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麗,沈 曦
(黃山學院體育系,安徽 黃山 245041)
徽州民間體育價值功能分析
李竹麗,沈 曦
(黃山學院體育系,安徽 黃山 245041)
徽州民間體育項目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繁多,形式豐富多彩,具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介紹了徽州民間體育的現狀,詳細闡述了徽州民間體育的價值,以期為保護和傳承徽州民間體育文化提供參考。
徽州;民間體育;徽文化
徽州是徽文化的發源地。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徽州民間體育項目繁多,形式豐富多彩,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具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徽州地區的民間體育項目大約有70多個項目,如儺舞、疊羅漢、踩高蹺、舞香火龍、舞板龍、仗鼓舞、撲蝶舞、獅子舞、跳鐘馗、嬉燈、拔舞、舞麒麟、賽龍舟、劃旱船、蚌殼舞、龍鳳舞、拋繡球、舞香火、花船、亮船會、五猖會、抬閣、風箏、踏春、登高和目連戲等[1],以上項目均突出表現了徽州民風民俗的特色。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徽州民間體育中的一些項目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消失。為此,筆者對徽州民間體育價值功能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為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徽州民間體育文化提供參考。
1.1傳授生產技能并促進身體健康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徽州居民基本上保持著各自的民族傳統和風俗,并在其生產、生活中不斷地演繹出各自的時令性節日、紀念性節日和宗教性節日等。流行于祁門縣的西鄉彭龍村的“撲蝶燈”,唱詞為1年中10個月的花名和農事,意在歡慶新春佳節的同時,安排好1年的農業生產,教導人們如何在24節氣進行農事活動。很多徽州武術器械來源于農耕工具。如扁擔兩頭尖,既是挑運東西的工具,又能作為防身自衛的武器,在長期的應用實踐中,形成了“扁擔功”。此外,還有“板凳花”、“腰帶舞”等。這些來源于日常生活、生產勞動中的民間體育活動,既能夠傳授生產、生活技能,又能培養人們的健身意識,并發揮其健身作用。
1.2有利于傳承徽州文化
徽州民間體育項目在發展過程中,將徽州地區當地藝術與體育項目相結合,比較典型的如婺源的攤舞、歙縣的疊羅漢和休寧的嬉鐘馗、游太陽等。徽州民間體育項目具有強烈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如“疊羅漢”表演中的各種造型,采用伏、仰、臥、拉、撐、支等組合姿勢,其中人疊人、人拉人等動作驚險別致、造型變化多端,其粗獷、陽剛之美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又如儺舞中的儺舞面具,其造型上應用了夸張、抽象等表現手法,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凝聚著儺文化的宗教意識、民族意識和審美意識[2]。其他諸如板凳龍、嬉鐘馗等項目,其中包含各種舞蹈造型及服飾,顯示了徽州民間體育項目獨特的審美觀,這對傳承徽州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2.1有利于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團隊協作是許多徽州民間體育取得成功的關鍵。流傳于徽州地區的“踩高蹺”,就是表演者把腳綁在2個木樁上,表演者走跳嫻熟自如,還時而做出一些高難度的動作,如劈叉、空翻、甚或武術表演,這一民間體育活動已被人們挖掘整理,進而推廣成為全國民運會的競賽項目“高腳馬”。再如“舞龍”更是現在徽州元宵節中最具娛樂性的節目。舞龍時除了奔跑、跨跳、起伏、左右搖晃之外,還要劈叉、雙人重疊、滾翻等高難度動作,使表演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其中板凳龍最具特色,其制作是用一段段木版借鐵鏈或插銷連接,每節板上都有1~2個燈籠,舞者手舉或肩扛,動作要求整齊、配合十分默契,任何一個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演出的正常進行。可以說“踩高蹺”、“舞龍”、“疊羅漢”、“跳鐘馗”等高難度徽州民間體育項目的表演,既要求演練者膽大心細,又要求其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上述民間體育活動的開展,這對于培養人們勇敢頑強和團隊協作精神具有很好的作用。
2.2能夠激發文化認同感
文化認同指個體對于所屬文化以及文化群體內化并產生歸屬感,從而獲得、保持與創新自身文化的社會心理過程[3]。當人們一致認同一種文化有其存在的意義,就會出于不同的動機保留、改進、發展這種文化。徽州民間體育文化歷史源遠流長,長期以來為徽州人喜聞樂見,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強烈的感染力激發著人們的參與熱情,營造出一個輕松歡快的文化氛圍,這有利于人們增進感情并強化對徽文化的的認知與認同。
徽州民間體育項目作為徽文化的一種具體體現,具有徽州地區的傳統特色,能給游客獨特的視覺欣賞。如黃山市葉村在將疊羅漢民俗活動與特色旅游相結合上做了大量的宣傳與推介工作,取得初步的成效。現在的“疊羅漢”活動,不僅成為黃山市國際旅游文化節的保留節目,還多次接受邀請,赴上海、杭州和澳門等地進行展演[4]。此外,還有拋繡球、仗鼓舞等。這些徽州民間體育項目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倍受中外游客稱贊。因此,充分挖掘徽州民間體育的旅游價值,對發展地方經濟、傳播徽州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體驗參與旅游模式是通過營造氛圍,使游客親身感受旅游所在地的民風和民俗,獲得更多的精神享受。徽州民間體育項目簡單易學,對場地器材要求不是很高,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機調整,具有較強的親身參與性,并且徽州民間體育項目的獨特性,能夠吸引游客參與到其中。如婺源的板凳龍項目是在大年三十晚上,每家每戶在板凳上點上蠟燭出門游街,這樣板凳就越來越長,形成延綿幾公里的長火龍。因此,可由當地旅游點提供板凳,吸引游客參與其中,讓游客體驗其中的樂趣。此外,如打鞭螺、搓竹轉轉等手工類項目的娛樂性強,游客可以就地取材手工制作上述旅游工藝品,從而留下美好回憶。
徽州民間體育項目是徽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體系中別具一格,是民俗文化活動中的一塊瑰寶。因此,應對徽州民間體育項目進行適度開發,這有利于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激發人們的文化認同感,更好地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1]李俊喜. 徽州民俗體育的調查研究[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07.
[2]度修明.攤戲·灘文化——原始文化的活化石[M].北京:華僑出版社,1990.
[3]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吳靈萍.徽州民間體育項目“葉村疊羅漢”的特征與價值[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2):22-24.
[編輯] 李啟棟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6.057
G812.4
A
1673-1409(2012)06-N1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