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亮紅
(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科研部,湖南 長沙 410001)
合理配置民主黨派政治資源的對策建議*
劉亮紅
(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科研部,湖南 長沙 410001)
政治資源配置是變革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發展參數。合理配置政治資源是現代民主社會制度的基礎,也是政治民主的前提和推進器。政治發展中的基本變量即政治資源。如同經濟發展需要市場優化配置經濟資源一樣,政治發展也必須建立在對政治資源的合理配置基礎上,民主黨派政治資源配置對民主政治發展關系極大,政黨資源利用效率的高低與配置是否合理事關當代中國政治發展與政治文明建設是否成功。
民主黨派;政治資源;內涵;體系;特征
合理配置政治資源是現代民主社會制度的基礎,也是政治民主的前提和推進器。政治發展中的基本變量即政治資源。如同經濟發展需要市場優化配置經濟資源一樣,政治發展也必須建立在對政治資源的合理配置基礎上,民主黨派政治資源配置對民主政治發展關系極大,政黨資源利用效率的高低與配置是否合理事關當代中國政治發展與政治文明建設是否成功。
制度是現代國家的基礎,是國家實現其社會治理的基本工具。制度資源對政黨而言最重要的價值就在于它是一種合法合理的工具和手段。“沒有強有力的政治制度,社會便會缺乏確定和實現自己共同利益的手段。”[1]多黨合作制度作為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調整、實現各階級階層利益的最基本的調節器,其“政治制度化是政治體系的組織和程序獲得價值(合法性)和穩定性(秩序)的過程,它包括制定共同的行為規則、建立穩定的組織載體、確立普遍的價值認同”[2]。因此,我國多黨合作制度化既是多黨合作制度規則不斷完善、制度運行日趨規范的過程,也是制度基本功能有效發揮、共同價值得到普遍認同的狀態。
(一)規范制度運行。1989年14號文件頒布以來,中央又陸續出臺了中發[2005]5號文件、中發[2006]5號文件及《中國的政黨制度》白皮書。多黨合作制度的制度化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相比我國民主政治進程的發展及社會生活對多黨合作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的距離,工作中主觀性、隨意性傾向重;多黨合作制度在國家政治制度中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多黨合作的具體原則、參政議政與民主監督的范圍、內容、途徑、方式等都缺乏相關規定,致使民主黨派的制度性資源效應發揮不明顯,民主黨派人力資源不能充分利用。因此,須進一步規范多黨合作的制度運行,用具體實施細則保障程序的完善,用法律法規保障制度的良性運行。
(二)確保程序優先。“民主制度若不能成功地逐漸創造出和諧一致的基本共識,它是一個難以運轉和脆弱的民主制度。”[3]我國的多黨合作制度“應當是實體(價值)合理性與形式(程序)合理性的統一”[4],民主政治具有一些基本原則,比如多數原則、確認和保護公民權利原則、代議制原則、有限權力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等。民主政治本質上是一種程序政治,合乎程序理性是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由于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相對滯后,在長期的國家政治生活中,仍一定程度地存在重實體輕程序的“程序工具主義”觀念,給多黨合作制度的發展及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帶來一些不良影響。可以說,存在于我國民主黨派政治資源現狀中的隊伍建設滯后、資源總量不足、優勢資源不明顯、民主黨派發揮作用受限、民主監督乏力等問題或多或少都可以歸結到程序的缺失或不完善上來。在民主黨派參政的一些重要問題上,民主黨派不能真正實現利益表達與利益協調的參政目標,也無法完全發揮民主黨派參政議政與民主監督的作用。因此,多黨合作制度建設確立“實體與程序協同發展,程序先行”的原則,確保程序優先對民主黨派政治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充分利用意義重大。
(三)規范主體行為。這里的主體是指我國政治活動中的兩大主體,即中國共產黨和以民主黨派為主體的黨外代表人士。規范主體行為主要是指對政治行為主體恣意行為的限制,尤其是對政治行為主體權力行使的規制。標準的權力或權利運行路徑,需要系列規范來確保活動實效。“程序制度雖然體現為一定的步驟、方法和時限等形式性規則,但其實質在于通過對程序參與者的角色定位而明確其權利(權力)義務(職責),使其既可以各司其職而又互相牽制,從而減少恣意發生的余地,這在實際上是對主體絕對權利(權力)的一種限制。”[5]失去制度約束的權力和權利程序,必然導致程序的混亂,而程序的混亂,將直接造成失去程序功能的結果。在多黨合作中,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是合作的雙方,民主黨派的角色定位在于“一參加三參與”。