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建穎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在主要發達國家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和國內經濟減速背景下,6月份我國進出口同比、環比增速均比上月回落。同時外貿結構繼續改善,順差有所擴大。由于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第三季度我國進出口增速還會繼續走低,全年實現10%增長目標有一定困難。
6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286.9億美元,同比增長9%,環比下降4.5%。其中,出口1802.1億美元,同比增11.3%;進口1484.8億美元,增6.3%。與一季度相比,二季度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速提高1.3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增速提高2.9個百分點。上半年累計進出口總值18328.4億美元,同比增8.0%,其中出口增9.2%,進口增6.7%。這是除2009年以外,近10年來外貿上半年最低的增長速度。
6月,機電產品出口增長13.3%,繼續快于出口總體增速。上半年機電產品出口5502.5億美元,增長10.5%,高出同期我國出口總體增速1.3個百分點。需求具有剛性的消費類產品出口穩定增長,移動電話、箱包、鞋類、家具、塑料制品等出口分別增長23.9% 、11.2% 、9.7% 、26.1% 和34.1%。但紡織品、服裝等傳統優勢出口商品增速卻比較低。進口商品中,消費品進口增長較快,上半年進口604億美元,增長25.6%,高于進口總體增速18.9個百分點。

圖1 2011年以來我國對美、歐、日出口增長情況
6月,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出口增速分別為11.1%和6.7%,比5月分別低7.4個百分點和3.1個百分點。由于加工貿易優勢減弱,沿海一部分加工貿易企業轉向一般貿易。上半年一般貿易進出口9750.9億美元,同比增長8.9%,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為53%,較去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出口6431.5億美元,增長4.3%,占我國進出口總值比重為35%,較去年同期下降1.2個百分點。
6月,我國對歐盟、日本出口增速分別降至-1.1%和0.1%。歐盟成為我國出口增長最大拖累。上半年我對歐盟出口下降0.8%,其中對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出口分別降3.9%、5.3%和24.2%。與此同時,對新興市場國家出口繼續平穩增長,成為我出口增長重要支撐。對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出口均保持10%以上增長,成為穩定我出口的重要因素。
上半年,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值5504.3億美元,同比增19%,快于同期我國總體進出口增速11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值9099.6億美元,同比增4%,占進出口總值比重為49.5%,同比降1.9個百分點;國有企業進出口值3794.5億美元,同比增3.5%,占進出口總值比重為20.6%,同比降0.9個百分點。與民營企業上半年出口增長19.6%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有企業出口值下降了2.3%。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復蘇動能愈顯不足,制造業持續萎縮。歐元區經濟低迷不斷加深,新興市場國家增長普遍放緩,對全球經濟的帶動作用減弱。摩根大通(JPMorgan)7月3日公布的報告顯示,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從 5月的 50.6%降至 6月的48.9%,為2011年11月以來首度跌至榮枯分水嶺50%以下,創2009年6月以來最低。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各主要經濟體6月制造業PMI紛紛走弱。這釋放出在歐債危機陰影下世界經濟正在放緩的信號。歐債危機正在挫傷人們信心,打擊出口,也很可能影響到銀行借貸。
1.歐元區制造業繼續萎縮。歐元區6月制造業PMI值為45.1%,與5月持平,為2009年6月以來最低,顯示歐元區制造業已連續11個月走弱。其中,歐元區核心成員國德國制造業PMI值為45%,是36個月以來最低。西班牙為41.1%,為37個月以來最低。法國和意大利的制造業指數雖微升,但仍位于50%之下。歐元區第二季度制造業平均PMI值為45.4%,為2009年第二季度以來最低。目前,歐元區失業率已上升至歷史高點,6月份歐元區就業指數跌至46.7,為2010年1月以來最低。歐元區可能重新陷入萎縮。

