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進
(長沙大學長沙文化研究所,湖南長沙 410003)
蔣翊武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貢獻*
梁小進
(長沙大學長沙文化研究所,湖南長沙 410003)
蔣翊武是我國辛亥革命時期一位杰出的革命活動家,他以短暫的一生,矢志于反清革命大業,奔走呼號,始終如一。他是辛亥革命興起時期的中堅與骨干,是湖北革命和武昌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人,是反對袁世凱獨裁專制統治的英雄。
蔣翊武;辛亥革命;貢獻
蔣翊武是我國辛亥革命時期一位杰出的革命活動家。他以短暫的一生,矢志于反清革命大業,奔走呼號,始終如一,組織、領導湖北重要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并實現與共進會的聯合,是武昌起義的重要領導人之一。起義勝利以后,他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極力維護革命勝利的成果,從事反對袁世凱獨裁統治的斗爭,直至英勇就義。但是,對于這樣一位杰出的革命家,由于種種原因,研究還不很充分,資料的發掘也有待繼續努力。本文僅就蔣翊武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活動與貢獻,作一探討,以就教于同仁。
蔣翊武,出生于1885年。少年時期,他就閱讀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揭露清王朝殘酷殺戮漢人的書籍,以及一些新學書刊,從而產生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思想。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他曾揚言:“中國欲圖自強,首當傾覆清廷,建設新政府。”[1]1903年,他畢業于澧州高等小學,拒絕應試科舉,并說,此“奴隸功名,要它何用?”[2]表現出不同凡響的旨趣。
同年,他考入常德西路師范學堂,進而讀到不少革命書刊,結識黃貞元、林伯渠等進步同學,結交會黨首領劉復基。此時,反清的民族民主革命已在國內興起。1904年,黃興在省城長沙成立反清革命團體華興會,策劃長沙起義。宋教仁來常德發動,蔣翊武得以相識,并擔任聯絡常德學界和會黨的工作,從此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旋因長沙起義未發而敗,事機泄露,蔣翊武被學校除名。離開學校以后,蔣翊武更為活躍地出現在反清革命的政治舞臺上。其初,他奔走沅湘,在常德城內袛園寺設立機關,聯絡湘西會黨,以待再起。隨后又到上海,入同盟會員姚宏業創辦的中國公學,參加同盟會。不久,又與楊卓霖創辦《競業旬報》,開展革命宣傳。1906年,同盟會派劉道一回湘籌劃萍瀏醴起義。蔣翊武亦返湘參與謀劃,曾參加在長沙水陸洲江面船上的重要會議,與黃貞元等“負運動新軍責任”[3]。起義失敗后,蔣翊武與劉復基往來于長江流域各省,聯絡革命志士,宣傳革命思想。
由上可知,年僅20歲左右的蔣翊武,已經將反清革命作為自己的職業,并與一批著名的革命家共同奮斗,成為了一位辛亥革命興起時期的革命中堅與骨干。
1908年冬,蔣翊武一度回到故鄉。家居期間,他總結自己“以一書生從事革命,竭數年心血,組織文人學士不成”的教訓,感到今后革命“當以聯絡軍隊,側身行伍為要著”[4]。其時,清廷為抵制日益高漲的革命潮流,正實行預備立憲。
蔣翊武心為之憂,乃偕同劉復基前往湖北,投身新軍,從事軍隊革命工作,于1909年秋來到武漢。武漢為九省通衢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此時,主要是新軍革命志士組織的群治學社和會黨組成的共進會在活動。蔣翊武和劉復基到武漢以后,充分發揮這里的有利條件,積極開展工作,很快地打開了湖北革命的新局面,推進了革命力量的大發展,為后來武昌起義的發動與勝利奠定了基礎。
