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云
(集寧師范學院 美術系,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論中國水彩的藝術語言
張麗云
(集寧師范學院 美術系,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水彩要發展成為獨具魅力的成熟的大畫種。一方面要更深層次的發掘水彩本體語言的優勢,努力提高作品的藝術性和表現力;另一方面還要不斷豐富和拓展畫種的藝術語言,尋求更多藝術表達的可能性。
水彩;藝術語言;形式感
關于構圖的形式這樣論述:“構圖是作者傳情達意的視覺形式圖形。它決定著整幅繪畫作品的藝術品格。”不重視對畫面構圖形式的研究,一味追求客觀真實就是當前國內很大一部分水彩畫藝術語言貧乏且形式感不足的主要原因。好的構圖一定是首先把握“形”的要素。農作全認為“所謂‘形’就是要求畫家對對象高度概括的意識,和對畫面黑白灰色塊大膽的組織調控能力。吳冠中先生的水彩作品計白當黑,點線面的節奏和經營位置、色塊的分布組合優美和諧、相得益彰,自然形成一種音樂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形的節奏韻律感也是構成作品形式美的一個重要因素。提到水彩畫的形式感就不能不提到另一位水彩大師—王肇民。王肇民先生的靜物擅長用中國傳統畫筆法結合西畫中的構圖形式組成畫面。強調物象的結構美和畫面的構成美,他把結構作為一種精神語言與堅實厚重的色彩結合在一起,為后人留下了一批形式感很強且博大、恢宏的藝術精品。王肇民先生創造了小畫種大精神的審美格局。把中國水彩靜物的表現力推到了史上最高峰。另外,新生代畫家陳海寧也很注重畫面的構成關系和形式感。他善于把靜物表象下的內在結構從實物中拉出來重新組合,構成一個新的和諧的形式,并且賦予那些樸素、平實的靜物堅定、從容的風致。以上這些水彩畫家們對作品形式結構的研究貢獻很大,也為我們豐富水彩畫的藝術語言打下基礎[1]。
如果說構圖形式是作品的骨骼和脊梁,色彩關系就是作品的血肉。藝術作品情感內涵的表達是否充分,要看作者是否能夠恰當的駕馭和運用色彩的情感因素。如果一味運用寫生色彩追求形似和物象表面的真實,作品往往容易流于圖片化、照片化,失去藝術作品應有的表現力。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同的色相具有不同的情感因素。試想,如果在創作過程中色彩的這些情感因素和作者表達的情感愿望不期而遇、不謀而合時,作品就必然會引領觀者走進畫家的情感精神世界達到共情。我們仍以王肇民先生的作品為例:他的畫多以黃、紅、黑搭配作為主調,紅黃色調華麗、飽滿、昂揚,紅黑相襯的畫面具有的莊嚴崇高的恢宏感正是王肇民先生一生的藝術追求和人格寫照。美國水彩畫家安德魯斯的作品幾乎都是微妙幽暗的褐綠色調。大面積凝重的暖褐色投射出畫家沉重抑郁孤寂的情感狀態,隱隱泛起的新綠色是畫家心底的生命悸動。畫面的色調就是他的人格意象,總能把我們帶進恍若前世夢境般的鄉愁里。相比之下,我們國內水彩作品的感染力似乎就要弱一些了。通常吸引我們關注的都是關于技法的玄機。真正重視色彩研究的水彩畫家并不很多,很多畫家過多地注意了水彩畫的“水”性特征,而忽視了色彩的情感表達在水彩創作中的作用。這也是水彩畫表現力較之其他畫種較弱的原因之一。
(一)捕捉瞬間出現的光感
光可以使平淡的物象在一瞬間熠熠生輝。英國水彩大師透納是一位表現光的大師。他喜歡表現自然光線下的天空、霧氣、火光、海面,還有晝夜晨昏不同光線下的大氣呈現出的豐富微妙的色彩變化。變幻莫測的光賦予他的作品一種奇幻的神秘魅力。使他的作品成為難以超越的永恒的經典。水彩畫家侯安智也很擅長捕捉瞬間的光感。他的人體作品《窗影》,色彩單純、形體關系高度概括,畫面中所有不必要的細枝末節都被去掉了,只抓住窗前偶爾透進來的一縷陽光就把觀者帶到一個詩意的情境中。善于把握和捕捉轉瞬即逝的光,畫面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巧妙設計光感