圖2 美、歐、日制造業PMI
2.美國經濟未擺脫低迷。美國第二季度非農人口就業增加不足,當月非農部門僅新增崗位8萬個,低于市場預期的9萬~10萬個。6月失業率為8.2%,與5月持平。失業率已連續41個月高于8%以上。6月美國制造業PMI降至49.7%,為2009年7月以來首次降至榮枯點50%之下。新訂單指數從60%大幅降至47.8%。受國內財政懸崖預期、政府債務負擔以及外圍尤其是歐元區債務危機影響,6月美國消費者信心降至今年以來最低點。7月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美國經濟年度評估報告,指出美國經濟復蘇依然疲軟,經濟下行風險加大,并將今年美國經濟增長率預期由2.1%下調至2%。
3.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亞洲開發銀行在7月12日發布的報告中下調了美國、歐元區和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預期。報告指出,歐洲金融危機和銀行業危機的惡化以及美國經濟復蘇遲緩令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增長前景承壓。今年上半年,亞洲發展中經濟體除受到歐洲危機影響外,還受到印度和中國增長放緩以及一些國家經濟刺激政策退出的拖累。隨著歐債危機外溢效應不斷擴大,避險情緒升溫所導致的新興市場資金外流現象加劇。巴西、印度、俄羅斯等國的貨幣今年二季度以來對美元的跌幅已高達兩位數,韓元、印尼盾、新加坡元和泰銖等亞洲新興市場貨幣也紛紛走低。為了“保增長”,目前多個新興市場國家通過下調基準利率或存款準備金率來提振經濟。然而,降息會導致內外息差減小,可能進一步降低這些國家貨幣和資產的吸引力,從而加劇資本外流,使得資本流出國遭遇貨幣貶值和資產價格暴跌的沖擊。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還面臨自身經濟增長放緩和內部經濟結構問題,因此預計新興市場經濟未來一段時期仍將持續放緩。
4.全球貿易增長呈回落態勢。今年以來,除歐盟對外貿易增長下滑外,我主要貿易伙伴美、日、韓、臺灣等進出口增長都在較低水平上,且增速皆呈回落態勢。IMF在其16日更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已經將今明兩年世界貿易量增長的預測值,分別由4月份的4%和5.6%下調至3.8%和5.1%。
總體上看,中國進出口增長速度仍略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進出口增長速度。
去年下半年以來,由于對一度過熱的投資和過大的通脹預期進行了主動調控,我國經濟增長開始減速,通脹率也得到明顯抑制。然而,今年以來外需疲弱形勢超出預期。三大需求同步回落,使得經濟增長率加速走低。第二季度G D P增速已回落至7.6%。6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已經回落至2.2%,環比已連續三個月回落。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降 2.1%,已經連續四個月下降,創30個月來新低。
6月我國制造業PMI為50.2%,較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連續第二個月回落,創7個月來低點。盡管6月回落具有一定季節性,但今年回落幅度為歷年最大。其中新出口訂單指數、采購量指數、購進價格指數回落較明顯,降幅在3個百分點左右。從第二季度情況看,PMI指數平均為51.3%,較一季度回落0.2個百分點,回落幅度有所收窄,反映出經濟增速向趨穩方向發展,經濟增速應在國家調控預期目標范圍內。
上述情況反映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是出現下行風險。針對一系列新情況,央行在一個月內已經兩次下調基準利率。從國務院領導近日講話看,除了貨幣政策微調以外,下半年國家還將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結構性減稅、稅收制度改革以及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等措施,努力拉升投資和消費,保持經濟平穩增長。

圖3 我國消費價格指數月度變化

圖4 我國制造業PMI、新訂單及新出口訂單指數
歐洲央行7月5日宣布,7月11日起下調基準利率25個基點至0.75%。本次降息是歐洲央行針對歐元區經濟衰退、歐債危機加劇的必然選擇。丹麥央行緊隨歐洲央行之后降息,存款利率已降至-0.2%的負利率。英國央行7月5日宣布,追加500億英鎊的寬松規模至3750億英鎊,維持0.5%基準利率不變,以幫助經濟擺脫衰退。同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2年7月6日起再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此后,韓國等一些國家也相繼做出降息決定。各國降息將進一步造成主要貨幣匯率的波動,美元近期呈較為堅挺走勢,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近兩個月來相對較為穩定。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截止到7月6日,我國機電產品遭受的貿易救濟調查(不包括反傾銷和反補貼制裁)就達9起,主要包括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對電子成像設備等啟動的337調查、印度對華電絕緣體進行特別保障措施調查、美國對中國和越南產應用級風電塔進行“雙反”調查等。除個別產業免遭制裁之外,幾乎所有受調查的產品都被施以貿易制裁。新興經濟體對華貿易訴訟也開始增多,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此前統計,在阿根廷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中有1/4針對中國產品;印度近年來對我國反傾銷調查立案數量已超過歐美,占同期所有WTO成員對我反傾銷調查案件總數的1/5。一些本土性政策已成為國外質疑中國補貼政策的關注點,與此同時,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綠色壁壘持續升溫,西方發達國家原來只針對單一產品采取單一措施,現在已發展到針對大類產品采取系統性的綜合措施。

圖5 2012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
下半年世界經濟不會有根本起色,外需仍呈疲弱態勢,貿易保護主義將有增無減。訂單不足和成本趨升仍是外貿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總體上看,下半年外貿增長速度不會有顯著大幅回升,全年實現10%的增長目標將是十分艱巨的任務。
一是對新興市場出口增長面臨壓力。新興經濟體增速普遍回落,對我出口商品的需求將減弱,與我貿易摩擦可能加劇。二是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增長缺乏后勁。上半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同比下降3%,其中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下降5.1%。外資企業出口增長近幾年一直低于我出口總體增速。三是從先行指標看,除制造業PMI下滑外,與未來幾個月出口有密切關系的中國從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自臺灣的進口指標也不看好。今年1至6月,中國從日、韓、大陸自臺灣進口持續低迷,各月同比增速分別為-26.4%、27.5% 、-5.6% 、-8.5% 、3.2% 、-2.6%,上半年總體負增長(-3.4%)。以上跡象均預示下半年我出口形勢依然堪憂,不排除短期內增速進一步回落的可能。
上半年,我國進口重點商品中,鐵礦石、銅以及原油等大宗商品進口量大幅增長。由于其“金融工具”角色越來越重要,部分進口大宗商品實際上仍未進入終端市場。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對大宗商品需求將回落,前期較大庫存也需消化,價格下滑趨勢近期難以改變。制造業PMI指數中新訂單指數已連續4個月下滑。這些都預示進口可能進一步走低。但投資類和消費類產品進口仍將保持穩定增長。
進口低速增長可能使外貿順差擴大,但不會突破一個合理范圍。
第一,進一步發揮宏觀政策的調節作用。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通過大幅減稅扶持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刺激重點領域投資和消費需求。
第二,繼續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保持制造業尤其是新興產業利用外資規模的持續增長,發揮外資對我承接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優化出口產業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積極推動作用。
第三,進一步推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尤其在通關、質檢、出口退稅和信貸等方面應積極簡化環節,提高效率。落實和完善外貿企業稅收及退稅、外匯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為企業營造更好的經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