首先,蔣翊武擔任了群治學社機關報《商務報》的采訪員,積極為之撰稿,鼓吹革命,隨后經人介紹入新軍第四十一標三營左隊當兵,在武漢立下腳跟。1910年春,群治學社因謀趁長沙發生搶米風潮之機起事,未發而敗,《商務報》被封閉。是年七月,群治學社改組為振武學社,蔣翊武和劉復基先后加入,并成為骨干。不料,振武學社又于十月被破壞,領導人楊王鵬等被開除軍籍,“社員星散”。“團體幾殆”,“乃以蔣主社事”。
蔣翊武接掌振武學社后,鑒于團體的一再失敗,“欲求一完善保全之策,遂以研究文學為由,更名文學社”[5],并于1911年1月30日召開成立大會,蔣翊武被舉為社長。文學社的成立,極大地推動了武漢革命力量的發展和統一,對于武昌起義的發動起到了重大作用。作為社長的蔣翊武,則對于這一“原動機關”作用的發揮,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主要體現在:
一是健全了文學社的組織機構。社內設有參謀、總務兩部,部下設偵探、聯絡、調查、庶務、會計、糾察、懲罰各科,并在新軍每標、營設一代表。
二是大力發展組織。文學社除要求各標、營代表分別發展社員外,還設立了武昌各軍校代表以發展力量,又派人員分赴上海、江蘇、安徽、湖南、兩廣、直隸、云南、東三省各地運動,以擴大革命力量。僅止幾個月時間,其“細胞組織已布滿了湖北新軍各鎮、協、標、營、隊,在士兵中社員占了多數”[6],其他一些規模較小的革命團體也歸并進來,“不數月,勢力澎漲,大有不可遏抑之勢”。據不完全統計,到武昌起義前夕文學社社員已達到三千余人。
三是加強革命宣傳,文學社成立后,將詹大悲等所辦的《大江報》作為機關報,免費發送各營、隊,該報文章,揭露清政腐朽,鼓動革命士氣,振聾發聵,影響極大。
四是聯合共進會,統一革命力量。為了進一步擴張革命勢力,團結一致,蔣翊武排除顧慮,服從大局,決定與共進會實行聯合。為此,他派劉復基前往洽談,并偕同其多次拜訪孫武,開誠布公,消除成見,終于達成一致。9月14日,雙方達成合作協議,實現了革命的大聯合。文學社與共進會的聯合,統一了湖北的革命力量,并使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為奪取武昌起義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是審時度勢,當機立斷,作出了發動武昌起義的決策,并組織了起義的總指揮部。1911年7月,中部同盟會在上海成立,反清革命中心轉移到長江重鎮武漢。不久,譚人鳳來武漢視察,與蔣翊武等會見。隨后,蔣派詹大悲赴滬,與宋教仁等接洽,取得了同盟會的領導。在此情況下,蔣翊武決定相機起事,并與湖南革命黨人焦達峰等達成兩湖“相繼暴動”的協議。9月16日,鑒于清廷調湖北部分新軍入川、革命力量將被削弱的形勢,蔣翊武召開文學、共進兩會的聯席會議,成立了統一領導起義的最高機關,被舉為湖北革命軍臨時總指揮。10月9日,蔣翊武潛回武昌,時因起義計劃敗露,乃當機立斷,以總司令的名義最后發出了起義的命令。事后,蔣翊武因被捕逃亡,但廣大革命黨人發揮了極為可貴的革命主動精神,按照其原定命令如期舉事,并取得勝利。
辛亥反清革命在武漢的勝利推進和武昌起義的爆發,是武漢革命黨人長期艱苦斗爭,全國革命力量共進互生、相互支持的結果。但是,蔣翊武以他對于革命的堅定信念和頑強的革命精神,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大貢獻。1921年12月,孫中山先生北伐,特至桂林蔣翊武殉難處憑吊,并立碑紀念:“開國元勛蔣翊武先生就義處”。
武昌起義爆發之后,蔣翊武迅即趕回武昌。其時,黎元洪當上湖北革命軍政府都督,而軍政府的其他重要職務也已安排,但蔣翊武沒有計較個人的名位得失,仍然一心投入火熱的革命斗爭之中,其初擔任軍政府顧問兼聯絡使,隨后任戰時總司令、武昌防御使兼北伐招討使,為鞏固革命成果、維護革命秩序、保衛革命的首善之區,作了大量工作。
