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貞
腦梗死是現代內科臨床常見多發病,是腦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急癥,其致殘率、致死率高,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1]。我們應用低分子肝素鈣聯合血栓通注射液進行治療急性腦梗死,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我院自2007年01月~2010年12月10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低分子肝素鈣聯合血栓通注射液)和對照組(紅花組)。病例診斷標準:所有患者診斷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入院時均給予均頭顱CT證實并排除顱內出血,患者發病至入院1~72h,共計100例.其中治療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46.8~74.6歲,平均60.2歲。對照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45.9~75.1歲,平均61.2歲。兩組年齡及病程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用低分子肝素鈣每次5000IU,皮下注射,每12小時1次,血栓通注射液450mg加入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對照組給予復方紅花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點,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同時兩組患者常規治療措施相同,均給予降低顱壓,控制血壓,處理相應的并發癥。
1.3 療效判定 根據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臨床療效判斷標準[2]。基本痊愈:NDS減少≥90%;顯著進步:NDS減少46%~89%;進步:NDS減少18%~45%;無變化:DNS減少或增加17%;惡化:NDS增加18%以上。觀察指標:于治療前后檢測血小板計數(PLT)、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BG)、血流變學等以及神經評分功能缺損程序(NDS)。
治療組(低分子肝素鈣聯合血栓通注射液)基本痊愈24例、顯著進步21例、進步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0%。對照組(紅花組)基本痊愈8例、顯著進步6例、進步12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52.0%。兩組比較,差異非常顯著(x2=7.999,P<0.01)。而且血液流變學指標治療組治療后血漿黏度、全血黏度、血小板黏附率、紅細胞比容均明顯改善,而纖維蛋白原無明顯改善(P<0.01),對照組僅紅細胞比容有所改善(P>0.05),兩組治療后除血小板黏附率外無顯著性差異(P>0.05)。
急性腦梗死是因腦部動脈粥樣硬化使動脈管腔狹窄、閉塞,急性腦供血不足或腦動脈血栓形成致局部腦組織梗死。其發生除與血管壁病變有關外,還和血液流變學異常改變有關,血栓形成后出現壞死區及周圍形成缺血半暗帶。壞死區由于完全性缺血導致腦細胞死亡。如果缺血半暗帶血流迅速恢復使腦代謝改善,損傷仍然可逆,神經細胞仍可存活并恢復功能。挽救缺血半暗帶,保護可逆損傷神經元是腦梗死治療的關鍵[3]。
血栓通是以三七主根為原料精制而成,三七本身具有消腫去痛、散瘀止血等作用。藥理研究證明:其具有改善凝血、改善血液流變性、解除血管痙攣、擴張血管、增加血流、清除自由基、提高組織和器官抗缺血缺氧能力,同時增加血流量,并有降低血小板聚集及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環的作用,有擴張腦血管外圍血管和冠狀動脈等作用[4-5]。同時三七總皂甙還具有調整血脂、減低血液黏滯度及鈣通道阻斷的作用,并能加強神經功能的恢復,從而改善微循環,改善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
低分子肝素鈣抑制血凝過程的中樞環節,具有抗凝、降低血粘度、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早期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鈣治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滯度,改善高凝狀態,迅速溶解微血栓,抑制血栓擴展,預防再次血栓形成[6]。改善側支循環,促進血管再通,利于缺血半暗帶供血而起到挽救缺血半暗帶,減輕腦組織損傷,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的作用,降低病死致殘率[7]。我們應用低分子肝素鈣聯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療腦梗死,與對照組比,治療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顯著下降,病情進展得到逆轉,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王維治.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34-752.
[2]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血管疾病分類、診斷要點、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1.
[3]李金波,張宏琪.血栓通注射液治療腦梗死69例療效觀察[J].臨床醫學,2007,27(10):90.
[4]顏劍芬.復方紅花注射液與低分子肝素合用治療急性腦血栓形成80例觀察[J].中國醫師雜志,2002,4(6):701-702.
[5]樂永平.120例腦梗死與頸動脈硬化關系的臨床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7,3(6):96.
[6]劉立軍,楊萬順,孔祥力.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治療急性期腦梗死臨床體會[J].當代醫學,2011,17(27):64-65.
[7]Huang Yining, Zhao Yulan,Li Shunwei. Hyperhomocysteine,methyl enterrahydrofolate reductase gene, and other risk factor in ischemic stroke[J].National Med J China,2002,2(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