但是,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如何實現領導,民主黨派如何實現好“一參加三參與”,都是程序方面的問題。但我國在這些重要的政治行為上所做的程序性規定都缺乏,對中國共產黨范圍極廣的領導權力的規范比較明確,而對民主黨派參政的行為規范則比較模糊。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主黨派行為主體的作用空間,從而影響民主黨派政治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制度建設的重點是嚴格程序,因為程序更能體現法治原則,優越的制度也需要更完善的工作程序。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制度目標的實現、補充實體制度的不足并盡可能糾正實體制度的偏失[6]。
“資源作為不同群體、不同利用方式的唯一受體,不同利用方式帶來的效益和結果遠不一樣”[7],善于利用和優化資源是民主黨派提高履職能力的一個重要條件,關系到政黨的執政基礎是否堅實雄厚,民主黨派的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服務社會的能力是否強大,民主黨派的合法性基礎是否堅實。因此,統戰部門要加大民主黨派成員黨派安排、政治安排、實職安排、社會安排的制度化渠道和途徑力度,化民主黨派的資源潛能為建設民主政治的實際效能。為此,要貫徹以用為本的方針,進一步加強黨外代表人士的選拔工作,處理好實職安排、政治安排和社會安排之間的關系,突出實職安排,優化政治安排,拓展社會安排。
(一)加大實職安排力度。按照中央的要求,要重點在行政執法監督、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緊密聯系知識分子、專業技術性強的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安排民主黨派人士擔任領導職務。如部門領導職數已滿,要采取超職數配備1名黨外干部,先進后出、逐步調整的特殊措施。在每次公開選拔領導干部中,有些職位要明確選拔黨外干部,并根據黨外干部的實際情況制定有別于中共干部的選拔條件和選拔辦法。要從我國民族眾多的實際出發,注重選拔既是少數民族又是黨外的具備“雙重身份”的干部,實現黨外干部、少數民族干部和婦女干部的合理配備。同時,要結合黨外人才分布的新變化,逐步打破部門、行業、身份等限制,拓寬選拔黨外干部的渠道和途徑。各級法院、檢察院中安排黨外人士的數量也要逐步增加。
(二)優化政治安排結構。政治安排的主要作用是在國家基本政治架構內,為黨外代表人士提供參政議政的平臺。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保證民主黨派在各級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和人大專門委員會委員中占有適當比例,在各級人大領導班子中有適當數量,在各級政協中占有較大比例。同時要改進和完善政協委員產生的辦法,以增強政協委員的政治責任感、時代緊迫感和崇高榮譽感。要增加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等“體制外”人士在政協委員中的數量,以優化政協委員的結構。安排政府參事和文史館館員要重視其統戰性的特點,盡可能安排黨外人士。
(三)拓寬社會安排渠道。社會安排主要指在各種社會團體中的安排,如海外聯誼會、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歸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等。要在擴大、拓展統一戰線有關團體的社會安排的同時,統戰系統外的各種團體中也要逐步安排一定數量的黨外人士,為民主黨派成員發揮作用提供更多的平臺和更廣闊的舞臺。
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最鮮明的特質,是我們不斷發展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保證,給我們解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力”的問題提供了明確的思路。我們都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而力對物體的作用效果則取決于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力的方向與力的作用點。從資源配置角度來看,民主黨派只有堅持“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才能分別解決民主黨派政治資源配置的力量方向問題、大小問題及作用點問題,從而達到民主黨派政治資源配置力的最大化。
(一)以強化政治共識為前提,堅持民主黨派政治資源配置的正確方向。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就指出:“愛國統一戰線的團結,是建立在對重大問題的共同認識基礎之上的。”重大問題的共識主要指的就是自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及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這是最大的共識。這是思想上同心同德的保障與前提。各民主黨派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是中國民主黨派不斷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靈魂。民主黨派在政治實踐中只有不斷強化黨派成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政治共識,才能爭取到更多的人心,才能凝聚到更強的力量,同時在投身于多黨合作事業的過程中實現自身資源配置的合理優化。
