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 尹竹芳 文艷 王美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常見病癥,作為一種持續、慢性的嚴重精神疾患,不僅給患者本人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而且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1]。目前臨床上還是以藥物治療為主,但由于治療周期較長,加之患者自我生活能力較差,容易發生便秘,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和生活不便[2]。因此,我們擬對其常見誘發因素進行初步分析,并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09年2月~2011年6月本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癥并發便秘患者51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7例,女14例;年齡23~67歲,中位年齡43.6歲;病程1~6年,平均2.8年。符合CCMD-Ⅲ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確診[3],臨床檢查排除結腸、直腸病變,均無自殘或傷人傾向,相關藥物禁以及嚴重的心、肝、腎系統疾病,以及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藥物過敏和藥物依賴者和癡呆相關性精神病。便秘目前國際上較為統一的標準是指[4]:便秘癥狀持續3h以上,排除器質性病變并且具備下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條件:(1)自發性排便次數≤3次/周;(2)25%以上的時間排便困難;(3)25%以上的時間糞質較硬或“呈硬球狀”;(4)25%以上時間排便有不盡感或不暢。根據上述標準結合本組患者的具體情況,將患者分輕、中、重3型[5](依據)。輕型:大便輕度秘結能自行排出,無任何軀體不適感,排便次數2~3次/周。中型:排便次數1~2次/周,大便秘結,自行排困難,有腹部不適感。重型:排便次數少于1次/周,糞質硬呈硬球狀,不能自行排出,同時伴有腹脹、腹痛、食欲不振、肛門腫痛、痔癥甚至便血。本組中重型8例,中型23例,輕型20例。
1.2 方法 根據患者病史、性格特征、體質狀況、臨床表現等,分析其便秘誘發因素,并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飲食生活護理 便秘與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關系密切,因此飲食指導應遵循兩個基本原則:增強患者體質和改善改善胃腸道功能。在飲食結構的選擇上,應在考慮患者口味的基礎上,選擇調配科學合理,營養豐富全面的飲食,并指導患者增加粗纖維食物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的攝入,以促進排便。避免偏食挑食和暴飲暴食,避免生冷硬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鼓勵和督促患者多飲水,保證每天飲水至少2000ml,晨起空腹飲水500ml,上下午工娛療前后各飲水300~400ml,睡前1h飲水200ml,以改善排便干燥,同時睡前喝1杯蜂蜜水或清晨飲1杯淡鹽水均有助于大便通暢。在飲食調理的過程中,同時指導患者養成按時按量進食的習慣,以維持和建立規律的胃腸道功能,更能有效預防便秘。
1.2.2 運動護理 做好相應的健康宣教,讓患者了解適當的運動可增加胃腸蠕動和肌張力,有利于排便。并根據患者運動能力,制定適合患者的運動方案,鼓勵其進行戶外鍛煉,定期組織患者開展工娛活動,如做操、打球、跳繩、踢毽子等,使患者保持適當的活動量,促進胃腸蠕動,預防便秘。
1.2.3 心理護理 患者長期受病痛折磨,加之藥物反應,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恐懼、悲觀等不良情緒,不僅加重患者痛苦,而且嚴重者還會導致內分泌失調、胃腸道功能紊亂。因此要根據患者的性格特點和情緒特征,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強溝通和交流,及時解答患者的疑問,向患者說明便秘是一種常見的功能障礙,用正面、積極的語言和真誠、熱情的態度鼓勵患者,讓患者感受到被重視和被關懷,消除其顧慮和緊張情緒,并同時進行其日常生活能力的培訓,增強其獨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避免便秘相關誘發因素的影響。
1.2.4 藥物護理 對于經上述護理干預后效果仍不明顯者,可以適當給予藥物干預。對于有長期便秘歷史的患者,可給予液體石蠟油、乳果糖和蜂蜜等物理療法,也可采用中藥如復方蘆薈膠囊或大黃片適當加以調治。對于上述療法仍無明顯改善的患者,可考慮使用甘油栓或開塞露潤肛,或給予灌腸治療或手動解除。同時對于藥物引起便秘的患者,聯系其主管醫生,必要時行適當的藥物劑量調整或藥物替換。
1.3 效果評價[6](補充依據)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次數和糞質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有不同程度的恢復,大便次數增多,糞質好轉。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好轉,排便次數和糞質無變化或加重。總有效率為痊愈率加有效率。
經過2個月的護理干預,本組51例患者痊愈率39例,有效9例,痊愈率為76.5%,總有效率為94.1%。
從我們的臨床觀察來看,便秘的常見誘發因素主要有:(1)藥物影響:精神科藥物是抗膽堿能藥物,且具有鎮靜作用,長期大量使用可使可導致結腸肌層變薄,腸反射降低,腸平滑肌張力減弱,腺體分泌減少,腸蠕動減慢,引起口干、便秘。(2)疾病影響:如肛門疾患、結腸病變等,上述疾病本身即可引起排便困難,誘發便秘。(3)飲食生活習慣:精神分裂癥患者獨立生活能力較低,忽視正常的便意,排便不規律,飲食不規律,結構欠合理,水分攝入過少,以及作息時間不規律,睡眠時間太少或睡覺時間太晚等,均可導致糞便干燥,在腸內運動緩慢。(4)活動量減少:精神分裂癥患者一般采用封閉式管理,活動范圍受限,缺乏足夠運動,導致腸蠕動減慢,引起便秘。(5)心理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常有焦慮、抑郁等情緒,而且比常人表現得更為強烈和偏執,可導致消化酶分泌減少、胃腸道功能失調、內分泌紊亂。
牛俊孌等[7]的研究顯示,住院時間也是發生便秘的重要因素。我們認為,患者住院時間很難控制,而患者在長時間住院期內發生便秘,主要與院內護理有關。因此,我們認為,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提高患者住院生活質量,將住院時間導致的不利因素盡量降低。在護理措施上,我們以飲食、運動為基本內容,并配合一定的藥物治療。此外,考慮到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特殊性,我們同時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和生活能力的培養,讓患者在相當穩定積極的情緒狀態下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根據藥物反應程度,適當調整治療方案,減少藥物方面的影響。
鄺儉玲和蘇保育[8]對精神分裂癥合并便秘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自我管理技能訓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社會功能缺陷量表(SDSS)評分均有顯著性改善,便秘也得到了較好的控制,提示合適的護理干預對于改善便秘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2個月的護理干預,51例患者痊愈率達76.5%,總有效率為94.1%,顯示了較好的護理效果。我們認為,基于因素分析基礎上展開的綜合性護理干預,對于改善患者便秘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1]孫國勝,高春強,黃云華,等.針對性健康教育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家屬的作用[J].當代醫學,2012,18(1):2-4.
[2]張娜,劉嬋娟.老年患者便秘原因分析及護理[J].醫學信息,2010,3(23):165.
[3]張茂萍.冠心病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21):121.
[4]王爽,徐桂珍.護理干預預防精神科病人便秘的效果觀察[J].山東精神醫學,2005,8(3):180.
[5]蘇柯羽.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便秘影響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當代護士,2011,24(2):111-113.
[6]丁細蓮.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與護理[J].中國民康學,2008,20(8):817.
[7]牛俊孌,成愛萍,魏可煌,等.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便秘誘發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l(7):53-54.
[8]鄺儉玲,蘇保育.自我管理技能訓練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便秘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0,8(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