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賢明
(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福州 350002)
中日盂蘭盆節的傳承及現代意義*
林賢明
(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福州 350002)
盂蘭盆節在中日兩國都是重要的傳統節慶,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之一,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傳入日本之后與本土文化融合的過程。通過對中日盂蘭盆節在稱呼、意義、民俗娛樂等方面的對比研究,闡述中日盂蘭盆節的傳承,論證傳承間具有的現代意義。
中日盂蘭盆節;傳承;現代意義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中日兩國因為地緣關系,在文化方面有許多共通之處。古代日本民族在創造本民族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地吸收借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并發展日本民族文化。其中,傳統節慶文化“盂蘭盆節”就是中日兩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典型。
盂蘭盆節是佛教的一個節日,起源于佛經中“目連救母”的故事。《盂蘭盆經》載,釋迦弟子目連,看到死去的母親在地獄受苦,如處倒懸,求佛救度。釋迦要他在七月十五即僧眾安居終了之日,備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可使母親解脫。佛教徒據此興起盂蘭盆會[1]。在中國,由于《盂蘭盆經》倡導的經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孝道相同,所以佛教《盂蘭盆經》傳入中國之后,受到了中國歷代帝王的推崇,在民間廣為傳播,南朝梁武帝時期形成盂蘭盆節日,在長期的推廣中,又受到中原本土追思亡靈的儒家傳統思想和民間道教中元節的影響,形成了具有廣泛民眾基礎的民間節日。盂蘭盆節的興盛,可追溯到唐宋時期,也正是在這時,傳入日本,成為日本最重要、最盛大的節日之一。
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有“倒懸”之意,盂蘭與盆相結合,就有“救倒懸器”之意;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中國的盂蘭盆節在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唐宋時期,佛教的盂蘭盆節與道教的中元節完全結合),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普度”等,又稱亡人節、七月半[2]。
日本的盂蘭盆節是由中國在7世紀時傳入的。唐朝時期,佛教興盛,中日兩國交往非常密切,日本派大批的遣唐使來到中國。遣唐使們目睹了中國盂蘭盆節的盛況。日本學者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四“會昌四年”(844年)條記:“(長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供養,作花蠟、花餅、假花果樹等,各競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鋪設供養。傾城巡寺隨喜,甚是盛會。今年諸寺鋪設供養勝于常年。”就在這時,中國盂蘭盆節傳入了日本,漸漸成為日本民間的一種習俗。日本推古天皇十四年記載,“自是年初,每寺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設齋。”這里所說的“七月十五日設齋”,指的就是盂蘭盆節。
日本自古就重視源于佛教的盂蘭盆會,在日本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是僅次于新年的重要節日。在日本,盂蘭盆節會懸掛燈籠引領靈魂回陽世,還會有燃燒燈籠的習俗。此外,還舉行“盆祭”,念佛歌舞,迎死靈送孤魂。日本的盂蘭盆會在第一天(13日),為了迎接先祖靈魂的歸來,會事先將先祖牌位佛壇清掃干凈,并在佛壇前設一祭壇“盆棚”,供上新鮮蔬果、素面、麻糬等,還會將茄子和黃瓜雕成牛和馬,作為祖先的交通工具。當天的傍晚會點燃“迎火”迎接祖先的歸來,當然,有迎就會有送,十六日也會點燃“送火”,將祖先送回他們的地方。日本各地習俗略有不同,迎來送往的日子也略有不同。在各地的祭典時,會跳一種民俗舞蹈叫“盆踴”,千萬別以為他們是拿著盆子在跳舞,只因為這是在“盂蘭盆會”時跳的舞蹈,因此得名。盆踴因地域不同各有其特色,目的一為安撫亡靈、二為稱頌生者、三為祈求豐年。
如今,日本全國各地七月十五都有大小的“盆祭”就是歌舞大會。但現在的盂蘭盆節,雖保留了供養死靈、慎終追遠的原意,但形式上已幾乎卻盡陰森的氣息,而全然是喜悅的歌舞情調了。在盂蘭盆節前后的這一段時間,企業、公司一般都會放假7-15天,稱為“盆休”,很多出門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會利用這個假期返鄉團聚祭祖。在這個節日里民眾會相互饋贈禮品,以聯絡感情,也有日本人會利用這個難得長假,做國內或海外旅游。原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在成為家庭團圓、合村歡樂的節日。
文化的傳承絕不是機械性、工具性、程序化的生搬硬套,它會跟隨著時代的發展,地域的變遷而發展變化。日本民族并不是一成不變地照搬中國的盂蘭盆節,而是結合自身的本土文化,對中國盂蘭盆節文化進行了取舍與豐富,然后世代傳承下來。
(一)中日盂蘭盆節在稱呼上的對比研究
