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行昊 (長江大學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湖北省赤壁市農業局,湖北 赤壁 437300)
李俊凱 (長江大學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赤壁市新農村信息化建設探析
毛行昊 (長江大學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湖北省赤壁市農業局,湖北 赤壁 437300)
李俊凱 (長江大學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對赤壁市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現狀進行了分析,闡述了該市在構建農村信息化平臺、整合現有資源、推動新農村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成效和建議。
赤壁;新農村建設;信息化;遠程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信息”在其中的地位愈發重要。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信息化建設水平已經成為衡量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1]。特別是在當前我國農村社會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隨著農村城鎮化水平提高和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加快,信息化建設對于農村經濟建設、社會穩定、科學技術推廣等具有重要意義。2008年1月30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按照求實效、重服務、廣覆蓋、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資源,共建平臺,健全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充分表明黨中央、國務院已把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提到了戰略高度[2]。
赤壁市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長江東南岸;東經113°32′~114°13′,北緯29°28′~29°55′。北倚湖北省會武漢,南臨湖南重鎮岳陽,京珠高速貫穿全境,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現轄10個鎮、1個鄉、3個辦事處、2個國有林(茶)場,總面積1723km2,人口52萬,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盛產糧、棉、油、茶、麻、果,是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加強該市的農村信息化建設不僅具有地理資源優勢,而且對兩湖地區新農村建設起到示范作用[3-4]。不斷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提升面向“三農”信息化服務水平,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支撐,對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赤壁市初步形成了廣播、電視、電信、互聯網、圖書情報等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的農村信息網絡服務體系(《赤壁統計年鑒·2011年》)。市級有農業信息中心,各鄉鎮(辦)有農技信息服務中心,創建了3家市級農業信息網站(赤壁農業信息網、赤壁農業遠程教育網、赤壁金農網),赤壁市農業局積極配合赤壁市電視臺,創辦了《今日赤壁》和《赤壁農業》農業電視專刊。同時,全市已經建立鄉鎮廣播站13個、村級廣播室6個、農家科技書屋131個,重點實用點農家書屋藏書量達到2000冊以上。有線電視用戶90903戶,電視覆蓋率達到98.2%,153個行政村全部建有遠程信息化終端接收站點。赤壁市農業局與電信部門聯合開通了“12316”三農服務熱線、“農技110”。“科技人員到戶、良種方法到田、技術要領到人”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同農業信息技術相銜接,“人網”與信息網結合,極大提高了農業技術推廣效率,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新模式、新平臺。
同時,各種教育培訓與信息平臺緊密結合,相得益彰。2011年,赤壁市農業局免費發放科技光盤1000余張、農業技術資料30000余冊、農業實用技術明白紙100000余張,涉及種植養殖、果茶蔬菜、測土配方、動物防疫、病蟲害防治等30多種領域,直接把科技書籍送到了農民身邊;赤壁市農廣校利用“農民科技培訓直通車”帶著農業專家走遍了全市每一個鄉村,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在田間地頭搭建田間大課堂。另外,赤壁市利用正在實施的農業科技入戶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勞動力陽光工程培訓等三大培訓,積極推進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其中2011年村級黨員骨干培訓人數達3615名,有60名農技人員參加了知識更新培訓,有3000多名農民參加了農民技能培訓[5]。
赤壁市在進行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經濟發展需要進行自身改革和創新,具有鮮明的特色。
2.1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構建信息化平臺,創新信息服務形式
近年來,赤壁市充分整合資源、挖掘潛力,在市政府的直接領導下,由農業、教育、宣傳、工商、電信等多部門聯合,構建了信息化平臺,基本達到了全覆蓋。內容涉及技術服務、人員培訓、供求信息、文化教育、防災減災、治安聯防等多領域。采用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既有進入千家萬戶的電視媒體,也有大眾親睞的手機平臺,還有互聯網、數字電視等新興手段。通過集中學習培訓或者田間指導等形式,使全市所有農村都能享受信息化建設的成果。
2.2 以信息化平臺為載體,努力服務“三農”,全力助推新農村建設
通過該平臺開展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技術等方面咨詢,農民可隨時隨地通過網絡查閱、短信查詢、電視專題等方式接受新知識、新技術,促進農業生產過程實現機械化、信息化、高效化。車埠鎮農民在全鎮建成信息化網絡后,通過網絡銷售小龍蝦等水產品,宣傳小龍蝦的市場前景和養殖效益,激發了農戶的養殖積極性;村組干部和養殖戶到外地參觀學習,增強了農戶發展小龍蝦養殖的信心。據統計,赤壁市2010年生產小龍蝦達2000余t,產值達4000余萬元。小龍蝦不僅豐富了市民菜籃子,而且增加了農民收入,鼓漲了農民的腰包[6]。
2.3 以信息化平臺為陣地,提高農民綜合素質,豐富農村文化生活
針對赤壁市農村和農民的實際情況,以信息化建設平臺為教育陣地,通過開辦培訓班和文化下鄉等形式,提高了農民素質,豐富了農村文化。
該市堅持“遠教搭臺、部門唱戲、多方參與、共建共享”,充分發揮組織部門的牽頭抓總作用,整合各單位人才、技術、信息、資金等方面的優勢資源,采取“田間課堂+示范基地”、“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戶”和“專業合作社+農戶”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教學活動,增強遠程課堂實用性。實踐證明,利用互聯網開展信息化建設,其針對性、時效性、實用性更強,能進一步提高科技入戶效果。柳山湖鎮農民雷盛國通過接受村里遠程教育,學到了實用技術。2011年雷盛國種植了1.07hm2時令蔬菜,承包了2個溫棚和大棚,年獲利近6萬元,還帶動10多戶村民種植反季節和時令蔬菜3.33hm2[7]。