(二)以能力建設為目標,增強民主黨派政治資源整合力度。加強參政黨能力建設,是新形勢下鞏固和發展多黨合作的客觀需要,是發揮參政黨作用的前提與基礎,事關民主黨派政治資源配置成效。應提高政治把握能力。政治把握能力,主要是指能夠科學判斷形勢、適應歷史趨勢和準確把握方向,善于從政治上觀察、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主要包括政治鑒別能力、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堅定性。這是參政黨的首要能力要求,也是民主黨派的安身立命之本。應提高參政議政能力。參政議政是民主黨派的重要職能,也是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的重要著力點。提高民主黨派的參政能力和議政能力關鍵就是要在“一參加三參與”的過程中能夠準確把握定位,充分挖掘優勢,積極發揮協商、監督等作用;善于圍繞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深入實際開展調查研究,具有開拓精神和創新思維,發表的政見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提出的對策建議具有針對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在推進黨和政府決策科學化過程中發揮建設性作用。應提高組織協調能力。提高組織協調能力首先要確定全局觀念,要以大局為重,在工作中善于謀劃部署、合理配置資源、有效溝通交流、形成整體合力、推動任務完成。提高合作共事的能力,必須要牢固樹立合作共事的意識,想問題、做事情,必須要以大局為重,要講團結、講合作;要善于協調,注重溝通,通過協調和溝通化解矛盾、消除誤會、增強團結、增進友誼,通過協調來疏通關系,調整利益,形成共識,尋求合作,以達到和諧相處、合作共事的目的。
(三)以參政履職為根本,找準民主黨派政治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點。政治資源不同于自然資源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其自生性,也就是說,自然資源的使用過程就是資源消耗的過程,用一點少一點,而政治資源不同,資源使用的過程同時也可以是資源生產的過程。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過程既是民主黨派利用自身優勢資源,發揮民主黨派資源效能的過程,同時也是民主黨派吸收外部優質資源(如來自執政黨的分配性政治權力資源、制度支持資源和社會資源等)并進行資源配置的過程。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現階段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同時也為民主黨派參政履職、發揮政治資源優勢作用提供了載體。各民主黨派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就事關全局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問題,集中考察調研,提出對策建議,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提供參考,這是民主黨派政治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點。
民主黨派政治資源的階層性與公共性決定了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反映的不僅是本黨派的利益訴求,還是社會的公共性訴求,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不僅是進一步擴大民主黨派成員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民主黨派所聯系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重要途徑,而且是民主黨派通過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參與公共決策、提供公共服務以獲得自身權威性與合法性資源的形式。也只有通過參政履職,民主黨派政治資源的資源優勢才能為社會所認可和接受。
程序是為進行某項活動或過程所規定的途徑,由相關序列組成,因此,程序建設是通過對組成程序的各序列進行調整來實現的。多黨合作的程序制度建設,應該圍繞如何調整好“政黨權力與個人權力之間、政黨與權力之間及政黨權力與社會公共權力之間”[8]這三種關系如何實現“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如何保障“一個參加三個參與”來進行。
