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民
(西華師范大學商學院,四川南充 637009)
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低碳旅游發展研究*
胡利民
(西華師范大學商學院,四川南充 637009)
運用利益相關者理論,分析各利益相關者在低碳旅游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利益訴求,并提出低碳旅游發展需要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和旅游企業的主體作用,踐行低碳旅游消費方式以及樹立低碳生活價值觀。
利益相關者;低碳旅游;可持續旅游;發展對策
低碳概念是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倡減少人類生產生活中溫室氣體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1]。低碳旅游正是低碳理念不斷發展的產物,強調在旅游中盡量減少碳排放量,其發展模式為旅游業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和持續發展提供操作性詮釋,為促進旅游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提供新的發展指向。國外學界對旅游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碳排放方面,Susanne Becken,Paul Peeters,Joe Kelly 等學者分別從旅游能源利用、旅游交通、旅游業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2]。與國外相比,國內有關低碳旅游的研究及應用起步較晚,僅有少數學者對其進行了探討,如劉嘯針對北京郊區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低碳旅游發展的理想模式[3];付景保從公民意識的角度探討了低碳旅游[4];黃文勝通過實證研究,介紹了臺北坪林[5]和四川巴馬低碳旅游的經驗[6]等。
已有研究成果為低碳旅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框架和研究思路,然而要實現低碳旅游概念的全面推廣與實踐應用,尚需從新的角度探討低碳旅游的路徑。實際上,低碳旅游是一項資金投入大、技術密集度高、涉及范圍廣的旅游活動,需要各方主體的積極參與與配合形成低碳旅游發展的合力。基于此,本文嘗試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全新視角探究低碳旅游發展中各利益主體的地位、作用及利益訴求,對推動旅游發展方式轉型和實現旅游業持續發展極具現實意義。
“利益相關者理論(Stakeholder Theory)是20世紀60年代起源于英美等西方國家的一種管理理論”[7]。“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指任何能影響組織目標實現或被該目標影響的群體或個人”[8]。該理論自上世紀80年代就被廣泛應用到生態環境、持續發展、公平倫理等旅游業發展的相關研究之中。“1987年,Marsh和Hen shall就旅游者——居民的期望及相互影響在旅游發展規劃中的戰略價值進行探討”[9];本世紀初,國內學者魏敏[10]、張補宏[11]等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對社區旅游發展模式、民族旅游發展進行了研究。上述學者無疑都強調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協調并平衡各利益方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利益訴求對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低碳旅游作為一種可持續的旅游發展方式,其自身的高投入性、長發展周期等特點,亟需各利益主體的支持、參與和配合,以共同推動其發展。低碳旅游發展中的主要利益相關者有政府部門、旅游企業、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他們在低碳旅游發展中有各自的地位、作用和優勢,也存有不同的利益訴求。
(一)政府部門。政府是利益相關者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低碳旅游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低碳旅游是一個全新的發展模式,需要政府大力推進”[12]。作為低碳旅游發展的核心利益主體,政府的利益訴求主要體現在促進旅游資源的有效利用與保護,促使旅游發展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推動當地旅游業持續發展。在低碳旅游發展過程中,如政府能及時發揮編制低碳旅游發展規劃、制定低碳旅游產業政策及法規和營造低碳旅游發展環境等宏觀主導作用,不僅能彌補市場缺陷,還能推進低碳旅游有序發展;反之,如政府宏觀管理缺位、管理職能分散、主導力弱等,就會影響低碳旅游發展的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還會阻緩低碳旅游的發展。
