權,利用多種形式和契機,隨時隨地的進行健康教育[5],宣傳預防接種知識。①醫務人員掌握溝通技巧,對首次來建卡的兒童看護人,詳細詢問孩子出生時的健康狀況,家族史,過敏史,發放預防接種知識小冊子,讓家長仔細閱讀“西安市碑林區兒童預防接種家長告知書”并簽字,重點部分要給予講解。該告知書是西安市碑林區疾控中心統一印制,詳細說明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種類、接種疫苗的好處、預防接種證的作用、看護人的權利和義務、預防接種的禁忌證、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護理方法。這樣提高了兒童看護人預防接種認知率,既消除了其緊張焦慮心理,又對以后可能出現的接種反應有一定的心理準備,防止產生敵對心理。②在候種室懸掛大型展板,宣傳免疫程序、接種部位、方法、劑量、接種年(月)齡、接種前后注意事項。如:每次接種均應攜帶“兒童預防接種證”,保持接種部位皮膚清潔,接種后留觀30min,無反應方可離開。服脊灰糖丸前、后1h禁食熱的食物及母乳。讓在此等候接種的兒童看護人,迅速掌握一些接種常識。③登記室護士登記時讓兒童看護人仔細閱讀當日要接種的“疫苗知情同意書”并簽字,該知情同意書詳細介紹了當日要接種的疫苗所防疾病、不良反應、禁忌證、注意事項。鼓勵兒童看護人每次接種前主動向醫生講述兒童的健康狀況和上次接種疫苗后有無異常情況,面對面耐心解答看護人提出的問題,并提供咨詢電話。
2.2 改善設施設備環境,提高自身素質,強化安全接種意識,增強兒童看護人信任度。①按照規范化接種門診要求,“四室”布局合理,環境整潔溫馨。合理安排接種時間,避免人多擁擠,等待時間過久。②接種人員持證上崗并定期接受預防接種知識培訓,對受種兒童既要注意免疫起始月(年)齡,又要仔細核對待種和已種疫苗間的間隔,正確篩選適宜的接種對象,排除禁忌證,嚴格按程序接種。另外,要注重培養團隊精神[6],接種人員與登記人員有效溝通,而不是醫務人員之間相互指責與埋怨,以免引起兒童家長的不信任。③認真執行查對制度和無菌操作原則,向看護人說明我們的疫苗和注射器均由正規渠道逐級下發,質量可靠。凡過期、變色、標簽不清、瓶蓋松動、安瓿有裂紋的疫苗一律不用,活苗開啟半小時、滅活苗開啟一小時內用完,過時廢棄。接種器材全部采用一次性物品,實行一人一針一管一毀形的安全注射原則。④對二類疫苗遵循“知情同意、自愿自費”的原則,對所有家長一視同仁,詳細、客觀地介紹其所防疾病、接種程序、價格等信息,建議家長根據孩子的身體狀況,經濟能力等權衡利弊,理性選擇。醫務人員豐富的專業知識,規范的操作技術,得當的言談舉止,冷靜沉穩的態度,熱情詳盡的解釋可使看護人對其信任度倍增。
2.3 認真對待每一例不良反應,現在都是獨生子女,接種后一點不適也會讓家長驚慌失措,98%的家長希望知道疫苗的不良反應及接種后應注意的問題[4]雖然接種前都有明確告知,但家長不懂,容易引發糾紛。因此,接種時和接種后要不厭其煩的強調注意事項和護理方法,并告知大多數兒童無任何反應,少數會出現低熱和局部紅腫等一般反應,可自行緩解,無需特殊處理。局部紅腫1~2天仍未消退可予干凈毛巾熱敷或生馬鈴薯外敷[7],如反應加重及時與醫生聯系,醫務人員可通過電話或上門隨訪,動態追蹤反應情況,及時指導處理,避免病情變化引起糾紛。
2.4 對兒童看護人依賴無助心里的護理,產生依賴無助心里的主要原因是沒有經驗、缺乏自信。首先要給予鼓勵,相信她能做的很好。其次教給她抱孩子的正確姿勢,既能充分暴露接種部位,又能固定肢體使孩子不會亂動,防止斷針等意外,另外要指導其接種后讓孩子適當休息,多喝水,避免劇烈運動,多觀察,如有異常反應及時咨詢醫生。
5年來,通過對兒童看護人的心理護理和心理支持,消除了其對預防接種工作中存在的疑問,能主動與醫務人員配合,并主動影響兒童的心理,使預防接種得以順利進行,接種率均在98%以上,無一起醫患糾紛,家長綜合滿意度達99%。
從建卡到每次預檢-登記-接種-留觀各環節,融入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設身處地為兒童及看護人著想,注意觀察和仔細分析不同心理問題和產生的原因,針對不同看護人提供個性化指導,及時、正確的給予心理疏導,滿足其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可以調整兒童看護人的身心狀態,減輕心理壓力,控制消極情緒,不僅可以幫助兒童保持最佳身心狀態,而且可以減少醫患糾紛,提高接種質量。
[1]王曉峰,張亞平,閔云.預防接種服務的認識和接種規范流程的探索[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8,9(7):593-594.
[2]魏秋霞,黎娜,喬秋飛.對孕婦開展嬰幼兒預防接種知識的教育[J].護理學雜志,2008,23(8):69-71.
[3]張榮,曾紅,王君,等.烏魯木齊市兒童看護人計劃免疫相關的知識和態度調查[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09,13(2):170-172.
[4]許桂,歐陽紅.家長在兒童預防接種過程中的心理需求及護理干預[J].醫學信息,2008,21(5):699-702.
[5]陳勝利,楊偉建,任宏偉.預防接種門診的告知義務與受種對象的知情同意權[J].職業與健康,2008,24(24):2724-2726.
[6]陳蘇蘭.預防接種風險因素與管理[J].浙江臨床醫學,2011,13(5):599-600.
[7]李霞,谷金君,梁靜.馬鈴薯外敷治療百白破疫苗注射后硬結[J].護理學雜志,2009,24(17):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