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蘭
感冒后咳嗽是發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后,X線胸片正常,隨時間推移而自愈。感冒后咳嗽病理生理機制尚不明確。有資料認為是由于感染引起氣道炎癥伴或不伴短暫性氣道高反應性所致[1]。臨床表現刺激性干咳,多呈陣發性,夜間為重,冷空氣、灰塵環境、刺激性氣體、運動、煙霧等誘發或加重。西醫多給予抗感染和抗過敏治療,療效常常不理想。但中醫治療常常能取得較好療效[2]。筆者采用祛風清熱法治療感冒后咳嗽38例,收效良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就診的感冒后咳嗽患者74例。其中男47例,女27例,平均年齡(40±18)歲;病程(10±7)d。所有患者均符合感冒后咳嗽診斷標準,按數字表格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齡(39±19)歲;病程(9±7)d。觀察組38例,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齡(39±19)歲;病程(10±6)d。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基礎病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羅紅霉素,150mg/次,2次/d;酮替芬,1mg/次,每晚1次;枸櫞酸噴托維林,50mg/次,3次/d。觀察組予祛風清熱法,即以白僵蠶20g、蟬蛻15g,全蝎10g、黃芩10g、敗醬草15g、蘆根15g為基礎祛風清熱,加炙紫苑15g、炙款冬15g、炙麻黃10g、杏仁l0g、炙甘草6g、旋復花10g,每劑水煎煮2次取汁混合約300mL,分早晚口服。兩組療程均為7~14d。
1.3 觀察指標[3]觀察兩組的療效和癥狀評分以及不良反應。
1.4 療效評定標準和臨床癥狀評分[4]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38例,治愈17例,有效18例,無效3例;對照組36例,治愈7例,有效21例,無效8例。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8%(χ2=4.16,P<0.05)。兩組均無明顯的不良反應。
咳嗽是一種呈突然、爆發性的呼吸運動,其有助于呼吸道內的分泌物的清除,因此咳嗽的本質是一種保護性反射。而感冒后咳嗽的病理生理機制尚不十分明確,目前認為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5]。主要是因為存在咳嗽高敏狀態。針對這種高敏狀態抗菌藥物療效差,一般多短期應用抗組胺H1受體拮抗劑及中樞性鎮咳藥等。對少數頑固性重癥感冒后咳嗽患者,在一般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可短期試用吸入或者口服糖皮質激素治療。
感冒后咳嗽屬祖國醫學“咳嗽”“喉痹”范疇,多由外感失治,外邪不得宣泄,郁阻肺經所致。《證治匯補》認為[6],“外感風寒,概麻黃溫散,不知久則傳里變為郁咳”。感冒患者多數痊愈后不留其他癥狀,但有一部分患者留有咳嗽一癥不除,甚至有的經久不愈。外感多為風寒,或者外寒內有郁熱。經治療后,外邪多得以驅散,一部分患者外邪特別是風邪郁于肺經而不解,同時可有外感之熱邪未完全清除或由體內寒邪久病郁久化熱,造成感冒后咳嗽的病機多為“余風未了,余熱未清”[7]。風邪善變,故咽癢,咳嗽陣發無規律,熱為陽邪,夜間陽不歸陰,故咳嗽多發不止。因此,針對這一病機,應該予祛風清熱之劑,“風了熱清”,咳嗽自止。中醫治療感冒后咳嗽也多以此立論,只是有時偏于祛風,有時偏于清熱。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和臨床癥狀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均未見明顯的不良反應。因此,祛風清熱法治療感冒后咳嗽的效果顯著。
[1]張燕萍,趙丹,林琳,等.蘇黃止咳膠囊治療咳嗽變異型哮喘140例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7,22(11):773-776.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
[3]吳以嶺,李濤,李妍,等.超微粉碎工藝通心絡膠囊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18):77-78.
[4]吳蕾,許銀姬,林琳.中醫藥辨治感冒后咳嗽的臨床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7):582.
[5]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5,28(11):738-744.
[6]黃永強,林麗麗,王衛東.祛風潤肺法聯合穴位貼敷對感冒后咳嗽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及C反應蛋白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09,12(1):17-18.
[7]胡曉敏,李小民,牛占剛.止嗽散加減治療感冒后咳嗽80例[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5(4):52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