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平
(廈門理工學院公共體育部,福建 廈門 361024)
排球運動員自我效能感、應激和應對方式的關系探究
陳秀平
(廈門理工學院公共體育部,福建 廈門 361024)
運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問卷測量法、數理統計法,在調查排球運動員應激、應對方式、自我效能感一般情況基礎上,對三者間的關系進行了探究,以期為提高排球運動員應激心理健康水平,完善排球運動心理訓練理論體系,保證運動員正常技戰術水平的發揮,以及運動成績的提高提供理論指導。
排球運動員;自我效能感 ;應激;應對方式
競技運動是一項充滿應激的職業,運動員在長期而艱苦的訓練、比賽過程中,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應激。在應激情境下,對運動員來說,就更容易引起緊張情緒,導致自信心降低、心理衰竭、運動損傷等不良情況的出現,從而影響最佳的表現狀態。面對應激,如果采用了不恰當的應對方式,不僅不會降低應激所造成的消極影響,而且還會帶來更嚴重的情緒和行為后果,最終影響訓練效果和比賽成績。因此,如何有效地應對應激,最大限度地降低應激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是當前運動員訓練、比賽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正因為如此,對應激和應對的研究,已逐漸成為當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自我效能是個人心理變量中影響應激的重要變量之一[2]。大量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可以增加應對應激的成功率,運動員必須借助自我效能對變幻莫測的比賽環境進行有效地應對[2]。
為此,對運動員在處置應激過程中,處理問題的能力、挑戰能力、以及應對環境變化的行為表現進行內在的心理機制分析,是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下面,筆者專門針對競技運動的特點,通過調查和廣泛閱讀相關文獻,在調查運動員自我效能感、應激、應對方式基本情況基礎上,嘗試探索它們之間的關系,并試圖闡釋不同性別、不同運動水平、主力與非主力運動員的自我效能、應對方式、應激的表現及特征,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1.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的樣本來源于福建排球隊體工隊、江蘇省排球隊及2省各級體校排球專項隊員。樣本基本構成如下:福建省一線隊員54名、江蘇省一線隊員45名、2省體校隊員151名,共計250名。其中,男運動員117名,女運動員133名;一級及一級以上運動員99名(以下簡稱為一級以上),二級及二級以下151名(簡稱二級以下)。平均年齡為16.81士2.69歲,最小的12歲,最大的27歲。
1.2研究方法
1)文獻法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閱讀,得出有關的概念、觀點,并由此提出研究假設。
2)實地調查法 前往福州、廈門、漳州、蘇州、南京等地實地調研,并和教練員、運動員進行深入交談,了解與本研究有關的運動員的一些基本情況,以獲得第一手資料。
3)問卷測量法 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取舍,選擇相對較為適用的測量量表,并經信度、效度檢驗,以使收集的數據科學、可靠。
4)問卷調查法 共發放問卷250份,回收242份,回收率為96.8%,其中有效問卷231份,有效回收率約為95.5%。
5)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8.0和Amos4.0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
6)邏輯分析法 運用歸納、類比、演繹、綜合等邏輯分析法,對各種信息進行全面分析與探討,論證有關結論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1.3研究工具與施測方法
1)運動員應激量表 應激量表采用的是譚先明(2000)編制的《運動員應激量表》。該量表包括6個維度,45個條目。這45個條目可分為6個不同的因素類別,這6個因素可分為人際關系、運動受傷、比賽失利、環境因素、日常生活遭遇、內外壓力[2]。經檢驗發現,該量表的分半信度為0.83,重測信度為0.73~0.81,表明該量表對樣本應激的測量具有較好的信度。
2)中國運動員應對量表 該量表是由姒剛彥,鐘伯光等人(2003)修訂[3]。該量表由解決問題的應對(PC)、集中處理情緒的應對(EC)、回避應對(AC)、超越應對(TC)4個分量表構成,每個分量表包含6個條目。對該量表的檢驗發現,該量表的分半信度為0.91;重測信度為0.77~0.82,表明該量表對樣本應對方式的測量具有較好的信度。
3)自我效能感量表 該量表采用Schwerzer與其同事編制的自我效能感量表 (The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Scale,GSE)[4]。經過檢驗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a=0.78,重測信度為0.74,表明該量表對樣本自我效能感的測量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以一個運動隊為單位進行現場團體測試,當場回收問卷。問卷收回后,剔除資料填寫不完整或明顯無效的問卷,再對有效問卷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
2.1排球運動員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和應激的基本狀況
