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君
(長江大學文學院,湖北荊州434023)
中國古典詩學中的對待之思及其言說方式
李麗君
(長江大學文學院,湖北荊州434023)
中國詩學受道家哲學的觀念、方法影響最深,若從思維方式看,則主要表現在整體之思、對待之思和象喻之思三個方面。其中,對待觀點認為,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同時所有對立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包含的。它以整體之思為前提,更強調相互參照的二元對待的彼此依存,彼此包含,彼此轉化,乃是一種二元協同之思。對待思維既是中國傳統哲學的辯證思維之一,也成為了中國詩學的重要思維路向。中國詩學中的對待批評將具有傳統哲學智慧的對待思維模式內化為運思方式,在話語言說方面有著獨特的表達。
中國詩學;思維方式;對待之思;言說方式
思維方式是人類文化現象的深層本質,“是一切文化的主體設計者和承擔者”。中國詩學研究,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傳統思維決定了傳統文化”[1](P18),也決定了中國詩學的思維路向。中國詩學受道家哲學的觀念、方法影響最深,若從思維方式看,則主要表現在整體之思、對待之思和象喻之思三個方面。對于整體之思和象喻之思,學界多有關注,相比而言,關于對待之思的討論則很少。張岱年先生曾在《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概說》一文中強調對待思維是中國傳統哲學的辯證思維之一:“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對待觀點比較顯著。所謂對待觀點,即認為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研究問題,就要注意所研究的對象的兩個方面。同時認為所有對立的兩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包含的。”張老還從歷史的維度考察了對待觀點的流變,并感嘆在相反相成、物極必反已經成為一般人常識的近現代,“大多數人、多數學者,在處理問題、考慮問題時,仍多陷于片面思維,忽視事物現象的相反相成的復雜聯系”[1](P9)。這兩段話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意思:第一,對待觀點或曰對待思維原本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范疇,中國詩學中的對待之思歷經了從哲學到詩學的衍化過程;第二,對待思維更強調相互參照的二元對待的彼此依存,彼此包含,彼此轉化,乃是一種二元協同之思;第三,這種辯證思維很重要,在傳統哲學中很顯著,但在文學批評實踐的現代語境中卻往往被人忽視。由此給我們的啟示是:在文學批評發展的現代化進程中,在古代文論現代轉換的視野里,不可遮蔽對待之思的特質,應自覺地走近它,把握其具體的思維理路及獨特的言說表達,發掘其真正的詩學價值。
一
中西哲學對世界、事物的思考有著基本的趨同,都認可宇宙統一體的二元相待又相依,但也有著明顯的不同:西方哲學更強調相待的一面,即二元的對立;中國哲學更強調的是相依的一面,即二元的彼此依存,彼此包含,彼此轉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哲學提出神凡兩分,雖不否認統一,但較強調對立的方面;中國哲學主張陰陽一體,雖不否認對立,但較重視統一的方面。這兩種差別恰好表現了中西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國哲學中一體、相依、包含、轉化的觀念就是整體之思與對待之思的重要內核,體現了中國傳統思維的整體性和辯證性。整體思維是中國傳統思維中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模式,對待之思則是整體之思的補充和發展。對待是不分之分,也是分而不分,即在整體觀照下對事物進行有限的相對之分,而這種有限的相對的分最終又回歸整體。
對待而不相離的意識早已滲透在先人的哲學思維之中,其源頭可以追溯到老莊的著述。老子是中國對待思維最初的發現者和運用者。在《老子》道論的基本理論構架中,盡管沒有出現“對待”一詞,但推出了很多涉及對待關系的范疇,充分顯示了老子以二元對待論道的思維特征。《老子》開篇就將道分成有和無,并認為二者“同出而異名”;接著在二章圍繞有與無這對核心概念又推出了一系列對待的概念:“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2]其中,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等概念既各自對待又彼此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在老子看來,對待中的協同互濟、相輔相成之意遠勝過相互對立,彼此沖突。因此,老子對世界的基本看法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一切對待都存在于和的整體中。《莊子》進一步豐富了對待的范疇,辯證地闡述了彼與此、生與死、是與非、成與敗等對待關系。《齊物論》中出現了一個與對待近似的詞語“相待”。莊子認為,是非或然否是兩種聲音,兩種判斷——“化聲之相待”,但實際又是一種聲音,一種判斷——“若其不相待”。[3]相待之“待”本有二義:一為對立,一為依憑。就依憑一面看,《齊物論》中的相待高度概括了《老子》中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的全部含義,實為對待概念的核心因子。完成于戰國后期的《易傳》,有一個體現對待觀念的關鍵詞陰陽,《系辭》乃有“一陰一陽之謂道”,特別看重陰陽的對待、互化與合一,誠如美國學者成中英先生所言:“凡存在的事物均分陰陽,且具有陰陽對待、變化、統一的關系。”[4]從理論上正式提出“對待”概念的是南宋理學家朱熹。討論仁、義關系時,朱熹認為仁是體,義是用,“體用之所以名,政以其對待而不相離也”。朱熹的對待之思視域更為寬闊,仁義、體用、動靜、陰陽、乾坤、善惡等,無不相互對待。他提出對待,強調對待,闡釋對待,將樸素的思維提升到了理論層面。
