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金文濤
社會實踐是高校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形式。在新形勢下,社會實踐活動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環節,不斷擴充以新的的內容,在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拓寬專業知識面等方面起到了其他教育新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高校都十分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并逐步向基地化、制度化、課程化方向發展。但與此同時,隨著社會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對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國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在資源整合和組織方式上的弊端,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突出表現在:
隨著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要求的提高,很多大學生都已經逐步認識到了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鍛煉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性。但在實踐形式上,普遍存在著重視高質量社會實踐、輕視傳統型鍛煉,重視與自身就業相關的實習,輕視社會調查等基礎性實踐方式的誤區。也有許多同學以實習總結代替調查報告,有的報告甚至直接網上摘錄或整片抄襲,敷衍了事。
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組織不管從宏觀還是微觀來看,都呈現出相當的斷裂現象,也就是大學生社會實踐并沒有系統的納入大學生培養的整體設計,缺乏整體思維。主要表現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普遍不是根據大學生的年齡、知識特點來細分層次、逐漸推進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普遍不納入學校整體的教學規劃和學分設計之中,沒有為社會實踐量身設計約束、引導與評價體系;大學生社會實踐僅僅只是依靠高校團委來組織和發動,沒有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合力,沒有借助專業老師對大學生社會實踐進行專業指導,在調查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面臨的困難方面,“沒有合適的實踐項目”、“缺乏實際可操作性”、“缺乏指導”占了前三位;社會實踐過程中存在功能異化的傾向,即賦予社會實踐過多職責而導致目標混淆。
我國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內容主要停留在淺層次,絕大部分為參觀調研、理論宣傳、文藝演出、社會調查、義務支教等形式,比較單一,實踐內容淺薄,且時間短暫,仍然停留在初級發展階段,缺乏深度發展。在實效性方面,很多實踐活動注重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對其內容重視不夠;重視實踐活動的數量,對其質量重視不夠;重視實踐前期宣傳和后期總結評獎,對其過程重視不夠;重視教學計劃內社會實踐,對教學計劃外的實踐重視不夠。即使建立實踐基地,也缺乏對其長期化、制度化建設的進一步利用和探索。
每年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紅色革命圣地如江西瑞金、井岡山等,幾乎每年都有實踐隊伍,安徽等省市的一些貧困地區,也幾乎都有實踐隊伍造訪,而對于沒有特色的普通社區、城鎮和鄉村,鮮有實踐隊伍踏足。在社會實踐主題的選擇上,也存在資源浪費現象。
大學生社會實踐必須要有一定的經費保障才能得以順利實施和開展,但僅僅依靠有限的學校實踐經費,并不能滿足整個社會實踐的要求。二是社會支持力度不夠,缺少必要的社會資金支持。三是社會實踐還只是作為高等教育范疇內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初級載體,有的實踐隊伍為實踐而實踐,并沒有真正的和社會需求結合起來。
社會實踐是一種具有中國教育特點的模糊的、囊括性特點的概念與行為,在傳統的認識里,社會實踐是一種附屬性的手段,即把社會實踐看作課堂教學的一種延伸,視作課堂教學局限性的彌補。狹義的概念是指學生在校期間必須接受的一種非第一課堂內教學的教育活動形式,既是一種空間概念,又是一種教學方式。教育專家們認為,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只使學生得到身心愉快和滿足,而且是實現德育目標的重要手段。
社會實踐應有明確的主題、要求、目的性,要堅持內容與形式的一致、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一致,樹立學生是活動的主體的觀念而不僅僅是活動中受教育的客體,要從學生的思想、學業、心理、身體等實際情況出發,講究真實性、針對性和可接受性原則,要使學生學以致用、鍛煉自我、服務社會、報效祖國,使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收到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要加強社會實踐活動良性運行機制的建立。一是建立領導機制,強化學校主要負責人的責任意識,成立社會實踐領導小組,加大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管理與監督。二是建立社會實踐協作機制。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主要靠高校團委來完成,這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社會實踐的發展。三是要成立社會實踐評價體系,注重社會實踐的過程評估和效果評估相結合,更加注重效果評估,把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的身心品德等“軟素質”方面的影響作為評判的標準。
要在社會實踐內容上進行挖掘,通過實踐活動的項目化運作和目標化管理,形成科學化的社會實踐運作體系。要對大學生社會實踐進行理性定位,做好普及化建設,注重日常實踐方式養成。要進一步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如華東理工大學的大學生暑期生存體驗;借鑒國外社會實踐方式,如泰國的農村勞動教育活動,如美國的打工和做義工的社會服務,如日本的紀念性活動等,這些活動雖不像我國的社會實踐一樣具有明顯的組織優勢,但具有靈活性和長期性特點,其對學生道德發展的影響雖然是緩慢的,但其效果是持久的。
要根據學校特色和社會需要,對社會實踐資源進行整合,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目前,很多高校在社會實踐資源整合和規劃方面已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品牌實踐項目,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上海師范大學的“愛心學校”,每年排除兩千多名學生定期赴學校、社區等教學點開展義務授課服務,形成了“愛心連鎖”的規模效應。
社會化,是指作為個體的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并逐步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社會化是一個包含豐富內容的成長過程,在自然人成長為適應社會發展的社會人這個過程中,要使其掌握生活技能,培養其社會角色,并使其在社會中能承擔社會責任、權利和義務。要加強社會實踐的社會化運作,發掘與尋找社會實踐資源,學校還應發揮組織優勢,在人、財、物等方面積極投入。社會各界也應本著開放的姿態,積極與高校聯手,發揮在校大學生的智力優勢,使在校大學生的鍛煉成長與社會的發展需求相統一,真正使社會實踐成果成為大學生就業的助推器。
社會實踐是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概念,文中提出的問題及解決對策更多的體現在我國高等教育中育人機制方面存在的缺陷方面的彌補,但這絕不意味著它就能直接解決我國現有教育體制下實踐育人模式存在的問題。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更多需要從前大學階段開始做起。對于高校來說,要在現有體制內從多方面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確立正確的人才培養模式,使社會實踐的育人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