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霞 張曾玲
我國明代醫家武之望編撰的《濟陰綱目》一書,集百家之精華,匯諸書之奧義,在我國眾多的中醫婦產科學專著中很有影響力,該書分為5卷14門,是一部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而且是較有系統的婦科專著。《濟陰綱目》征引豐富,編撰得當,方論結合,實用性強,既是對我國明代以前中醫婦產科學術經驗的系統總結,也是中醫婦產科學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成果。《濟陰綱目》是學習、研究和從事中醫婦產科者必讀的中醫學古籍之一,學習研究《濟陰綱目》,對于我們今天進一步學習、繼承、發揚歷代先賢的學術思想,開發新一代中醫治療技術和藥品,不斷提高臨床診療水平,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就其重脾胃及求子先調經的調經種子論治特點探討如下。
在理論方面[1-3],“脾主運化、脾胃后天之本”,由于脾和胃同屬于消化系統的主要臟器,機體的消化運動主要依賴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集體生命活動的持續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賴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而脾胃的功能失調,則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包括婦科疾病在內的各種疾病就會發生。“調經門”指出:心脾為經血主統,認為脾為生化之源,心統諸經之血。在女性生理病理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如脾胃功能失調則血液不能循其常道而行,氣血生化不足則不能養先天之腎氣,與女子的月經產生和種子妊娠過程的正常與否關系極為密切。心脾平和,血脈暢行,則經候如常。否則七情六淫、飲食失節,均可導致脾胃虛損,心火妄動而月經不調。“為子嗣計者,莫如養血順氣調經為本,而兼以甘溫養脾,辛溫開郁,斯為至當”。故治療月經胎產病著重脾胃是武氏的重要學術特點。
在證治方面,在擇方選藥方面時時注意顧護胃氣。“調經門”言雖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統攝于脾,補脾和胃,血自生矣。云補脾為調經之要義。月經“先期而至”,有因脾經血燥者,宜加味道遙散;有因脾經郁滯者,宜歸脾湯。“過期而至”有因脾經血虛者,宜人參養榮湯,脾氣虛弱者,宜六君子湯。“經水不斷(崩漏)用止經湯(四物湯加白術,黃苓、阿膠、炒蒲黃、炒柏葉、香附、砂仁、甘草)以補脾止血。經閉因勞傷者,當大補脾胃,用五補丸(熟地黃、人參、牛膝、白茯苓、地骨皮)及衛生湯(當歸、白芍藥、黃芪、甘草,虛者加人參)以治脾養血。
四物湯是由《金匱藥略》中的膠艾湯減去阿膠、艾葉、甘草而成。所治之證為營血虧虛、血行不暢所致。以心悸頭暈、面色無華、色淡、脈細為診治要點。肝為藏血之臟,血虛則肝失所養,無以上榮,故頭目眩暈。心主血,藏神,血虛則無以養心,以致心神不寧,故心悸失眠。營血虧虛,則唇爪失于濡養,故蒼白無華。婦人肝血不足,沖任虛損,加之血行不暢,故月經量少,甚者不能應時而下,或前或后,臍腹疼痛。治宜補養營血為主。由于血虛則易滯,故在補血的同時結合和血,既可生新,又能防瘀。本方為營血虛滯之證而設,故以補血調血立方。方中熟地味甘、微溫,歸經肝腎,滋養肝腎,大補陰血,為君藥;當歸甘溫質潤,歸經肝心,補血養肝,和血調經,為臣藥;白芍酸甘質柔,歸經肝脾,蓋陰養血,和營柔肝,為血中陰藥;川芎辛散溫通,歸經肝膽,行氣開郁,活血止痛,為血中陽藥;白芍與川芎并為方中佐藥。四藥相伍,動靜結合,剛柔相濟,血虛者得之可收補血之功,血滯者得之可奏行血之效,實為補血調血之良方。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為補血與活血之品并用,補血而不滯血,和血而不傷血,臨床尤宜用于血虛滯之證;二為諸藥皆歸肝,因而本方重在調補肝血。