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毅,徐晨曦
(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湖南長沙 410081)
韓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概述*
張 毅,徐晨曦
(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湖南長沙 410081)
韓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緣起于日據時代,因此它和日本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脈相承。獨立后,韓國一方面繼承下日本的衣缽,另一方面不斷結合本國國情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法制和更為具體的保護措施。如今韓國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走在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前列,為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
韓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措施;法律體系
韓國作為中國的近鄰,她和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同為儒家文化圈的重要成員。歷史上韓國曾長期使用漢字,學習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創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歷史和文化,也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近代以來,朝鮮半島經歷了被殖民侵略的命運,屈辱的歷史導致了大量文化遺產被破壞被掠奪,這激發了韓國政府和國民對本民族文化遺產特別地珍愛。受日本影響,在韓國各種古跡、文物乃至傳統文化都被稱為“文化財”。
韓國人的“文化財”情節十分深重,他們認為先祖留下來的文物、古跡和傳統文化都是國家的無價之寶。韓國從政府到民間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都十分重視,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學習韓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經驗對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韓國的歷史經歷了古朝鮮時代、三國時代、渤海與統一的新羅、高麗時代、朝鮮時代、日本侵略及獨立運動時代,前后綿延三千多年。在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中韓國人民創造了光輝的歷史和文化,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根據韓國《文化財保護法》的規定,韓國的文化財包括有形文化財、無形文化財、紀念物和民俗資料四類。有形文化財包括:有價值的建筑物、典籍、筆跡、古籍、繪畫、雕刻、工藝品等;無形文化財指的是:具有歷史、藝術或學術價值的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技術等;紀念物指的是:具有重大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寺址、圣地、遺物埋藏地等歷史遺跡和動物區繁殖地、植物、礦產等特別的自然現象;民俗資料指的是:衣食住、職業、信仰、每年例行的活動等方面的風俗、習慣以及這方面所使用的服飾、器具、房屋等。上述分類中除紀念物類別中部分子類屬于自然遺產,其他類別都屬于歷史文化遺產的范疇。由于目前各國歷史文化遺產分類方法不統一,本文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類介紹。
(一)韓國的物質文化遺產
韓國的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有形文化財和紀念物,這是沿用日本的分類方法。韓國有著數千年的連續歷史,歷代流傳下來的文物眾多,書畫、器物、古建筑、碑刻等各種類型的文物遺存十分豐富。韓國的名勝古跡也很豐富,其中有八處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們分別是:宗廟(1995年),海印寺及八萬大藏經藏經處(1995年),佛國寺和石窟庵(1995年),華松古堡(1997年),昌德宮建筑群(1997年),慶州歷史遺址區(2000年),高昌、華森和江華史前墓遺址(2000年)、朝鮮王陵40座(2009年)。截至2004年,韓國文化財廳共指定重要有形文化財1722件(其中國寶307件,寶物1415件),史跡名勝475處(其中史跡454處,名勝12處,史跡兼名勝9處),天然紀念物441處[1]。而天然紀念物,則不在本文歷史文化遺產討論范圍之列。
(二)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無形文化財和民俗文化財,根據其表述形式分為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及有關歷史、自然的知識和實踐等。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目前韓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收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宮廷宗廟祭祀禮樂(2001年)、板索里史詩說唱(2003年)、江陵端午祭(2005年),羌羌水越來(2009年),男寺黨游戲(2009年),靈山齋(2009年),濟州島 Chilmeori燃燈跳神(2009年),處容舞(2009年),大木匠與傳統的木結構建筑藝術(2010年),樂隊伴奏的歌曲組曲-“歌曲(Gagok)”(2010年)。除了上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韓國還有著許多歷史悠久、傳承完好的民俗、節慶、服飾、歌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截止2004年韓國政府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116件,重要無形文化遺產傳承人367名,候補傳承人51 名[2]。