隨著革命勝利的逐漸到來,革命隊伍內部出現分歧,蔣翊武始終堅持革命原則,在艱難的處境下,抵制黎元洪排擠革命力量及孫武依附黎元洪的行徑,沒有出現任何頹喪和灰心的情緒。民國成立以后,他在武漢創辦革命刊物《民心報》和培養“從政人才”的民國江漢大學,又主持召開文學社最后一次會議,將文學社并入同盟會。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北遷,袁世凱當上臨時大總統。為籠絡人心,他將蔣翊武等一些有影響的重要將領調到北京,授以總統府顧問。但蔣翊武到京以后,毫不買賬,對袁授予的總統府高級顧問、勛二位、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等,一概不受。在京期間,蔣翊武多次與擔任農林部總長的宋教仁會晤,就國內政治問題交換意見,支持宋關于聯合其他政黨,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以與袁世凱抗衡的主張。8月25日,國民黨在京召開成立大會,蔣翊武被舉為本部參議,并任命為漢口交通部長。10月,蔣翊武即離京赴漢,組建國民黨漢口交通部機關。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血案”發生,袁世凱反革命嘴臉徹底暴露。蔣翊武義憤填膺,在漢口參加宋教仁追悼大會,聲討袁世凱,繼而又參與謀劃武漢討袁起義。失敗以后,他趕到長沙,與譚人鳳一道敦促湖南都督譚延闿獨立討袁。“二次革命”爆發后,湖南宣布獨立。蔣翊武被任命為鄂豫招撫使,統兵北上,駐節岳州。他積極組織軍隊,聯絡力量,并發兵進攻湖北,但由于兵力不足,又得不到譚延闿的支持,沒能取勝。回到長沙,他向譚延闿籌款7萬元,以5萬元與討袁諸人“分途謀再舉”[7],己則出走廣西。此時,他已被袁世凱通緝,但仍“銳意再舉,脫然生死,固無夷險之說介于中”,不幸在全州黃沙河被捕,于9月9日在桂林英勇就義,年僅29歲。
綜上所述,武昌起義以后的蔣翊武,始終保持著革命本色,忠誠革命,捍衛共和。特別是“宋案”發生后,他堅主討袁,而被袁世凱、黎元洪所忌恨。他被捕之后,黎元洪給袁世凱的電報中即說:“此次湘省獨立,輿論咸歸罪該逆及譚人鳳”[8]。時人吳恭亨也說:“蔣翊武死,與宋遁初異而實同,蓋宋之政見為袁世凱所深忌,故必去之始能為所欲為,蔣之二次革命即痛宋之非命,故一擊以求中的”[9]。蔣翊武既是締造共和的元勛,也是捍衛共和的英雄。
1916年9月護國戰爭結束以后,蔣翊武的遺骸歸葬長沙岳麓山,湖南人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修建了宏大的陵墓和一座“蔣公亭”,供憑吊瞻仰者“以資憩息”(參見民國《長沙一覽》、《岳麓小志》、《長沙縣鄉土地理志》等)。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此亭卻被改稱“半山亭”。201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此亭恢復原名,并立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以示對“開國元勛”蔣翊武的永久紀念。
[1]革命逸史(第6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漫征.蔣翊武烈士傳稿[A].辛亥革命史叢刊(第6輯)[C].北京:中華書局,1986.
[3]劉揆一.劉揆一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4]佚名.武昌起義首領蔣翊武事略[A].漫征.蔣翊武烈士傳稿[C].
[5]馮自由.革命逸史(初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6]李六如.武昌起義紀略[A].全國政協.辛亥革命親歷記[C].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1.
[7]陳荊.蔣翊武先生就義之歷史[A].長沙文史(第20輯)[C].
[8]譚人鳳.譚人鳳集[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9]吳恭亨.對聯話[M].長沙:岳麓書社,2003.
K257
A
1008-4681(2012)03-0005-02
2012-03-23
梁小進(1949-),男,湖南長沙人,長沙大學長沙文化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長沙文化。
(責任編校: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