對待概念的哲學內涵是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形成的。《老子》中出現的大量相互對待的概念如有—無、美—惡、難—易、陰—陽、輕—重、靜—躁、利—害、貴—賤、巧—拙、直—屈、辯—訥……不僅囊括了后代哲學中幾乎所有的對待范疇,而且還為其他思想領域包括中國詩學領域開出了一條“守對待而不相離”的思維路徑。
中國詩學將具有傳統哲學智慧的對待思維模式內化為運思方式,滲透在理論評價和批評實踐之中。理論評價方面最早見于季札觀樂而評樂,“哀而不愁”、“樂而不荒”、“憂而不困”、“思而不懼”,這種正言若反的言說方式,就是對待思維的體現。《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用語和思路均承季札而來。以后各家,多有呈現。揚雄《法言》“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中的麗與則、麗與淫各自對待;嵇康《琴賦》論琴音之風格,“雙美并進”是相待,“相離而不殊”則是相依;皎然認為完美的詩歌風格應該是極度外張和從容內斂的相互對待,即所謂“至險而不僻,至奇而不差(怪),至麗而自然,至苦而無跡,至近而意遠,至放而不迂”(《詩有六至》);司空圖論詩歌的韻致“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后可以言韻外之致耳”(《與李生論詩書》);王世貞論絕句風格“妙在愈小而大,愈促而緩”(《藝苑卮言》),思路與皎然如出一轍;清代葉燮的《原詩》首次在文學語境中引進對待一詞:“陳熟、生新,二者于義為對待。”以對待思維考察詩歌創作中的新舊轉化問題,為深入研究詩歌發展的規律開辟了道路。文學批評實踐中的對待之思最集中地體現在作家批評上,最早的案例應該是司馬遷評屈原。《史記·屈原列傳》云:“其文約,其辭微……,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中小與大、邇與遠各自對待。曹丕《典論·論文》評應瑒、劉楨:“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和而不壯”、“壯而不密”是對待,也是整體。爾后鐘嶸的《詩品》評王粲“文秀而質羸”,劉勰的《文心雕龍·哀吊》評陸機“序巧而文繁”,楊炯的《王勃集序》評王勃詩文“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殷璠的《河岳英靈集》論盧象之詩“雅而不素,有大體,得國士之風”,均以對待持論來評價詩人詩風。蘇軾對陶淵明的評論應該說是作家批評中最經典的案例,歷來為人稱道,《評韓柳詩》云:“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所貴乎枯澹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繼承了司空圖“濃盡必枯,淡者屢深”的對待觀念,是對陶詩風格最為明豁通達、切中肯綮的概括,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
在中國古典詩學的語境中,對待之思,無論是在詩文義理的闡發方面,還是在作家作品的評論方面,都有著充分的體現,顯示出活躍的生命力,并呈現出獨特的言說方式。其主要有三種基本的語言形式:A而B,AB,A而非A。
A而B是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A”、“B”均指事物的特征,兩者的搭配有兩種表達,一是B與A相異或相反,二是上句中的A與下句中的A,上句中的B與下句中的B相異或相反。先看第一種表達:蘇軾評陶詩是“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評韓柳詩》);姜夔評陶詩是“散而莊、澹而腴”。其中質與綺、癯與腴相反,散與莊、澹與腴相異,都是從對待的角度把握風格的特征。再看第二種表達:《世說新語·文學》中孫綽評潘岳、陸機:“潘文淺而凈,陸文深而蕪。”淺與深相反,凈與蕪相對,也以對待持論。有時A而B式會出現變體,多見為而換成以,同樣體現對待之思。比如揚雄《法言》云:“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則與淫相對,分別論述詩人之賦和辭人之賦風格的同中之異:前者華麗而典雅,后者華麗而放肆過分。總之,在A而B表達方式中,A和B有時是相異而互補,有時是相反而互補,相異而互補往往又可以濃縮為第二種形式:AB。
AB式作為一種濃縮形式,在古代文學批評語境中異常活躍。明代胡應麟《詩藪》外編卷四以“清”評眾家之詩并加以延伸:“靖節清而遠,康樂清而麗,曲江清而澹,浩然清而曠,常建清而僻,王維清而秀,儲光羲清而適,韋應物清而潤,柳子厚清而峭,徐昌谷清而朗,高子業清而婉。”其中“清而遠”等本屬于第一種形式,但加以濃縮,變成AB式的清遠、清麗、清澹、清曠、清僻、清秀、清適、清潤、清峭、清朗、清婉,并不影響其表意。古代風格的美感概念大多是以AB的詞語形式出現的,如雄渾、沖淡、纖秾、高古、典雅等。其中蘊涵的對待之意似不如A而B明顯,但A和B之間確實存在著相異而互補的對待關系。相較而言,A而B式更偏重二者對待,但對待中也有整體;AB式更突出二者的一體性,但整體中也有對待。