從1910年朝鮮政府頒布第一部涉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令《鄉校財產管理章程》算起,韓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已走過一個世紀的歷程。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朝鮮半島的政局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先是統一的封建制朝鮮王朝被日本侵占,接著是日本戰敗投降內戰爆發,隨后半島分裂為南北兩個國家。戰亂和動蕩的政局給朝鮮半島帶來了創傷,但是韓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卻不斷深入和完善。
從1910年《日韓合并條約》的簽訂到1945年二戰結束,朝鮮半島一直處于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而韓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正是起步于1910年,所以韓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開始就具有殖民地色彩。日本的殖民統治給朝鮮民族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但同時也有著建設性的一面。由于日本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亞洲起步最早,保護理念與方法最為先進,所以受日本的影響,韓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走在亞洲其他國的前面。1911年至1915年在日本駐朝鮮總督的指揮下,韓國進行了歷史上的第一次文物普查。1916年7月日本駐朝鮮總督頒布《古跡及遺物保存規則》,1933年《朝鮮寶物古跡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令》出臺《古跡及遺物保存規則》廢止。這一系列的行動和法律的頒布得益于日本先進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和方法。
日本戰敗后朝鮮半島分裂,韓國繼續沿用日據時代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法律,并積極吸取日本《文化財保護法》的精髓,于上世紀60年代頒布本國的《文化財保護法》。隨后,按照《文化財保護法》對文化財的分類,韓國進行了自主的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經過40多年的系統普查,韓國文化財廳指定了各類歷史文化遺產的具體名錄,并對各類歷史文化遺產建立起了完善的備案資料,韓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逐漸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1964年起,韓國開始了“人間國寶”工程,該工程將那些在藝術表演和工藝制作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愿意將自己的技藝傳承給后人的表演藝術家和匠人定為“人間國寶”。這項工程的實施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拯救了一批瀕臨滅絕的民間傳統文化。
韓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體系十分完善,該法律體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
1910年4月23日,朝鮮政府以學部令的方式頒布了《鄉校財產管理章程》,這是韓國第一部有關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鄉校財產管理章程》并不是一部真正的文化遺產保護法,但其中也確實涉及到了有關鄉校財產中有關文化遺產的問題。所以《鄉校財產管理章程》的出現,標志著韓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法制化建設的開始。
1911年,韓國政府頒布了第二部涉及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寺剎令》,顧名思義這部法令的保護對象主要是針對古寺廟。該法令規定“寺剎所藏貴重物品的處置及寺剎住持人選,必須經過日本駐朝鮮總督的同意?!边@項法令顯然不專門針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法,但是客觀上卻對寺廟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起到了保護作用。
韓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遺產保護法是1916年7月頒布的《古跡及遺物保存規則》,這部法律是由當時日本駐朝鮮總督所頒布的。這部法律第一次以法令的形式明確提出了對古跡與遺物的法律保護問題。這部法律的出臺標志著韓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走上了法制化道路。1933年《朝鮮寶物古跡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令》頒布,取代了《古跡及遺物保存規則》。
《朝鮮寶物古跡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令》是在《古跡及遺物保存規則》基礎所制定的?!冻r寶物古跡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令》擴大了文化遺產保護的范疇,由原來以保護古跡、文物為主,發展成為對文物、古跡、名勝及天然紀念物等的全面保護。該法律還加強了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該法律條文規定“無論是文化遺產的指定還是解除,都必須得到日本駐朝鮮總督的批準;已經被指定的古跡、城址等等,未經總督許可,任何人不得挖掘,甚至是改變現狀?!边@樣一部明確清晰的關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法律,在當時世界上也實屬進步,它的頒布使韓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進程又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1962年出臺的《文化財保護法》是韓國政府自主制定的有關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文化財保護法》頒布后,《朝鮮寶物古跡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令》即廢止。韓國的《文化財保護法》吸取了日本《文化財保護法》的基本精神,與日據時代關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法律一脈相承。該法頒布后成為韓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根本大法,一直沿用至今。