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娟華,古 莉,熊敏娟
(南方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
“寫長法”在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探究*
賴娟華,古 莉,熊敏娟
(南方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
受王初明教授等教育一線專家對專業英語學生做的“以寫促學——一項英語寫作教學改革的試驗”的成功經驗啟發,成立課題組在非英語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嘗試類似的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循序漸進,以提高醫學生英語寫作水平為主線,以“寫長法”為根本理論基礎,以滿足學生需求、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社會實用性為原則。
寫長法;實驗分析;醫學專業;英語教學;寫作動機
寫長法最初是由王初明教授提出的一種以寫促學的方法[1]。寫長法命名源于“寫長”是在起始階段對寫作的基本要求。“寫長法”主要提高英語學習者語言輸出的能力,以鼓勵與激勵的方法讓學習者打消對英語寫作的恐懼,并且提供其可能感興趣的話題讓其有話可說,在實際“寫”的過程中鍛煉語言表達,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最根本是做到極限釋放創作潛力,以量促質,以寫促學。
此方法提出后,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與發展策略研究主持人劉潤清、戴曼純也建議大英要借鑒“以寫促學”模式。2005年,文秋芳在《現代外語》發表的《評析外語寫長法》中說:“寫長法”作為一種寫作的方法“具有一套完整的理念、切實可行的操作程序和評估體系,其特色可歸納為:(1)提出新的教學途徑,在聽、說、讀、寫中選擇寫為突破口,以寫促學。(2)建立全新的評價體系,在量與質的評價標準中以量為先,以量促質;在獎賞與批評的評價方法中,以獎賞為主,以賞激情”。秦秀白、桂詩春、何自然等國內著名教授分別發文予以肯定。王立非說:21世紀進入一個表達的時代,說、寫、譯表達技能已成為外語的核心競爭力,誰掌握了這些核心競爭力,誰就能在競爭中勝出。但外語表達水平的提高很難?!皩戦L法”以“逼迫性輸出”和“輸出有助于發展語言水平”等假設為原理,讓學生通過寫作學英語,強迫自己寫多、寫長,在“隨心所欲”的寫作中越寫越敢寫,越寫越精彩。
實際上,“寫長法”研究的理論基礎是著名二語習得專家Swain提出的“可理解輸出”(Comprehensible Output)理論[2]:“學習者需要發展正確運用英語語言和表達的機會,通過寫和說的產生性運用有助于學習者檢驗目的語句法結構和詞語的運用,促使語言運用的自動化,從而有效地達到語言習得的目的。桂詩春站在這一理論基礎上談到寫作是一種輸出,而且是一種“可理解的輸出”。語言產生促進語言習得必須有一個條件,即“只有在學習者被推動的時候”,“推動”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內部的。而寫作,特別是寫長作文,是迫使學習者更多地做可理解的輸出。如果這些輸出得到及時的反饋,作用會更大”[3]。
高校擴招使得我國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發展階段。基礎英語課程因兼顧面廣,往往會顧此失彼,教師重讀忽視寫。“寫長法”的特色就是重學生寫輕教師改。這既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又不增加教師工作量。從而改變教師重讀輕寫的教學方式。
目前,“寫長法”還停留在一個相對初級的階段,還沒有進入各大院校的教學體系中。理論在實踐的過程中必定會受到不同實施者、實踐者、教學條件等的制約,理念的貫徹也必定會暴露出許多實際的問題和困難。只有真實的實踐才能把握好理論貫徹的尺度,才能為日后非英語專業的本科生及??粕峁┯⒄Z寫作教學的可行機制。本項目就是要在實踐中解決如何將“寫長法”這一重在“寫”的理論融入包含聽說讀寫的英語教學,實驗結果及報告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意義重大。然而,“寫長法”的初步實踐中長期以來忽視了一個客觀情況:雖然此法鼓勵學生寫長,用數量的方式來提高質量,但對于一些專業學生來說,他們除了需要日常的表達能力之外,專業需求是其外語學習的根本目的,也是其學習興趣的源泉。