第三種表達形式是A而非A。《文心雕龍·明詩》論古詩:“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這里的直和野是近義詞,都含有不加掩飾之意。楊炯《王勃集序》論王勃:“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壯與虛、雕與碎用否定詞“不”連接,各自對待。這種句式在皎然的《詩式》》中有更多的表達,《詩有四不》:“氣高而不怒,怒則失于風流;力勁而不露,露則傷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則蹶于拙鈍;才贍而不疏,疏則損于筋脈。”又《詩有六至》:“至險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麗而自然,至苦而無跡,至近而意遠,至放而不迂。”皎然將A而非A呈排比句式推出,較有氣勢地從風格創作的角度總結了若干對待的原則。A而非A最典型的例子是嚴羽的《滄浪詩話·詩評》:“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處,有似拙而非拙處。”這是對盛唐詩風極精確的概括。還有一例值得一提,即賀貽孫《詩筏》中關于厚與無厚的論析:“《莊子》云:‘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所謂‘無厚’者,金之至精,煉之至熟,刃之至神,而厚之至變至化者也。夫惟能厚,斯能無厚。古今詩文能厚者有之,能無厚者未易見也。無厚之厚,文惟蘇李、《十九首》與淵明。后來太白之詩,子瞻之文,庶幾近之。”這段話至少體現了兩大作用,第一,將厚與無厚關系的源頭一直追溯到老子、莊子,為行文立論提供了哲學前提和哲學基礎;第二,總結理論,列舉案例,概括了眾多作家風格的一個共性即厚而無厚。文中雖沒直接套用A而非A語句,但其思想分明體現了A而非A的特點。可見,古典詩學中,無論理論的話語還是批評的話語都出現了A而非A句式。
中國詩學中的對待思維融合了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的優長,意味著理性與詩性的高度融合,有利于深度挖掘作品的內在精神。這種運思方式,充滿了靈活性和不斷拓展的潛力(無物不成對待),具有親和力和互通性,更容易形成一種相生相成的綜合批評理論,更有利于批評功能的全面實現。A而B、AB、A而非A這三種言語表達方式,以不同的形式凸顯了相同的意蘊——統一體中的二元相待又相依,并將對待雙方的關系提煉得清晰精辟,具有強大的穿透力和有效性。對待之思獨特的言說方式也為今人自覺運用對待原理去發現詩心,闡明詩藝,總結詩道,提供了有效的借鑒。
[1]張岱年,成中英.中國思維偏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2]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價[M].北京:中華書局,1984.
[3]曹礎基.莊子淺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美)成中英.論中西哲學精神[M].上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1.
The Thought of Treatment and Speech Modes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LI Li-Jun (Arts College of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Hubei,434023)
The effect of Taoist ideology and methodology on Chinese poetry is profound,which,from the thinking way,mainly lies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ought,that is,the thought of the whole,the thought of treatment and the thought of image.From the treatment point of view,everything contains two conflicting aspects,meanwhile,the opposites are interdependent,inclusive and transforming.Taking the thought of treatment as premise,it puts more emphases on cooperative dualism.The thought of treatment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and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thinking pattern of Chinese poetry.The treatment philosophy in Chinese poetry criticism internalizes the traditional wisdom of treatment,and has its unique expression in language.
Chinese poetry,thinking pattern,the thought of treatment,speech modes
I207.22
A
1673-1395(2012)01-0015-03
2011 -11 -12
李麗君(1963-),女,湖北荊州人,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詩學研究。
責任編輯 韓璽吾 E-mail:shekeb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