所有法律并非一經頒布就不再更改,韓國的《文化財保護法》自頒布以來已經過14次修改,現行的《文化財保護法》是2001年7月1日實施的。1963年韓國頒布了《文物保護法》,這是直接針對遺存文物進行保護的法律,隨后又頒布了與之相應的《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除此以外,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法令還有《古都保存法》、《鄉校財產管理法》、《建筑法》、《國土利用管理法》、《城市計劃法》以及《自然公園法》等[3]。除了法律法規之外,韓國的文化財廳還頒布了一系列技術指南,旨在讓文化遺產的保護更具體更加可操作,如:《國家指定文化財周邊現狀及變更基準指南》、《石雕文化財保存處理工事指南》、《埋藏文化財調查業務處理指南》、《寺廟遺物展示館建立運營管理指南》、《文化財地域水土保存管理指南》、《國家指定文化財管理團體業務指南》以及關于遺跡展示館等的管理運營的指南等等。除了中央層面制定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指導外,韓國各地方政府也出臺了相應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以保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能夠暢行無阻。這樣韓國就建立起了一整套嚴密完善、具體可行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法律體系。
人類社會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曾經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韓國也毫無例外。在戰爭以及戰后恢復生產的過程中韓國的物質文化遺產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不少承載著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消失。但是韓國政府十分重視對古建筑、古跡的修復和保護,韓國《文化財保護法》明確規定要保護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及其周邊環境,并對可能改變文化遺產或給遺產保護帶來負面影響的建設行為做出限制。今天我們看到的不少文物和古跡都是經過修復或重建之后呈現的面貌,例如在首爾的昌德宮和景福宮等。
傳統建筑物保護法于1984年制定,主要是維持和保存隨居住方式變化而不斷消失的韓國傳統院落式住宅——韓屋及其他傳統民宅建筑物的原型。傳統寺廟保護法于1987年制定,主要是為保護具有歷史意義的傳統寺廟及周邊地區,包括劃定“傳統寺廟保護區”并對周邊地區建設及寺廟經營進行管理等措施[4]。在城市化進程中,韓國還十分重視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在韓國的城市規劃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被放在重要位置,并提出通過增加公共投資等途徑加強城市中心區的歷史文化特征與魅力,提高核心競爭力。通過對重要歷史遺產周邊景觀進行保護,提出近代歷史遺產保護政策及財政支援政策,規劃歷史文化探訪路,保護傳統文化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等各種策略。韓國在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方面成就斐然,是其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個良好注腳。韓國申遺的歷史不長,但這個面積大約相當于我國浙江省大小的國家卻擁有8處世界文化遺產和1處世界自然遺產。韓國的8處世界文化遺產地分別于1995、1997、2000和2009年申報成功。1970年代以來韓國經濟逐漸繁榮,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并沒有忽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各項保護政策和保護力度反而得到了加強。例如:申遺以前,慶州歷史區域淹沒在城市邊沿的農田和散落的居民區中,70年代,政府開始對該地區進行長遠發展規劃,對有關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研究,復建了一些重點建筑,遺址周圍劃有明顯的緩沖保護區,周圍的建筑在高度和形式上盡量與遺址環境保持協調[5]。韓國其他的幾處世界遺產地和大遺址都經過大規模修復和重建,但重建建筑注意避免遺址的原有整體環境和氛圍遭到破壞。例如,武寧王陵的新建陳列館為半地下式,上覆封土,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建展廳與陵墓遺址周圍環境的沖突。雖然進行了大量復建,但在申報世界遺產過程中,能夠通過國際組織對其真實性和完整性的評估,這表明韓國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卓有成效[6]。韓國還嚴格限制遺產地的商業活動,以保證遺產地的莊嚴肅穆,這在旅游地嚴重商業化的今天看來是難能可貴的。
因為同處東亞地區,歷史上韓國又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所以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一定的同質性。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引起了國人的震驚,也讓我們對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另眼相看。
韓國自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著力于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并于1962年制定了《韓國文化財保護法》。半個世紀以來,韓國已經陸續公布了10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俄n國文化財保護法》根據價值大小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不同等級,國家確定具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給予100%的經費保障;市、道確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給予50%經費保障,剩余由所在地區籌集資助。
