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長春
(中共福州市晉安區委黨校 教務處,福建 福州 350014)
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創新及其發展研究
潘長春
(中共福州市晉安區委黨校 教務處,福建 福州 350014)
在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中提出了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不斷創新是共產黨能夠長期執政的重要方法,對于有效推進黨的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斷強化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地位,確定了黨的先進性建設的長效機制;創新黨的學習內容、管理和組織保障,形成了新的學習模式。
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創新;發展
早在很多年以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發表了《共產黨宣言》,第一次重要強調并聲明了共產黨的代表性、群眾性、先進性及階級性,為共產黨的不斷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從此之后,列寧主要從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和政治建設等各個方面對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進行了更深一層的發展。這些不懈的努力給中國共產黨建設和創新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奠定了實踐和理論的基礎。[1]
中國共產黨的黨建理論創始人毛澤東將黨建理論的建設歸于中國共產黨革命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毛澤東所開創的黨建理論當中主要的內容包括:在共產黨的黨風建設中提出了緊密聯系群眾、實踐和理論相結合、批評及自我批評這三大作風,在思想路線中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思想,首次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黨建理論發展進行了重要的探索。
鄧小平在毛澤東思想以及馬克思主義的黨建理論的基礎之上進行了更深一步的發展。鄧小平在共產黨的思想路線中提出了“解放思想”的重要舉措,在共產黨的政治路線中提出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向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建設轉化,并深入的強調了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以及中國的改革開放“關鍵在黨”的重要論斷,并且把四項基本原則中的堅持黨的領導放在了最高的地位,為中國“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提供了最充分、最直接的理論性淵源。[2]
江澤民在嶄新的形勢之下創造性的將“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提出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出了中國共產黨應當始終代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迅速的上升到了較高的戰略高度,并有力的回答了有關中國未來發展的政治保證以及領導力量的問題。經過多年的不斷發展,中國共產黨逐漸發展并且壯大起來,成為了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執政黨,成為了能夠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并能夠領導國家建設的執政黨。這些都充分的說明共產黨面臨著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以及長期執政的全新考驗。江澤民所提出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重點強調了共產黨應當對黨的執政方式與理論建設不斷的創新,達到全新的突破,而且還開辟了中國共產黨的黨建理論建設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基礎上發展的新道路。[3]
從總體上來講,中國共產黨的黨建工作的核心理念就是“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黨建工作將“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的貫徹落實,賦予了其重要的政治實踐的機遇。一方面,“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當中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充分的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黨建工作的發展與創新必須遵循經濟及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并進行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以便于發展生產力以及解放生產力,按照中國經濟發展的具體要求來實現管理經濟職能的有力轉變,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的完善與發展營造優越的社會環境和法律環境;另一方面,“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當中的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充分的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黨建工作的發展和創新必須遵循文化發展的實際規律來不斷的促使中國文化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最大限度的將社會主義體制的改革深入推進,為中國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及文化的繁榮開辟出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政策,并制定出適宜的文化發展策略,以便于正確引導中國文化事業蓬勃健康發展。
“兩個先鋒隊”的重要策略是在黨的十六大四中全會所通過的新黨章中規定并提出的,它的主要內容指的是中國共產黨不僅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其最終目標及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
“兩個先鋒隊”的思想策略體現了中國人民、中華民族以及中國工人階級根本利益的客觀要求。正確判斷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是否為真正意義上的工人階級政黨,是否先進,應當看“兩個先鋒隊”是否能夠代表中國社會正確的發展方向,其綱領以及理論是否為馬克思主義,是不是可以從根本上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政黨能夠明確規定自身的實際性質,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問題。然而,能夠決定政黨真實性質的不僅僅只是其內在的規定性,而且還是政黨的實際行動,較為抽象的政黨性質必須有效地轉化為實際行為。由此看來,判斷政黨的具體性質,最重要的是看政黨的路線以及綱領所體現的利益,看這個政黨是否能夠貫徹落實其路線和綱領。
中國共產黨屬于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黨的路線和綱領上,它始終堅持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和工人階層的根本利益,并且在為維護并實現廣大人民和工人階層的利益不斷努力和奮斗。也正是由于將中華民族的利益、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工人階級的利益作為中國共產黨制定黨的目標和綱領的出發點,中國共產黨才能夠成為中華民族、廣大人民群眾和工人階級利益最忠實的代表。雖然中國共產黨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當中遇到了許許多多的挫折和困難,但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可以正確面對過去的挫折,能夠勇敢積極糾正錯誤,并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現代化建設。近幾年來,中國共產黨已經逐漸的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制定了具體的基本綱領和基本路線,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比如澳門和香港的回歸,它實現了中國的團結統一和經濟繁榮。[4]
胡錦濤基層黨建理論是在我國進入到關鍵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社會各種矛盾出現時提出來的,在新的時期,胡錦濤同志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角度來加強黨的基層建設。基本上體現在:第一,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加強基層黨建,胡錦濤同志強調需要認真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組織者、推動者及其實踐者,保持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第二,指出黨的基層建設需要始終以構建和諧社會為己任,提高基層黨組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胡錦濤同志強烈指出需要充分發揮黨組織在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及其促進和諧的重要作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積極奮斗。第三,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推動基層黨建。我黨理論創新的巨大成果就是科學發展觀,它蘊含著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新要求,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的指導思想?;鶎狱h組織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加強和改進基層黨建建設。
[1]黃蓉生.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根本性重大課題[J].高校理論戰線,2006(7).
[2]宋鏡明.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與時俱進——兼論“三個代表”的理論創新[J].社會主義研究,2002(3).
[3]姜驍軍.作風立黨——江澤民對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創新[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3(12).
[4]馮霞,凌海金.“兩個先鋒隊”是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重大發展與創新[J].求實,2003(10).
D26
A
1673-1395(2012)01-0108-02
2011 11 12
潘長春(1978-),男,福建福州人,講師,主要從事黨建研究。
責任編輯 袁麗華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