赤壁市擁有豐富的農村傳統文化和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蘊,但是一段時間以來,優秀的傳統文化被遺忘、寶貴的文化資源被遺棄。在信息化平臺建設過程中,以打造“文化赤壁”為特色的新農村文化建設重新受到重視。以赤壁古戰場為地理優勢,舉辦了“知書識禮,書香赤壁”的全民讀書活動和“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積極主動在農村傳播先進文化,使農民改變觀念,擁有健康的文化活動,了解政策法律,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最終提升農民自身素質,真正達到培訓一批農民、帶動一批群眾、造福一方百姓,達到推動該地區經濟發展的目的。
3.1 急需加大新農村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力度
人才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立足點,也是農村信息化建設成敗的關鍵,必須把信息化人才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建立起多層次、多渠道的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8]。目前,雖然經過多年的人才引進工程,但專門從事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人才仍然需要大力培養。一方面,急需實施人才工程,引進大中專畢業生投入到信息化建設的第一線;另一方面,通過在農村選拔優秀青年、復原退伍軍人等具有一定專業基礎的農民進行培訓,作為信息化建設基層人員。同時,充分利用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站點,大力開展農村黨員干部再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力爭使各鄉鎮(辦)農業信息系統均有專職信息人員,各村具有兼職信息人員能及時進行信息采集、傳送等業務,為赤壁市新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3.2 急需加大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
目前,赤壁市新農村信息化建設雖然取得了較大成績,但各級政府部門和領導干部不能將此僅僅看著一項形象工程,更應著眼于長遠,看成一項惠民工程。實踐證明,只有在當地政府主導下,互聯網、電信、教育、農業等各部門共同搭建農村信息交互和應用平臺,是目前比較符合我國經濟現狀的選擇。而在運行模式上,要實現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要保持新農村信息化建設長久持續的生命力,真正服務到農戶,則必須靠市場運作。在市場機制的建立上,要整合各種有利資源,鼓勵和堅持各類相關企業加大投入,積極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參與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在互聯網進農家、農技110、電信網進農戶等收費方面更需向農民提供補貼,降低信息平臺的使用成本。
3.3 強化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功能,進一步發揮農業遠程教育優勢
鞏固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遠程教育,為廣大農村基層干部、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和農民提供終身教育的體系既是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功能,也是信息化建設中必須承擔的任務[9]。赤壁市尚需進一步發揮遠程教育優勢,為農民接受科技教育培訓創造條件;發揮多層次辦學優勢,滿足農民終身學習需要;發揮體系辦學優勢,共同開發和利用教育資源;發揮聯合辦學優勢,形成合力,共同發展農民遠程教育。同時著眼于提高遠程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信息化建設真正成為農村致富、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主要依托。
3.4 進一步整合資源,使新農村信息化建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由于在新農村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涉及部門多、范圍廣、時間長,如果沒有統籌規劃和整體布局,勢必導致重復建設或者留下空白區域,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必須先要整體布局和規劃,既要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又要避免造成不必要浪費。同時,利用信息平臺,充分發揮赤壁市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強與外地的信息交流,使赤壁的楠竹、茶葉、優質稻等優勢產業走出去,使赤壁市旅游產業、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發起來,使國內外先進農業技術成果、智力成果引進來。
農村信息化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內容,是國家信息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只有推進新農村信息化建設,大力整合資源,將信息產業與農業有機結合,才能使我國的農村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逐步實現國際化與現代化。加快農村信息化進程,對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農村科技進步,搞活農產品流通,才能更好更快的實現城鄉一體化[10],促進我國農村生產力跨越發展。
[1]李翠霞.信息公平與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建設[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1):13910-13912.
[2]郭作玉.中國農村市場信息服務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3]馮 丹.赤壁市土地用途分區實例研究[J].知識經濟,2010,(2):137-139.
[4]劉 芳,徐堋涵.新農村建設的問題與對策——以赤壁市滄湖區為例[J].當代經濟,2010,(23):30-31.
[5]李東方.赤壁市推出農民培訓新舉措,市領導帶班逐鎮集中培訓農民[EB/OL].http://www.hb.osta.org.cn/htm/510/58279.html,2006-09-08.
[6]羅小民.赤壁小龍蝦鼓漲了農民腰包[N].咸寧日報,2010-06-08(1).
[7]甘 青、宋勇華.赤壁市遠程教育助農民致富[N].咸寧日報,2011-08-29(2).
[8]張文紅.新農村信息化隊伍建設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6):757-758,760.
[9]張 博,李思經.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對策建議[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0,12(3):62-66.
[10]許益成,方禮德.臺州市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對應措施[J].浙江農業科學,2010,(3):672-673.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04.014
F320.1
A
1673-1409(2012)04-S052-03
2012-02-24
毛行昊(1982-),男,湖北鄂州人,碩士生,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農業信息化建設。
李俊凱,E-mail3571157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