創作時從作品的立意和構思出發,根據畫面的需要設計和布置光的來源、強弱、方向。不同的光源色形成不同的色調,傳達作者不同的心理情感訴求。而不同強度的光能產生不同強度的對比,設計畫面的光感時可以通過運用對比和陰影變化來渲染空間的環境氛圍。如:懷斯在《水彩畫專集》的作品《巫婆之門》。暖褐的光源色的設計運用使畫面透出寧靜的氛圍。而大片處于光線幽暗的陰影中的收縮的空間傳達出緊張、壓抑、憂郁的情感色彩。反之,當空間中光線較強時,處于其中的人會感到舒暢、開敞和放松。周剛的水彩作品《海風》,畫面在明亮的黃紅色光的統領下呈現出夏日海灘的明朗、閑適和陽光下炙熱的生命溫度。如果介入空間的光線是點狀和線狀的話,那么光影的變化、交織將不僅能夠賦予空間層次感,也會使空間變得豐富、活躍。蔣智南的《光影里的女兒》,百葉窗投影的線狀光斑使一個嬰兒午后小憩的平淡場景立時層次豐富、靈動起來,也給畫面平添了許多生活情趣。
放松、隨意是很多擁有深厚功力的水彩畫家們更高層次的審美追求。看似隨意,實則有意,是一種超乎物象外在形式之上自在優游。做到這一點對畫家的個人技術、藝術修養要求很高。看似放松狀態下的隨意用筆是畫家對物象形神了然于胸的從容。瀟灑寫意的寥寥幾筆其實是畫家數十年甚至是幾十年的積累的外化結果。如繪畫大師吳冠中的作品。幾條粗放的墨線,幾個隨意的色點千山萬壑神采奔涌、呼之欲出、氣象萬千。王涌的《青花瓷》系列,板刷幾筆交織下來,清凌剔透的中華古瓷意韻幽幽、躍然紙上。張小剛的《荷花》。潑色流動的用筆,虛實輝映的意境營造,折射出作者追求虛懷心境的人格意象。“簡于象,但不簡于意”。放松隨意間萬千氣象隨筆而來雖不易做到,卻應是每個創作者努力達到的境界。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更多高品位的精品。
傳統對水彩本體語言的定位是透明,輕快、清新、流動、水色交融。顯然對于一個成熟獨立的畫種而言分量輕了些。筆者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完善的,今天的水彩畫應該在發揮本畫種優勢,繼承傳統技法精髓的同時繼續拓展和創新,不斷豐富和強化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水彩畫一直以其透明、滋潤、水色交融的標志性語言區別于其他畫種,并不意味著水彩只能奏響清新明快的輕音樂,不能成為厚重宏大的交響樂。王肇民先生的水彩作品就是華麗莊重、氣勢恢宏的交響樂。人物畫家關維興先生的人像作品形體豐厚、形神兼備、酣暢淋漓,不遜色于任何一位油畫大師作品的分量。青年水彩畫家黃增炎,苦心鉆研材料技術。嘗試用做膠底的方法豐富畫面的肌理效果,加強靜物的質感表現。還有陳朝生、陳海寧等一批畫家,他們在畫面的形式語言、色彩運用、和材料技法方面積極探索、勇于嘗試,創作出很多具有新元素的時代力作,為水彩本體語言的不斷拓展和多元化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綜上所述,加強水彩畫的藝術表現力要從深入研究構成作品的藝術語言的諸要素入手。在作品的形式感、色彩的情感因素、光感運用和隨意性表現、本體語言幾方面積極探索、勇于突破。在傳承畫種精髓的同時廣泛吸納借鑒,博采眾長,不斷為水彩創作注入新鮮的血液,唯此,才能真正提高水彩畫的藝術表現力。
[1]黃菁.繪畫構圖教程[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
J215
A
1673-1395(2012)01-0179-02
2011 11 23
張麗云(1971-),女 ,內蒙古集寧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水彩畫創作研究。
責任編輯 袁麗華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