(一)調整領導與合作的程序。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核心,各黨派合作是基礎。因此,必須就實現領導與合作的具體的方式作程序性規定,并應將這些程序以規范性文件的方式固定下來,形成制度。首先要對在領導與合作關系中處于資源優勢不明顯一方的民主黨派在多黨合作關系中享有的具體權力及這些權力的實現方式作程序性規定,并固化為制度文本。其次是作為合作者的民主黨派的知情權范圍及其如何保障、合作者的參與權范圍及其如何保障、合作者的豁免權范圍及其保障制度等都要作嚴格的程序規范,這是充分發揮民主黨派政治資源效用的作用前提。再次是對民主黨派與服務社會發展中的公共決策參與權的范圍及保障條件、民主黨派服務中心工作的權力范圍和程度大小也宜做明確的程序調整。
(二)調整政治協商的程序。從程序上看,政治協商既是實現共產黨領導的過程,也是各民主黨派參政的過程;從資源角度看,政治協商既是民主黨派利用政治資源的過程,也是民主黨派開發、配置資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保證政治協商的實效與權威是程序建設的基本要求[9]。在這個過程中,程序的保障尤為重要。政治協商之前,民主黨派必須對來自所聯系群眾的意見作廣泛的收集、整理,必須對意見所反映的情況和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調研,那么就調研的范圍和內容,即民主黨派調研所能享有的知情權必須有明確的規定,另外協商的時間、主體、范圍、協商的具體形式與方式、對參政議政所議及問題的反饋與措施、協商內容的公開范圍與程度、協商結果的回告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建設的內容。
(三)調整民主監督的程序。我國的民主監督主要是黨際監督,重點是民主黨派對共產黨的監督。由于我國的政治體制中,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具有先天的政治優勢與先天性政治資源,加上其處于領導者的地位,作為處于參政黨地位的民主黨派履行監督執政黨的職級除了要克服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很多影響外,最重要的是要保障民主黨派在監督程序中的地位,并明確賦予民主黨派切實管用的監督權力,保證民主黨派的監督實效是程序建設的目標與重點。目前,在我國的民主監督中民主黨派的監督權力與監督實效的保障方面尤其缺乏相關規定,致使民主黨派的監督地位名至而實不歸或者在很大程度上僅停留在理想層面,實踐效果不明顯。據我國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實際,我國的民主監督程序建設應重點規范以下方面:監督者的知情權及范圍,相關知情權的保障制度,監督者的權力與保障制度,監督的內容、方式、監督效果反饋、監督過程及結果的公正公開等等。
(四)調整參政議政的程序。首先是必須明確參政議政者的主體產生程序,即參政議政人員的選拔或選舉程序,參政議政主體的任命程序,各種參政議政的時限、方法和步驟,參政議政者的權利行使程序,接受參政議政者的義務及責任等。
民主黨派政治資源將資源優勢能否化為效能優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主黨派人才作用的發揮。因此,還應調整黨派選拔任用的程序。
[1][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劉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崔玨.多黨合作制度化問題探析[J].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4).
[3][美]喬·薩托利.民主新論[M].上海:東方出版社,1993.
[4]金太軍,汪波.程序文明:政治文明的切入點[J].甘肅理論學刊,2004,(3).
[5][9]農工黨湖北省委會課題組.論多黨合作制度建設中的程序先行——關于多黨合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新思考[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4).
[6]莫紀宏.人大制度的程序之維[N].法制日報,2008-04-13.
[7]封志明.資源科學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8]游洛屏.論多黨合作制度中的政治權力及其關系[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1998,(4).
D665
A
1008-4681(2012)03-0048-03
2011-12-06
全國社會主義學院系統科研項目“民主黨派政治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研究”,編號:XT201123。
劉亮紅(1977-),女,湖南桃江人,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科研部副教授,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民主黨派建設。
(責任編校: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