中國的盂蘭盆節又稱中元節、鬼節。道教有“上元”、“中元”和“下元”,其中的“中元節”因與佛教的“盂蘭盆會”同在一天,節日活動內容大同小異,故在中國民間,中元節與盂蘭盆節經常混同為一。這樣使得七月十五日的節日愈加興盛起來。這一天,道教和佛教都要舉行宗教活動,超度亡靈,追薦死者。在中國,可能由于道教是本土宗教,“中元”節成為這一節日通行的稱呼。
中國唐宋時期,佛教、道教興盛,中元節與盂蘭盆會也在這個時候由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形成日本民族的中元節和盂蘭盆會。在現代日語中,“中元”一詞來自漢語。與中國一樣,在日本民間,民眾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都要擺上各種供品祭祀祖先。而且在日本有這樣的習俗,同宗族的人都把祭品送到“本家”。后來,這種“贈送禮品”的習俗擴大到一般民眾。禮品都是像面條、大米、米粉、點心、水果等的食品。再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相互間“贈送禮品”的習俗擴大到一般社會,不再限于親戚之間。隨著“贈送禮品”范圍的擴大,百貨商店、商業街等商家們會趁機在節日期間搶占商機,舉行類似“中元大減價”等的促銷活動。久而久之,“中元”一詞的詞義也發生了變化,由指“七月十五日的節日”,演變為指“禮品”之意。傳統的“七月十五日”這一節日,則由“孟蘭盆會”(亦簡稱“打盆”)一詞來表示。這樣,在現代日語中,“中元”和“盂蘭盆會”兩個詞有了分工和不同。日本《新明解國語辭典》(1997年)對“盂蘭盆會”一詞的解釋是“陰歷七月十五日祭祀祖先的佛教節日”。顯然“盂蘭盆會”在日語中保持了原義。而“中元”的詞義隨著時代歷史的發展則發生了變化。
(二)中日盂蘭盆節在意義上的對比研究
中日兩國盂蘭盆節都體現了追思亡靈的文化淵源。在中國,佛教的盂蘭盆會、道教的中元節、儒家追祭祖先與民間的鬼月俗信之間,在精神實質上有相通之處,皆是以奉親、敬養、普度為主題,蘊含著儒釋道“追思亡靈”的歷史文化淵源。中國人向來重視親情、以死者為尊,有“追思亡靈”的傳統。日本的“盂蘭盆會”也體現了日本文化中追思亡靈的傳統[3]。盂蘭盆節表達了日本民族對佛陀和先祖的尊敬,和中華文化中“慎終追遠”的儒家觀念相同,同時也是對仍在世的父母、親戚、長輩和曾幫助過自己的人表達感謝之意[4]。如今,中日兩國的盂蘭盆節演變成為在外工作的人們與家人團聚的日子,增進了人與人之間聯系。
(三)中日盂蘭盆節在民俗娛樂上的對比研究
在中國,佛教盂蘭盆會和道教中元節除了有豐盛的祭品和進行虔誠的禮拜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戲劇演出,用戲酬神、媚神、娛神,雖說這些戲劇是用來“酬神”、“娛神”,但客觀上卻起到了娛人的效果。
而在日本,盂蘭盆節最吸引人的是“盂蘭盆舞會”,各地都要在節日晚上組織各種風格的民間集體舞蹈。祭祀祖先的儀式寄托了人們對故人的思念,但一般為人們所熟悉的是“盂蘭盆舞”,它是人們納涼宵夜的傳統節目。每到此時,不分男女老幼,人們紛紛穿上“浴衣(單衣和服)”,手拿團扇,和著歌謠圍在一起跳盂蘭盆舞。與其說是宗教活動,盂蘭盆舞更像是大眾休閑娛樂的一種方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會不斷深化,乃至改變原來的看法,使之更趨近事物的本來面貌。“知今是而昨非”。而作為這個認識過程的原始材料之一盂蘭盆節還是有研究的價值的。
盂蘭盆節最初起源于印度,傳播過程中融入中土文化。從盂蘭盆節在中日兩國的融合過程可以看出,孝道并不是印度文化的特色所在。但在中國和日本,它卻是不可或缺的東西。目連故事之所以長盛不衰,原因也在于此,因為它選用的是最民族化的思想和行為。
中日盂蘭盆節這種民俗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表示對佛陀和先祖的尊敬,對仍在世的父母、親戚、長輩和曾幫助過自己的人表達感謝之意,和中日傳統文化中“慎終追遠”的觀念相同;另一個則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5],所以盂蘭盆節在當前崇尚“和諧社會”的今天,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
通過以上對中日兩國“盂蘭盆節”的比較研究,不難看出,中日兩國間在傳統節日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由于剔除了一些宗教色彩,僅僅保留了形式,鮮少有信的成分。而流傳到日本的節日文化從內容到形式都比較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從古至今,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日本民族并不僅局限于模仿,在吸收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日本民族很好地保存了本民族特色。日本一些傳統節日與中國傳統節日雖有相似之處,但內涵已經改變。這也許是日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既能博采眾長,又能獨樹一幟的原因。在這點上,頗值得我們探討和借鑒。
[1]陳洪.孟蘭盆會起源及有關問題新探[J].佛學研究,1999,(00).
[2]林賢明.閩南普度民俗的歷史文化淵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3]邢永鳳.盂蘭盆節與日本的氏神信仰[J].日本研究,2009,(3).
[4]胡孟圣.“中元節”、“盆祭節”的文化蘊涵——中日民間傳統節日文化透視[J].日本研究,2002,(4).
[5]傅功振,樊列武.淺析“中元節”及其現實意義[J].尋根,2008,(2).
K891
A
1008-4681(2012)03-0016-02
2012-03-01
福建農林大學青年教師基金項目,編號:2010041。
林賢明(1983-),女,福建安溪人,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宗教學。
(責任編校:譚緯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