肝為血海,女子以肝為先天,一旦肝血不足,極易出現肝郁血滯之病機,婦科疾患之胎產諸疾及月經不調多肝與肝血虛滯有關。四物湯處方藥雖四味,但各有所長,具有補血、和血之功。藥效學研究和臨床研究顯示,該方具有抗缺、免疫調節、抗自由基損傷、血液系統作用及雙向調節子宮平滑肌的作用,原方或其加減方現代臨床常用于治療胎位不正、月經失調、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肌瘤等婦科疾病;還可用于內科、皮膚科疾病的治療,且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武之望在《濟陰綱目》中,把四物湯作為調經基本方。主治婦人沖任虛損,月水不調,經病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臍腹痛,或腰足中痛,或崩中漏下及胎前產后諸癥。常服益榮衛滋氣血。若有他病,隨癥加減。如春倍川芎、夏倍芍藥、秋倍地黃、冬倍當歸。腹痛六合、氣六合、寒六合、風六合、玄胡六合等均為四物湯加減而來。
《濟陰綱目》云:“醫之上工,因人無子,語男則主于精,語女則主于血。著論立方,男以補腎為要,女以調經為先,求子先調經”。從臨床分析,因月經不調即現代醫學中屬排卵功能障礙一類的疾病引起的不孕占女性不孕因素的40%左右。治法:血虛者:四物;氣虛者,四物加參芪;滯者,香附、縮砂、木香、檳榔、桃仁、玄胡;滯久而沉痼者,吐之、下之;脈癥熱者,四物加芩連;脈癥寒者,四物加桂附,及紫石英之類是也。直至積去滯行虛回,然后氣血和平,能孕子也。
“今婦人之無子者,率由血少不足以攝精也”。“然欲得子者,必須調補陰血,使無虧欠,乃可推其有余,以成胎孕”女子以血為主,血旺則經調,血盛則懷胎。處處以照顧精血為其思想核心,著重扶正毓麟,如百子建中湯,大五補丸、加味養榮丸均體現了作者重視養精血求子的學術思想。與現代醫學調月經促排卵思想一致。此外求子脈需和平且必知氤氳之時與現代治療不孕癥監測排卵,于排卵期指導同房觀點一致。
婦人無子,多由血少不能攝精,但禁用熱劑。若是肥盛婦人,稟受甚厚,恣于酒食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胎,治宜行濕燥痰。若是瘦怯性急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胎,治宜涼血降火,或四物湯加養血養陰等藥。
脾為生痰之源,脾主運化水濕和生化氣血,若脾失健運,聚濕成痰,痰阻胞宮、沖任氣機不暢,經行推后或停閉;痰阻沖任,脂膜壅塞,遮隔子宮,不能攝精成孕而致不孕;亦可因痰阻氣機,氣滯則血瘀,痰瘀互結于沖任、胞宮,不能萌發啟動氤氳樂育之氣而致不孕。武氏極為重視調理脾胃之氣在女子受孕過程中的作用。剛柔相濟,消補兼施,培補元氣,調中健脾除痰濕之源種子。在遣方用藥方面重用白術、陳皮、半夏、香附的化痰行氣之品。如消脂膜導痰湯主治痰多肥盛而致不孕。
肝主疏泄和藏血,肝氣條達則情志舒暢,氣血調和,女子排卵和月經來潮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人體五臟六腑相互協調制約協調平衡才能使人體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武氏從肝論治不孕主要著眼于調理人體五臟的生克制化關系,從整體的動態平衡入手運用養肝舒肝的方法,從而能協調肝脾心腎等五臟六腑間及與沖任督帶等各經脈之間的生理病理關系,從而使氣血旺、經脈暢,月經按期而來,則易于攝精受孕,如治抑郁不孕的煮附丸。
總之,武氏調經種子之法獨具特色,極為重視脾胃及五臟間的生克制化關系,因病用藥按脈切里,不拘于方之內,為我們今天研究治療月經病和不孕癥積累了寶貴的學術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對現代中醫婦科有較高的臨床指導意義,值得深入研究。
[1]蔡蓮香.調經種子81例 [J].中國醫藥學報,1995,10(4):27.
[2]洪文旭.《濟陰濟陽綱目》脾胃學說初探[J].陜西中醫,1996,18(6):279.
[3]蘇禮.《濟陰綱目》導讀[J].中醫文獻雜志,2006(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