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琳
(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軟實力資源與中國文化建設策略
滕 琳
(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當今世界,軟實力資源已是國際競爭的重要資源,它包括三方面要素:文化(在他國能夠產生吸引力)、政治價值觀(在他國得以真正實踐)及外交政策(被視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鑒于中國面臨的文化挑戰(zhàn)日益嚴峻,加強軟實力建設刻不容緩。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打造優(yōu)秀國際形象和推動中國國際體系觀,構建和諧社會是提升中國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軟實力;政治價值觀;文化策略;和諧世界
軟實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提出,在 《軟實力》一文中,他敏銳地察覺到 “權力的衡量不再依賴于資源而在于改變國家行為的能力”、他提出:軟實力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手段來達己所愿的能力。[1]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能察覺到力量的偏向不在于雙方力氣的大小,而取決于一種神秘的吸引力。軟實力就是這種吸引人的力量,如果一方的行為受控于一種可知而不可即的吸引力,那么軟實力的巨大能力就得到了體現。
國家軟實力主要來自于三種資源:文化 (在能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價值觀(當它在海內外都能真正實踐這些價值時)及外交政策 (當政策被視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時)。[1]由此可見,建立有全球影響力的軟實力需具備以下三個要素:
其一,具備強大的文化吸引力是軟實力建設的基礎。文化是為社會創(chuàng)造意義的一系列價值觀和實踐的總和。如果一國文化中包含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被他國接受,那么建立在這些觀念之上的政府政策亦容易為他國所認同和接受。目前美國的文化產業(yè)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承載美國價值觀的電影、流行音樂、電視、快餐、時裝等文化產品暢銷全球,成為美國軟實力的象征。目前隨著信息傳送手段多元化、多樣性,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們視野的文化確認并強化著人們共同的規(guī)范、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正如約瑟夫·奈所言:如果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是吸引人的,其他國家會非常愿意的遵從。[1]
其二,政治價值觀的感召力是軟實力建設的重要方面。在某種政治文化影響下,社會成員存在一種基本一致的政治價值觀念,它直接影響著政治行為主體的政治信念、信仰和態(tài)度。政治價值觀往往通過一國的對內政策 (如民主與法制)、國際領域中的行為和外交政策表現出來,一旦該國的政治價值觀得到了認同,該政府便能以榜樣的力量吸引或者排斥他人,從而對他國政府政策施加強大的影響。
其三,外交政策的影響力是軟實力建設的重中之重。“在構成國家權力的所有因素中,外交的素質是最重要的因素……一個國家外交素質將這些不同因素結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給予它們方向和力量,并通過給予它們一些實際權力而使他們沉睡的潛力蘇醒。”[2]外交政策可以增強或者減損國家的軟實力。因此,政治家在選擇追求國家利益的目標時,會考慮其代表的人民的道德價值。因為民族文化對國家利益的永恒核心來講至關重要。[2]一國政府要增強其在國際上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通常會用戰(zhàn)略的、長遠的目光來制定對外政策,避免因追求狹隘的國家利益而導致軟實力受損。
第一,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提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并指出要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達到這個目標,需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這是我國進行文化建設的基礎。意識形態(tài)往往是與政權合法性相聯系的,而且為其合法性提供文化基礎,國民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認同與否直接關系到政權的穩(wěn)定;二是弘揚民族文化,這是我國進行文化建設的核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的凝聚力、向心力是任何其他文化無法取代的,這種深厚的文化傳統與強烈的文化認同在經過風雨洗禮之后更為凝練厚重。
中華文化是人類歷史上唯一的源生文明,而馬克思主義是經過實踐檢驗了的科學,兩者創(chuàng)造性的融合將大大提高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響力,建立在統一文化認同基礎上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將會大大加強中國在國際文化博弈中的地位,極大的提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
第二,展示優(yōu)秀國際形象,積極拓展文化宣傳渠道。國際形象是一個國家外部公眾對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自然要素的一種綜合認識與評價,是一個國家過去所作所為給國際社會留下的關于該國意志、決心和能力的印象。這種在國際上的威望是戰(zhàn)略博弈的重要資源。隨著中國經濟的起飛,逐步顯露出大國氣象,某些西方國家心存不滿,利用其話語權極力丑化中國,妄圖達到削弱中國影響力的目的。破除西方妖魔化中國的企圖,打造優(yōu)秀的國際形象,就必須注意文化傳播手段的多樣性,積極拓展文化宣傳渠道。
目前,政府主導的文化傳播是我國進行文化軟實力傳播的最主要手段。近些年來,中國政府利用多邊國際舞臺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重視多邊文化合作,積極參加和舉辦國際性大型文化活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更值得稱道的是,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向世界展示了一個現代、富足、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國家的良好形象。而另一方面,民間、非政府組織在文化傳播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它們在進行文化傳播過程的優(yōu)勢在于更注重“雙向溝通”,交流廣泛,政治色彩較小,加強非政府組織的活動能力,對文化傳播有重要的補充作用。
第三,推動我國國際體系觀的完善,構建和諧世界。在各國間相互依賴的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中國要更深入地融入世界體系中,就必須以價值共識和文化認同作為國際合作基礎。但由于西方牢牢掌握著話語權,利用這種“合法”的暴力妖魔化中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必須要與世界更坦誠的對話,在理性的溝通中達成共識。正如溫家寶總理所指出的:“科學、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并非資本主義所獨有,而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只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國家,它的實現形式和途徑各不相同,沒有統一的模式,這種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是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在理性溝通的基礎上,中國提出在國際關系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和共贏精神,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政策,堅持在對話交流中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求同求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當代社會,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跨國公司、銀行和國際資本流動使整個世界連成一體。與此同時,國際上一些新的非傳統安全問題諸如恐怖主義、貿易爭端、氣候變化、傳染病傳播等正日益困擾著各國的發(fā)展,并逐步被提交到各國安全發(fā)展的議程中來,面對這些復雜的問題,傳統的軍事手段束手無策。“今天權力的定義不再強調武力和軍事占領,技術、教育和經濟增長成為了國際權力中更加重要的因素,而地理、人口和原料的地位正日益下降。”[2]
如今要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就必須擁有強大的軟實力資源作為支撐。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打造優(yōu)秀的國際形象和推動我國國際體系觀的完善是加強我國軟實力建設的重要手段,這不僅符合世界文化多元發(fā)展的趨勢,也使中國友好、平等、和平的國際形象進一步深入人心。
[1](美)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吳曉輝,錢程,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2](美)漢斯·摩根索.國家間政治——權力斗爭與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On the Strategies of Soft Pow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ENG Lin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Graduate School,Beijing102488)
Soft pow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ource in curren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which includes culture(the one being able to attract other countries),political value(the one being fully practiced in other countries)and foreign policies(the one with legitimacy and moral authority).With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cultural challenge,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ft power.Strengthening the appeal of th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reating an excellent international image,propagandizing the view of international systems and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re important ways of promoting Chinese soft power.
soft power;political value;cultural strategies;harmonious world
G122
A
1673-1395(2012)01-0163-02
2011 11 12
滕琳(1981-),女,吉林臨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國際政治研究。
責任編輯 袁麗華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