(二)旅游企業。旅游企業是旅游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和供給者,也是低碳旅游發展的直接參與者和主要受益者,其利益訴求主要是希望政府能對運用低碳設施與技術的生產經營行為給予政策激勵和資金補貼;利用低碳技術加快低碳旅游產品的研發與生產,不斷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益;塑造綠色環保旅游企業的品牌形象,為企業的無形資產帶來更多增值效益。因此,旅游企業若能在其生產經營活動中踐行低碳旅游生產理念,一方面會轉變旅游產品的設計和開發模式,將資源和能源消耗降至最低;另一方面還會通過挖掘旅游者對低碳旅游產品的潛在需求,為旅游者提供安全舒適的低碳旅游產品,引導和教育旅游者踐行低碳旅游消費方式。
(三)旅游者。旅游者既是低碳旅游活動的需求方,也是低碳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是否踐行低碳旅游消費方式對低碳旅游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從旅游者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來看,他們在低碳旅游者中利益訴求主要體現在獲得愉悅的低碳旅游體驗環境、高質量的低碳旅游產品及服務等。旅游者對低碳旅游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會激發和促進旅游企業廣泛運用低碳技術生產和供應環保綠色的低碳產品。不僅如此,還會促使政府部門、旅游地居民等相關者踐行低碳理念,共同致力于減碳行動。反之,其過度消費資源、污染環境等碳排放量較大的旅游消費行為無疑會與旅游產業的低碳發展方式相矛盾,旅游地的低碳旅游發展也將無從談及。
(四)旅游地居民。在低碳旅游發展過程中,當地居民的主要利益訴求是希望公共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生態環境污染能夠減少、人居環境能得以美化、“固碳匯碳”能獲得收益等。旅游地居民向來被看成是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一方面形成了旅游地人文旅游資源的構成要素,另一方面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生態質量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當他們的生活活動若選擇節能和環保的綠色方式則會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也會相應減少對旅游地生態環境的影響;反之,則會產生較多不利影響。能源消費和相應的CO2排放是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密切相關的[13]。因此,旅游地居民對低碳生活行為和方式的認知態度與支持程度對低碳旅游發展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低碳旅游發展涉及眾多的利益相關者,需要發揮各自的作用和優勢,共同致力于低碳旅游的發展。
(一)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是低碳旅游發展的推動者、引導者和協調者。第一,重視編制旅游地環境保護、旅游開發、旅游交通與旅游接待設施、低碳智能管理、能源消耗模式等低碳發展規劃。第二,建立低碳旅游發展政策和制度。一是制定政策鼓勵低碳旅游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比如,在稅收優惠方面,規定可再生能源相關設備費用的20%-30%可以用來抵稅,可再生能源相關企業和個人還可享受20%-40%額度不等的減稅額度。二是對采用節能減排設備和低碳技術的旅游酒店、旅游交通等旅游企業予以財政補貼或資金補助。三是制定低碳旅游發展認證、制定固碳匯碳交易、低碳消費等制度,并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第三,營造低碳旅游發展環境。一方面加大低碳旅游理念宣傳。綜合運用網絡、媒體等渠道對低碳旅游發展理念、發展機理以及發展方式進行宣傳。另一方面營造低碳旅游氛圍。通過環境設計、標識引導、圖片展示、低碳示范景區打造等方式,不斷營造和累聚低碳旅游氛圍。
(二)發揮旅游企業的主體作用。旅游企業是旅游低碳化實踐的重要主體,旅游活動是否倡導低碳理念,能否處理好生產經營與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的關系,直接影響低碳旅游發展進程的快慢。第一,提高旅游企業自身節能減排能力。首先,用低碳理念指導企業發展規劃和戰略制定,不斷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其次,強化節能減排領域的技術研發和利用,把降低資源消耗,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廢棄物再利用的資源化作為重點。最后,在企業內部要大力營造節能減排的企業文化氛圍,加強對員工節能減排的理念教育,并不斷強化落實。第二,設計和開發低碳旅游產品。以滿足旅游者對低碳旅游產品的需求為導向,在旅游交通、住宿、飲食等方面轉變現有的設計和開發模式。如在景區內設置環保旅游觀光車、畜力車等無污染的交通工具。借鑒“綠色”飯店經營模式,加大節能、循環等設備和技術的應用。調整旅游飲食供應結構,開發各種植物性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第三,強化低碳旅游服務。首先,構建旅游行業低碳服務質量管理體系。制定符合各行業的旅游低碳服務質量的等級標準、服務質量檢測體系和反饋體系以及服務質量管理督導體系。其次,豐富低碳旅游服務內容,如增加對低碳旅游的宣傳、展示和咨詢等服務內容,以強化公眾對低碳旅游發展方式的認知和理解。最后,采取低碳旅游服務方式。如完善和推廣利用旅游信息電子服務系統,實時反應景區景點的客流信息、交通信息、住宿信息等。
