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輝 杜黎霞
(甘肅聯合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甘肅省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構建
盧志輝 杜黎霞
(甘肅聯合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甘肅省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民收入相對較低,現階段構建和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同層次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是不現實的。應結合甘肅省的客觀社會環境,根據農村居民的具體類別,針對失地農民、務工農民和普通農民構建多層次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西部地區;農村養老保險;構建;甘肅省
甘肅省2010年人口抽樣調查結果表明,截至2010年底,甘肅省總人口為2575.5萬人,而年齡達到65歲的老年人共有210.58萬人,超過8%,達到老齡化的標準。在全省總人口中,農村人口達到1633.8萬,占63.88%①“甘肅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整理),http://www.gansu.gov.cn/GsglItemQw.asp?id=50970。,農村人口的老齡化現象比城市嚴重。
作為西部地區的農業省份,甘肅省經濟水平欠發達,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也相對滯后,存在著城鄉發展差距大、農民收入普遍較低、養老保險覆蓋面較小、保障水平低等問題。農村養老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主要因素。
農民收入低,參保容易產生逆向選擇。導致農民收入低的原因,一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農民收入差距較大;二是自然條件制約經濟發展,甘肅省大部分地區地形以山路和高原為主,氣候干旱,自然條件惡劣。由于缺乏經濟保障,農民增收比較困難,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往往有意愿而無能力。在問卷調查中,90%的農民選擇最低檔,這一金額無法起到基本的保障作用。當宏觀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時,農民容易產生逆向性選擇。
農村養老保險的資金來源單一,不能滿足保障需求。長期以來,農村養老金的籌集主要依照 《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堅持以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落后,大多數農村鄉鎮企業經營規模小、虧損大,集體補助實際上有名無實。養老金的籌集主要依靠個人繳納和政府支持。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體系不完善。甘肅省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勞動力流動性大。全省每年均有大批勞動力外出務工,輸轉勞動力502萬人次②參見《2010年甘肅發展年鑒》。。在農村勞動力流轉過程中,農民已逐漸演化為三種類型,一部分成為進城務工人員,即農民工;一部分成為農村鄉鎮企業職工;另一部分仍然固守在土地上,以種植業為生。這三類農村勞動力顯然是不能采用統一的養老保險模式的,但目前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缺乏差別化和針對性。
農民對土地養老模式的依賴性逐漸減小。人多地少是甘肅省的客觀情況,截止2010年,全省共有耕地5173.5萬畝,占總面積的7.59%①參見《2010年甘肅發展年鑒》。。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種名目的征地使得耕地迅速減少。截止2010年,已有46萬畝土地被征用。這對依賴土地收益養老的農民來講,沖擊較大。
農村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困難。甘肅省農村養老金面臨與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相同的困境,保值、增值辦法單一,主要是“購買國家財政發行的高利率債券和存入銀行,不能直接用于投資”。特別是在銀行利率不斷調整的情況下,保值、增值的壓力較大。農村養老金主要采取的是縣級管理模式,而縣級機構缺乏專業管理和經營基金的能力,缺乏穩定的投資渠道。
甘肅省地處西北地區,城鄉二元結構的特征比較突出,傳統的家庭養老的觀念根深蒂固,農民認為,只有五保戶才是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的對象。因此,要加快農村養老保險的試點工作,以點帶面,有計劃、有步驟、多層次地構建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一)確立農村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積累模式
根據《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的規定,除個人繳費外,集體經濟組織給予補助,國家給予扶持。應實行個人賬戶積累模式,發揮農村信貸優惠政策的引導作用,鼓勵農民積極參保納費。
(二)創新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經營制度
針對農村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困難的現狀,可適度考慮投資較為穩健、收益性好的基金投資產品。根據《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指導精神,抓住西部大開發契機,允許農村養老保險基金投資一些風險小、收益高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通過提供新型投資渠道,增強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建立相應的聯動調節機制,養老保險基金到期享領金額應與當期的通貨膨脹率、銀行利率等指標掛鉤,以滿足農民基本的養老需要。
(三)構建多層次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2009年頒布的《甘肅省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暫行辦法》,將政府統一征收承包土地且土地面積少于一定比例的農民納入養老保險范疇,并且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擬定具體的實施方法。
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對于長期外出務工的農民,可以考慮將農民工納入到用工單位所在地的社會保障體系。由用工單位和農民工個人共同繳納保險費,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農民工在外務工期間能夠按期繳費,滿一定年限的,年老時即可享領和城鎮企業職工同等待遇的養老保險金。該制度的核心是妥善解決務工人員進行勞動力轉移時,社會養老保險關系異地辦理的相關問題。
普通農民養老保險制度。這一群體仍然以種植業為生,對家庭和土地的依賴性較大,在傳統農村養老保險模式的基礎上,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凡是屬于甘肅省行政區域范圍內的農業戶口,且仍然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人員,即可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采取以個人繳費為主,政府補貼為輔的方式,籌集資金,年齡達到60歲時可領取養老保險金。
(四)加快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的試點工作
雖然不斷有新的政策和方案推出,但原則和制度在大前提下應統一,不同的地區應制定有區別的實施細則。從目前試點縣養老保險開展的情況來看,農民保險金大幅提高,農民參保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因此,要推進管理與技術創新,解決好農村養老保險關系的異地轉移、銜接等技術難題,加快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的試點工作,讓廣大農民群眾切身感受到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優越性,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1]甘肅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試行辦法[N].甘肅日報,2009-10-21(3).
[2]汪燕.論我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4).
[3]張松.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學與財富,2010(10).
[4]郭燕俊.甘肅省農村養老保險現狀與思考[J].甘肅金融,2010(7).
[5]石美遐,王丹.推進我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3).
F842.6
A
1673-1395(2012)01-0082-02
2011 -11 -11
甘肅省教育廳第二批項目(1013B-06)
盧志輝(1979—),男,甘肅蘭州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區域金融、社會保障研究。
責任編輯 葉利榮 E-mail:yeliro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