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磊
正畸治療技術指的是對一些埋伏阻生牙齒或排列不整齊的牙齒進行的有效修復和矯正的一種治療技術,在解除牙合畸形的同時,可以對頜、面等的不協調性進行有效的生物改建,從而使患者的頜面部整體的美觀效果進一步提高[1]。對于在拔牙矯治過程中拔牙間隙的關閉是正畸治療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性問題。本研究中我們選取82例接受正畸治療的患者,對比兩種關閉拔牙間隙技術正畸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9月~2011年9月來我院就診的接受正畸治療的82例患者,利用數學隨機分組將其隨機分為A、B兩組各41例。A組男27例,女14例;年齡13~26歲,平均年齡(20.3±1.4)歲;B組男26例,女15例;年齡12~27歲,平均年齡(19.8±2.2)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組患者采用標準方絲弓對拔牙間隙進行關閉處理:在確定牙弓充分整平后,首先采用0.018cm的澳絲,對前部的4顆切牙進行連續結扎,在后部對2顆磨牙與第二前磨牙進行結扎,并用彈力鏈將尖牙拉向遠中端,力值控制在70~120g,直至與雙尖牙充分接觸,然后采用0.018~0.025cm的不銹鋼方絲在側切牙與尖牙間彎制造出淚滴狀曲,曲高控制在8mm左右,前后臂各加10mm的人字形曲,每次打開長度在0.7~1.0m,初始力值應該控制在150~250g,每3周進行1次加力處理[2]。B組患者采用滑動直絲弓對拔牙間隙進行關閉處理:在確定牙弓充分整平后,使用0.019~0.025cm的不銹鋼方絲,在側切牙的遠中位置上放置一個牽引鉤,采用結扎絲對第二前磨牙、第一、第二磨牙進行結扎處理,用彈力鏈在第一磨牙和牽引鉤之間進行加力,同時對6顆前牙進行內收,力值控制在60~180g,每3周進行1次加力處理[3]。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治療后上中切牙的平均伸長距離、上中切牙的轉矩、實際療程、每次復診時間、耐受度、不良反應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上中切牙伸長距離和轉矩 A、B兩組患者的上中切牙的伸長距離分別為(1.5±0.3)mm和(0.4±0.1)mm;兩組治療后轉矩分別為(8.0±1.0)mm和(5.0±0.5)mm。兩組患者治療后上中切牙的伸長距離和轉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1=0.035,P2=0.042)。
2.2 實際療程和復診時間 A組患者的復診時間和實際療程分別為(19.3±3.6)min和(43±4)周;B組患者的復診時間和實際療程分別為(11.8±3.1)min和(25±3)周。兩組患者復診時間和實際療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1=0.037,P2=0.041)。
2.3 耐受度和并發癥 A、B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不耐受的人數分別為39.0%和7.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3);A、B兩組出現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29.3%和7.3%,且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6)。
方絲弓矯治器是臨床上一種傳統的矯治器,其各個牙齒的托槽都是完全相同的,弓絲上必須彎制3種序列的彎曲來對不同的牙齒形態位置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代償;在實際臨床應用操作過程中相對比較復雜,弓絲的彎制有時會出現一些無法避免的誤差,常會導致臨床治療的實際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相關臨床專家在經過大量的科學和臨床實驗研究后總結出6項該治療技術的新標準,在正常的傳統標準的方絲弓矯治器的基礎上又發明了直絲弓矯治器。直絲弓矯治器主要是將方絲弓矯治器中決定牙齒位置的3種序列彎曲預置入托槽的內部,然后將1根有基本弓形的平直弓絲納入到托槽內,即可完成對牙齒進行3方位移動的目的;在臨床實際應用過程中直絲弓矯治器可以使操作時間明顯減少,而且使牙齒的定位更加精確、更加迅速,使臨床治療的實際療程進一步縮短,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夠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B組患者治療后上中切牙的平均伸長距離明顯短于A組,P<0.05;上中切牙的轉矩明顯小于A組,P<0.05;實際療程明顯和每次復診時間明顯短于A組,P<0.05;患者的耐受度明顯優于A組,P<0.05;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P<0.05。
總之,利用滑動直絲弓技術對拔牙間隙進行關閉的正畸治療效果非常明顯,可以使患者的復診時間和實際療程進一步縮短,使美觀效果得到充分保障。
[1]曾祥龍,陳蓉.預成序列托槽直絲弓矯治器矯治程序與臨床體會[J].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09,16(14):224-225.
[2]曾祥龍,陳蓉.預成序列托槽直絲弓矯治器臨床應用(附30例報告)[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8,27(13):359-360.
[3]楊新海,曾祥龍.直絲弓排齊與整平階段切牙唇傾和支抗的研究[J].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09,12(2):120-121.
[4]方剛,徐京燕,駱英.應用PAR指數評價不同拔牙方式矯治安氏類1分類錯牙合的療效[J].口腔正畸學,2009,13(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