(三)踐行低碳旅游消費方式。旅游者作為低碳旅游產品的消費者,拉動低碳旅游發展的關鍵在于以低碳環保為己任。第一,樹立低碳消費意識。一是樹立節約意識。充分認識盲目從眾、奢侈享樂等消費行為對環境保護的不利影響,改變有悖于節能減排的消費陋習;二是形成對低碳環保產品的購買偏好,讓低碳消費成為一種習慣;三是要認識到個體對減排的巨大作用,并積極主動采取低碳旅游消費方式,控制或者注意個人的碳排量。第二,踐行低碳旅游消費方式。一是低碳飲食。倡導食用旅游地生產的綠色蔬菜等,以減少流通環節的碳排放和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二是低碳住宿。選擇能耗較少的環保型、綠色型或生態型酒店,并養成良好的節水、節電等住宿習慣。三是低碳交通。選擇具有碳補償計劃并且最短路線的航空公司、小能排的交通工具。四是低碳購物。選擇采用可分解、無污染、可回收再利用等包裝材料的旅游商品,選購本地生產的商品。
(四)樹立低碳生活價值觀。從旅游地居民來看,第一,從樸素節約、互助分享、崇道敬天等維度樹立低碳生活價值觀。通過鄰里周濟,實現物品共享,并最大限度地發揮物品的效用價值,減少對自然資源和社會生產的總量需求,進而減少資源的消耗和碳排放量;引導旅游地居民順應自然規律,敬畏和愛護自然環境,自覺選擇低碳或無碳的生活方式。第二,培養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和習慣。從根本上說,就是培養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和習慣,不斷減少碳排放。如騎自行車上下班,低層步行上樓,選購節能家電,對廢舊物品進行再利用,使用沼氣點燈做飯等。這樣的低碳生活,不僅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時也是一種低成本、低代價的生活方式。
借助利益相關者理論,有助于理性地考慮各利益相關者的定位及利益訴求,實現對低碳旅游所帶來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共同分享。更重要是還能增加各利益方介入低碳旅游發展的積極性,使之更加關注和支持低碳旅游發展,既而形成合力確保旅游發展的持續性。
[1]Dijkgraaf E,Gradus R.Cost savings in unit-based pricing of household waste:The case of the netherland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4,(26).
[2]謝園方,趙媛.國內外低碳旅游研究進程及啟示[J].人文地理,2010,(5).
[3]劉嘯.低碳旅游:北京郊區旅游未來發展的新模式[J].北京社會科學,2010,(1).
[4]付景保.低碳旅游的發展在于公民意識的改變[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7).
[5]黃文勝.論低碳旅游與低碳旅游景區的創建[J].生態經濟,2009,(11).
[6]黃文勝.巴馬旅游實施低碳旅游模式研究[J].今日財富,2009,(10).
[7]郝曉蘭.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草原旅游發展研究——以錫林郭勒盟為例[J].內蒙古大學學報,2010,(3).
[8]Freeman R 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Pitman/Ballinger,1984.
[9]王波,章仁俊.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國內外旅游應用研究綜述[J].特區經濟,2008,(7).
[10]魏敏,顏亞玉.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社區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統計信息與論壇,2008,(6).
[11]張補宏,徐施.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民族旅游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8,(6).
[12]石培華.旅游業節能減排與低碳發展[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0.
[13]張馨,牛叔文.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居民家庭能源消費及碳排放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1,(9).
F590.3
A
1008-4681(2012)03-0011-02
2012-03-06
胡利民(1976-),男,四川閬中人,西華師范大學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旅游經濟學。
(責任編校:譚緯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