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霧化吸入是呼吸系統疾病治療時常用的輔助治療措施。霧化吸入操作簡單,能夠使藥物直接作用于局部,使局部藥物濃度增高,減少了全身用藥的不良反應。但是對于兒童來說,其配合能力較差,甚至拒絕霧化吸入治療。筆者選擇80例霧化吸入治療患者,觀察護理干預對其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8月~2011年8月在沛縣人民醫院行霧化吸入治療的患兒80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平均(5.1±3.4)歲;對照組40例(男31例,女29例),年齡平均(5.3±2.7)歲。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加強對患兒家屬健康宣教 根據患兒心理特點,家長的心理狀態對患兒的心理有直接影響。做好家長的宣教有助于提高患兒配合。向家長說明霧化吸入的目的和意義、霧化吸入的方法和過程、霧化吸入的注意事項等。讓家屬知道霧化吸入療法對患兒沒有疼痛刺激,只要配合治療就能保證藥物發揮作用。要改變家屬傳統認為服藥方便等觀點,要提高其對霧化吸入的認知,使患兒配合治療。
1.2.2 心理護理干預 患兒由于年齡小,處于發育的特殊時期,其認知能力差,對機械類操作可能存在較大的抵觸情緒。特別是初次霧化吸入時,患兒認為噴出的氣能夠傷人,所以產生恐懼心理,進而拒絕治療或配合程度差。首先要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讓患兒了解霧化吸入,或讓患兒皮膚感受一下霧化吸入氣流情況。盡量做到情緒放松,逐漸配合治療,不能實施強制措施,否則會影響到下一步治療[1-2]。
1.2.3 加強醫護人員培訓和對癥干預 在體位選擇方面,嬰幼兒可選擇半坐半臥位,此體位可提高氣體交換量,能夠提高呼吸深度。在第一次吸入治療時,護理人員要耐心指導家屬,囑咐患兒一次性吸入,閉合口唇,行深吸氣動作,使藥液能夠從口腔吸入[3]。年幼患兒宜取半臥位,即讓患兒斜靠在家長左臂彎處,家長右手拇指和食指握著含嘴,并與其它手指做成一個面罩狀,用小魚際肌頂住患兒下頜,使管道含嘴口對著患兒的口鼻腔,患兒呼吸或哭鬧時霧液隨吸氣而進入到氣管及肺泡。當患兒頭部發生轉動時,右手的小魚際不離開下頜,跟隨轉動,從而保證藥液能夠充分吸入。對于安靜的患兒,可采用手指彈動足底方法,故意讓患兒處于哭鬧狀態,使患兒的呼吸加深,提高藥液的吸入量,但患兒哭鬧劇烈或出現劇烈咳嗽時,要暫停霧化吸入,防止患兒出現嗆咳或窒息發生[4]。在霧化吸入過程中,不能使霧化的量過大,特別是處于昏迷狀態或嬰幼兒。大量的霧氣會導致氣管發生痙攣,呼吸受限,導致呼吸困難。在霧化吸入過程中,觀察患兒的反應、面色及口唇是否出現異常。如異常,應及時上報臨床醫生。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配合霧化吸入治療的患兒數量及兩組患兒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率比較采用χ2檢驗,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38例患兒配合霧化吸入治療,配合率95.0%;對照組30例患兒配合霧化吸入治療,配合率75.0%。觀察組患兒配合霧化吸入治療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住院天數為(5.4±1.6)d,對照組患兒住院天數為(7.1±2.2)d,觀察組患兒住院天數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霧化吸入是呼吸系統疾病常用的治療方法。霧化吸入治療能夠在局部達到較高血藥濃度,同時能夠避免全身不良反應。但對于小兒來說,其配合能力差,嚴重影響了霧化吸入的治療效果。所以對患兒進行相關的護理干預是必要的。研究認為,有效的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等護理措施能夠提高霧化吸入過程的正確性,確保藥液能夠到達有效部位,起到快速緩解病情及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的護理效果[5]。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觀察組患兒的霧化吸入配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的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綜合性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高患兒霧化吸入配合率,降低住院時間,護理效果顯著,值得借鑒。
[1]劉海霞,李永春,寧雪飛,等.綜合心理行為干預對哮喘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9,24(2):106-108.
[2]任小芳.護理干預對患兒霧化吸入依從性的影響[J].護理學報,2009,16(8A):40.
[3]楊紅葉,胡瓊燕,黃小芳.學齡期喘息兒童霧化吸入全程行為干預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3):8-10.
[4]萬霞,趙小紅,譚月兒.小兒超聲霧化吸入的護理[J].海軍醫學雜志,206,3(27):72.
[5]李澤勛,榮梅.行為干預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者醫囑順從性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06,10(3):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