在使用的應激問卷中,包括6個方面的應激因子,分別對應了排球運動員人際關系、運動受傷、比賽失利、環境因素、日常生活、內外壓力6個方面的應激源;在應對方式問卷中,包括4個指向的應對方式,分別對應了運動員解決問題、處理情緒、回避應對、超越應對4種應對方式。運用均數(Mean)、標準差(Std.)以及獨立樣本T檢驗來反映運動員自我效能、應對方式、應激的基本狀況,以及不同性別、不同等級、主力與非主力隊員間是否存有差異。基本情況見表1。
1)性別 從表1可知,不同性別運動員在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上接近,這說明對排球運動員來說自我效能在性別上沒有明顯差異。在應激方面,女運動員的應激得分要高于男運動員,雖然檢驗結果顯示其差異并不明顯,但女運動員遭受的應激事件可能多于男運動員。同時還發現,男女運動員對比賽失利的應激源得分差異較大,反映了比賽失利對女運動員來說可能比男運動員更容易引起應激。在應對方式選擇方面,男女運動員對應對方式的選擇也沒有較大差異。
2)運動等級 從表1可知,一級以上運動員自我效能略高于二級以下運動員,但差異不大,這說明對于排球運動員而言,隨著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自我效能感的變化并不大。一級運動員和二級運動員所遭受的應激程度也沒有較大差異,但在運動受傷這個應激源方面,二級運動員要比一級運動員高得多,并呈顯較大差異,反映了運動受傷對二級運動員來說,可能比一級運動員更容易引起應激,其原因可能是隨著專項運動經歷的增加、經驗的積累,運動員逐漸把受傷當作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普通日常生活或運動生涯中的一部分加以接受了。在應對方式選擇方面,也沒有較大差異。
3)主力與非主力 從表1可知,主力運動員的自我效能得分明顯高于非主力運動員,且差異十分明顯,反映了運動隊中主力與非主力的地位可能會使運動員的自我效能產生變化。主力與非主力在應激程度、以及應激源方面沒有明顯差異,這說明不管是主力或非主力運動員,應激的程度、應激來源沒有明顯差別。在應對方式選擇上,解決問題、處理情緒得分均相對較高,說明主力運動員和非主力運動員都偏愛于解決問題、處理情緒的應對方式,與此同時,主力運動員要比非主力運動員更容易采用處理情緒、回避的應對方式。

表1 排球運動員自我效能、應激、應對方式的基本情況
注:**P<0.01,*P<0.05。
2.2排球運動員自我效能感、應激和應對方式之間的相關關系
排球運動員總體自我效能感、應激和應對方式三者間的相關關系見表2。從表2相關分析結果可知,自我效能感與應激得分呈顯著性負相關,與人際關系、比賽失利的應激源也呈顯著性負相關,與4種應對方式呈均顯著性正相關關系。反映了排球運動員自我效能的高低與應激程度、應對方式的選擇存在著密切關聯,自我效能越高的運動員應激程度越小,自我效能與解決問題、處理情緒的應對方式密切相關。
運動員的應激得分除了與自我效能呈顯著性負相關外,跟6個應激源呈顯著性正相關,同時也跟解決問題、處理情緒的應對方式呈顯著性負相關,跟回避應對呈顯著性正相關。這說明排球運動員的應激程度越高,越不會采取“解決問題”、“處理情緒”的應對方式,越傾向于采用回避的應對方式。
在應對方式方面,4種應對方式除了相互間呈顯著性正相關外,還均與自我效能感呈顯著性正相關,其中解決問題、處理情緒的應對方式與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系數大于回避應對、超越應對,自我效能與它們的密切程度要大于回避應對和超越應對。同時,解決問題的應對方式還與應激總分、人際關系、比賽失利呈顯著性負相關。處理情緒的應對方式與應激總分、人際關系、比賽失利、環境因素、內外壓力呈顯著性負相關,回避應對則與應激總分呈顯著性正相關。這說明運動員自我效能越高,越傾向于采用解決問題、處理情緒的應對方式;越是較多采用解決問題、處理情緒的應對方式,就越不容易遭受由于人際關系、比賽失利、環境因素、內外壓力引起的應激。

表2 運動員自我效能、應對方式與應激的相關分析
1)就性別而言,排球運動員在自我效能感上沒有明顯差異。在應激方面,女運動員遭受的應激事件可能多于男運動員。應對方式選擇方面,男女運動員對應對方式的選擇也沒有較大差異。
2)排球運動員自我效能感隨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有所增加,但差異并不大。一級運動員和二級運動員所遭受的應激程度也沒有較大差異,僅在運動受傷這個應激源方面,二級運動員比一級運動員更容易引起應激。在應對方式選擇方面,不同運動等級的排球運動員也沒有較大差異。
3)從所處的隊伍中地位來看,主力運動員的自我效能得分明顯高于非主力運動員,主力與非主力在應激程度、以及應激源方面沒有明顯差異,在應對方式選擇上,主力運動員和非主力運動員都偏愛于解決問題、處理情緒的應對方式,與此同時,主力運動員要比非主力運動員更容易采用處理情緒、回避的應對方式。
[1]陳秀平.排球運動員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與應激的關系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6.
[2]譚先明,陳小敏.運動員心理應激量表的編制與初步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0(12):73-77.
[3]鐘伯光,姒剛彥.中國運動員應激應對量表的編制及檢驗[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4(4):356-362.
[4]Zhang J X,Schwarzer R.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J]. Psychologia,1995(38):174-1811.
[編輯] 洪云飛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6.052
G842
A
1673-1409(2012)06-N1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