韓國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了“人間國寶”工程,該工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韓國政府制定了金字塔式的文化傳承人制度,最頂層被授予“保有者”的稱號,他們是全國具有傳統文化技能、民間文化藝能或者是掌握傳統工藝制作、加工的最杰出的文化遺產傳承人,全國共有199名。國家給予他們用于公演、展示會等各種活動以及用于研究、擴展技能、藝能的全部經費,同時政府還提供每人每月100萬韓元的生活補助并提供一系列醫療保障制度,以保證他們無衣食之憂。“保有者“的才藝得到社會和政府的認可,使得其商業價值劇增,從而也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減輕了政府財政壓力?!氨S姓摺币男忻磕昱e行國內外2次以上公演的任務,同時有義務將其技能或藝能傳授給金字塔后兩層(“助教”、“履休者”)人員。“助教”、“履休者”在“保有者”的帶領下進行傳統技能、藝能的研習,并在“保有者”不能承擔義務或離世后繼任[7]。這個制度以師帶徒,不但保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延續性,還提供了不斷豐富、完善民俗文化技能、藝能的條件。
韓國有著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輿論監督體系,以確保各項制度實施的公平、公正。國家成立了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由來自大學、研究機構、文化團體的專職專家以及政府聘請的50多名非專家包括普通群眾組成。由各道、市及文化財廳提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將交由他們論證,委員們將進行項目調研并撰寫提交調查報告,通過審議后最終確立國家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確立的名錄要公示一年,期間接受社會民眾的監督并聽取各方意見,如果沒有被公眾接受的項目將重新進行調研論證。所以最終確立的國家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過層層挑選、論證、研究、討論并得到廣泛認同的結果,具有極高的代表性。委員會同時要對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進行監督,對那些違法、損害文化遺產的現象、行為積極地揭發舉報,并進行媒體曝光。在這樣的社會輿論和民眾支持下,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得以不斷健全,也更有利于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各項工作的實施和開展。
韓國還十分重視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同時通過現代觀光旅游業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多姿多彩的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資源。每年春、秋兩季,韓國民俗村的主辦者和旅游部門的官員想盡辦法招徠外國游客,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要趕場為外國游客表演韓國傳統文化藝術。如被國家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遺產第13號”的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戲,年年都會在當地舉辦盛大的旅游活動中展示,吸引了國內外百萬人次參與和觀光。旅游業的興盛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巨大的文化產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地方經濟的發展反過來也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揚與傳承,這無疑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雙贏模式。
韓國和我國有著相似的歷史和文化,但如今韓國不僅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超過我國,而且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更是走在我們的前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韓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起步較早,法制建設完善,公眾參與程度高,保護力度和成效明顯,這一點已經引起了我國專家學者的注意。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歷史文化遺產十分豐富,但是我們曾以漠視甚至肆意破壞的態度來對待歷史文化遺產,造成了許多遺憾和損失。目前我國已經通過立法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走上了法制化道路,但是我們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我們的工作還有著許多有待完善的地方。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向近鄰韓國學習、取經。相信通過政府的重視,專家學者的努力,以及全民的積極參與,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能夠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1][2]苑莉.韓國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歷史與基本特征[J].民間文化論壇,2004,(6).
[3]鄭立菲,樊曉娜,王雅萱,等.韓國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文教資料(上旬刊),2004,(4).
[4]廖正昕.首爾歷史文化遺產保護[J].城市建筑,2007,(6).
[5][6]國家文物局外事處.韓國的博物館和遺產保護觀感[J].文物工作,2005,(2).
[7]馬馳.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歷史文脈的傳承——對韓國文化遺產保護經驗的思考[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G1
A
1008-4681(2012)03-0018-03
2012-03-21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編號:2008BAJ08B18。
張毅(1985-),男,湖北丹江口人,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歷史人文地理學。
(責任編校:譚緯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