筆者首先采用“寫長法”式英語寫作訓練模式在教學中實踐,選取了本校9個專業的本科生(共450人)作為實驗對象,其中醫學專業學生400人,非醫學學生50人。實驗內容沒有根據學生專業差別而出現差異,實驗結果報告前沒有將實驗教學公開,保證實驗結果客觀性,但研究人員經過前期探索、綜合專家意見,合理安排教學實驗,確保教學質量。實驗周期為一個學期,在該學期內21周英語讀寫課,學生每周課后獨立完成一篇英語作文,要求:越長越好。出于“寫長法”的核心指導思想—— 讓學生感興趣,讓學生想寫,研究人員從學生關注的四、六級考試著手,第一次課中安排最近一年四級考試的作文題為寫作內容。第二次作文題目為“My Dream Job”,此話題與課文有關,可以讓學生寫出自己在學習課文時的一些體會和感受,做到有話可說。前兩次實驗主要是將學生調整到英語寫作的狀態中,在話題方面沒有太大挑戰性。隨后練習中,實驗人員大膽創新,讓學生體會到英語寫作的樂趣,旨在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第三次作文練習所設置的話題是“A Story”,要求學生分為3-4人一組,先由一個學生寫一段故事,最好是具有懸念的內容,第二個學生根據前一位學生所寫的內容主動猜測故事情節的發展,接著往下寫,以此類推。此次測試效果十分明顯,學生經過與授課老師一段時間的接觸,逐漸明白老師要求他們寫作的意義與目的。學生在用外語進行書面表達時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在頭腦中形成一些具體的圖式,建立思維的語境,形成的作文就是學生用英語去描寫頭腦中抽象的情景。這樣改正了學生把結果(寫文章)當作手段,針對考試去練習寫作的本末倒置的錯誤觀點。第四次寫作練習所設置的話題是要求學生訪問一位他們認為成功的人,這個人必須是真實存在的,訪問也必須是真實發生的。訪問形式自由度極高,訪問方式可以面對面、電話、信件、網絡等任何形式;訪問的語言也可以自由選擇,可中文亦可英文,但上交的版本必須為英文。訪問以班級為單位,每個班只需完成一個訪問人物。在這個集體項目中,學生要合理安排工作,如分成話題征集組、訪問組、翻譯組、編輯組等,由學生自己把握。這次活動學生參與度高,作業完成質量較高。
在測試中,筆者發現學生作文的一些特點:第一次練習盡管對字數沒有限制,學生依然按照四、六級作文的大概模式及篇幅,大多數文章內容空洞。第二次學生作文中的觀點較有進步,有部分思想是屬于自我,而不盡是過時的應付式的無建設意義的空口號。但依然使用四、六級作文的一般章法,原因可能是這次檢查距離第一次測試時間較近,學生受過去寫文章以四、六級作文為題材的練習影響,將應試思維帶入新的寫作之中。第三次練習開始,學生思路被展開,從不好寫到寫不停,體現了學生在英語的使用中并不是不會表達,而是在考試的高壓下變得不敢表達?!皩戦L法”幫助這群學生減負,回歸成為一個正常的、會用語言來表達的學習者。
研究人員對參與實驗的班級進行了期末考試成績的統計,本實驗過程與結果發表在《南方醫學教育》2011年第一期,本文引用此實驗過程與結果如下[4]:

表1 實驗班級期末成績統計表
實驗中9個專業學生都經歷“寫長法”教學過程,但結果不盡相同。原因主要有:(1)參與度。實驗結果較好的班級學生積極性高,參與度高,練習的時間就長,受到新方法影響也就越大。但從表格中可以發現C班的參與度不高,而成績較好,而G班和H班參與度高,成績卻相對較差。實驗者通過仔細查看,發現原來G班和H班雖然作業上交率較高,但質量較差,且存在較嚴重的抄襲,而C班的作業完成較好。這提醒我們參與度是指學生實際的參與。(2)學生人數。班級越大的作業上交率趨少,反之,班級小的作業上交率較為理想。班級人數大可能會給學生一種松散的情感,這對教師貫徹一些教學新方法不利。
此次研究與傳統的“寫長法”教學理念實施一樣,首先考慮提高低年級學生英語寫作基本能力。實驗結果與實驗分析使得“寫長法”更為具體地出現在大學英語寫作課教學改革中,并且讓教師能因材施教,在對高年級學生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根據不同專業學生對英語的需求而調整教學方向。作為特殊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的重要分支,醫學英語有其獨特的語言特點、使用規律以及獨特的跨學科地位。醫學生具有與其他綜合性大學不一樣的特殊品質。本課題首先要把握醫科院校英語教學目的和目標,使“寫長法”教學思路能滿足學生需求。其次,盡管“寫長法”重在寫“長”,而不在“話題”的約束,但是醫學詞匯與一般日常用語或其他專業領域用語往往不可交替使用,因此培養醫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還應在話題上有所引導,幫助學生能更多接觸以及應用醫學詞匯及句型。這便是此研究的重點與難點所在。“寫長法”如何在醫學生英語教學中有用?如何用好?具體而言,課題探究有以下基本任務:(1)我國目前大部分醫學人才缺乏用英語進行有效專業交際(尤其是寫與說)的能力。研究利用“寫長法”提高學生寫作興趣,以寫促進英語語言能力;(2)僅就語言特點而言,普通英語與醫學英語在詞匯、表達用語、句式和文體方面有很大的差異。研究將學生寫作話題控制在能運用醫學詞匯范圍,找到“寫長法”與學生專業相調和的操作方法;(3)實際輸出階段,鼓勵學生依據現實需要撰寫英文醫學論文,檢驗“寫長法”與學生專業寫作訓練操作方法是否調和成功,進而進行修改及推廣。
“寫長法”式英語寫作訓練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尚不能滿足學生對專業英語使用的能力培養。即便是以英語為專業的學生中亦可大致分為翻譯、法律英語、商務英語、英語教育等專業。而“寫長法”過于局限與日常英語的書面表達,滿足于學生的交流性表達能力的提高,而忽視了在英語寫作能力基礎上的專業訓練。本實驗僅僅是“寫長法”在英語寫作教學探討中的一個小案例,研究人員提出進一步將此法與學生專業相融合,提高學生日常表達的同時,更滿足其日后在社會實踐中的英語專業性應用能力。
“寫長法”教學法強調讓學生感興趣,讓學生有話好寫。筆者曾問學生對學習英語有什么態度?大多數學生的回答讓筆者感到痛惜。他們認為學習英語沒有多大意義,有的甚至認為學習英語浪費時間。歸根到底,其原因就是英語的教學與學生專業學習脫節。特別是像醫科院校這種專業性很強的高校學生來說,他們不僅要會英語,還要恰當地運用英語,他們表達的錯誤可以是致命的;醫學生不僅要讀懂英語,還要具備用英語撰寫論文的專業寫作能力。本項目研究以某省屬醫科類本科院校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英語寫作中的“寫長法”在醫科院校大學生英語教學中的貫徹。以醫科院校為研究對象是因為醫科院校具有特殊性。本研究還需要深入了解醫學生英語學習動機通過哪些影響因素對哪些英語學習行為和情感產生了影響,從而影響英語寫作學習。在英語的教學中,學生應該是中心,教師的角色是“倡導者、鼓動者、促進者、點撥者[5],而非強權者。教師切身體會學生學習所需,出一些學生專業領域熟悉且感到“有用”的話題,以激發其思路,保持自主性與這股勤寫勤學的勢頭,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外語學習的開頭。此項教學探索目的不僅僅在于提高寫作水平,最終目的是提高整個英語水平,尤其是運用能力,教導學生學會學習。由于“寫長法”不像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完成的作業重在長,對語言要求不那么高,意圖是使學生在“寫長”中得到樂趣,進而熟練對英語的運用,也把教師從繁重的課后工作中解脫出來。教師只需安排學生有興趣的話題,讓他們有感而發,不需要一一修改學生作文中的英語錯誤。學生得到教師的反饋信息也是正面的,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王初明教授在其近年的論文中也提到,寫長源于興趣,而興趣源于動機,動機源于人與人的社交互動活動[6]。互動協同與外語學習息息相關。學生寫作與其專業結合相互動,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作用,促進其話語的理解、表達,并提高其對對話保持順暢進行的愿望,保持英語訓練的動機。“寫長法”與專業融合的教學嘗試目的不僅僅在于提高醫學生寫作水平,最終目的是以醫科院校為立足點,探尋將“寫長法”這一理念貫徹到各大高校的英語教學中,促使“寫長法”的運用更為具體和有效,提高不同層次、專業高等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尤其是專業英語運用能力。
[1]王初明.運用寫長法應當注意什么[J].外語界,2006,(5).
[2]許竹君,劉慧云,劉星瑩,等.對“以寫促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探索[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3]王初明,牛瑞英,鄭小湘.以寫促學——一項英語寫作教學改革的試驗[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3).
[4]賴娟華.醫科院校英語教學“寫長法”初探[J].南方醫學教育,2011,(1).
[5]鄭超.以寫促學,讓學生寫出自信心和成就感——高校英語寫作課整體改革的初步探索[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2,(4).
[6]王初明.互動協同與外語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
H315
A
1008-4681(2012)03-0151-03
2012-03-09
南方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青年課題項目,編號:11wgy01。
賴娟華(1982-),女,廣東韶關人,南方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英語教學法。
(責任編校:譚緯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