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太群
(莆田學院外語系,福建莆田 351100)
論文化軟實力視域中的中國英語*
孫太群
(莆田學院外語系,福建莆田 351100)
中國擁有與眾不同的軟實力,構成中國軟實力的重要部分就是中華的傳統文明。而中國英語則是英語與中國文化結合的產物,產生于國際英語對中華文明和華夏社會的描述,也源于中國人用英語來描述自己與世界,向世界介紹中華文明。中國英語的存在與發展,有利于增強中國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傳承力和創造力,從而對構建中國文化軟實力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軟實力;中國文化軟實力;中國英語
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指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Hard Power),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Soft Power)。“……硬實力和軟實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按照約瑟夫·奈教授的觀點,國家的軟實力主要來自三種資源:文化、政治價值觀及外交政策。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該國在國際社會的文化認同感而產生的親和力、吸引力、影響力和凝聚力[1]。例如,2009年印度政治家、作家沙希·塔魯爾在TED會議上做了題為Why nations should pursue“soft”power的演講,他認為印度正在迅速成為一個超級大國——不僅是通過其貿易和政治,而更多的是通過其“軟”實力,即通過飲食、音樂、科技、寶萊塢與世界分享自己的文化。他認為,從長遠來看國家實力不是體現于一個國家的軍隊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其對世界心靈和思想的影響力[2]。
中國的“軟實力”一說,源于一位美國記者的報道,意思是說“對中國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種尊重或者著迷,以及它的影響力的自然增強”[3]。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時代命題,同時深刻指出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中華民族擁有與眾不同的軟實力[4]。構成中國軟實力的重要部分就是中華的傳統文明,這包含了兩個層次。一是由孔子、老子、孟子等為代表的中國先哲們的精神力量。如“和”這個概念,古人云“以它平它謂之和,以水濟水謂之同”,“它”是異者,與和自己不同的人達到和平狀態,這才是和,而不是你我完全相同,這種觀念就與西方很不相同。二是民俗文化。比如中國的民俗節日、傳統音樂、戲曲、曲藝等,無不浸透著中國傳統思想、精神、倫理道德、宇宙觀、人生觀和智慧,并通過豐富多樣的文化形態表現出來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炎黃子孫的生命基因,是我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源泉。2006年“軟實力”的提出者約瑟夫·奈來華訪問時說,中國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吸引力。例如:中國人對人與自然的理解,中國的書法、繪畫、中國功夫,甚至中國的飲食和傳統服飾等,在美國很受歡迎。他說,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我國雖然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的文化資源大國,但同時又是世界公認的文化經濟弱國。”[5]由于近代中國的貧窮落后和西方對東方文化的敵視,使我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缺乏認同,甚至被視為西方文化的對手和敵人。在文化軟實力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形勢下,中華文化在對外文化交流與競爭中處于弱勢,對外文化傳播逆差嚴重,文化軟實力展示和運用不足,豐富的文化資源沒有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力。全球化態勢下我們國家越來越受到以美國文化為主導的西方文化的滲透和沖擊,國際上主導的價值觀念,包括自由、民主、平等、人權、法治等等,話語權仍然掌握在西方人手中。可見,構建中國文化軟實力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全球化趨勢下各個國家經濟相互交織,相互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經濟整體。經濟的迅速全球化導致文化和語言的全球化。毋需置疑,英語的應用已席卷全球,成了名副其實的國際通用語(Lingua Franca)。而英語的不斷國際化必然導致英語的迅速地域化或本土化(localization or nativization)。美國著名語言學家Kachuru指出:“英語一旦在某一地區被采用,不論其目的是科學、技術、文學,還是人的名望、地位或現代化,它都會經受一個再生過程,部分是語言再生,部分是文化再生。”[6]這種再生過程實際上就是英語語言的本土化,英語在世界范圍內的應用所產生的語言變體已達近10種,“Englishes”得到了許多英語研究專家的認同,“英語是所有英語使用者的共同財富”成為人們的共識。英語在中國的普及程度隨著中國對外交往的增多而大大加快,英語在中國的本土化現象日漸突出,出現了中國英語。
(一)中國英語的概念及其特點
1980年,葛傳椝[7]首先提出了中國英語的概念,但未對此作為一種英語變體在理論上進行研究。隨后,孫驪[8]、汪榕培[9]、李文中[10]、謝之君[11]、賈冠杰、向明友[12]等學者就中國英語的定義、“英語變體”問題及中國英語的漢語干擾等問題進行過不同論述。近年來,對中國英語持肯定態度的觀點明顯占據了上風。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中國英語是以規范英語為核心,用來表達中國特有的事物與現象的一種英語變體。它是英語國家使用的英語跟中國特有的社會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國際使用型的英語變體,中國英語有其自身的特點。其特點主要體現在詞匯、句式和語篇等方面。在詞匯方面,許多中國特有的事物,尤其是表達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科技所特有的體制、名稱等已經融入英語,如魚米之鄉(a land of fish and rice),下海(plunge into the commercial sea),和平崛起(peaceful rising),神舟六號飛船(Shenzhou VI spacecraft),福娃(Fuwa),與時俱進(progress with the times),和諧社會(a harmonious society),科學發展觀(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等;在句式和語篇方面,我們可以從諸如China Daily,Beijing Review等這些堪稱中國英語語篇范本里看出中國人的思維特點和獨特的表達方式。
21世紀以來,中國英語的研究焦點已從關注中國英語是否存在和定義,轉向中國英語背后的社會、文化、歷史,甚至政治因素,許多學者從跨文化交際學、語用學、社會語言學等層面探究中國英語,同時中國英語視角下的英語教學改革和研究也引起了國內外語界的關注。李少華[13]將中國英語放置在全球化視野中加以考察,在一些理論問題上做出了突破性研究。吳小龍[14]根據中國英語的三個特征,分析了中國英語對英語教學的重要啟示:傳播中國文化,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由此可知,我國學者對中國英語的研究已不斷深入,并將其提升到與中國文化軟實力關系的層面。
(二)中國英語對構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作用
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強勁的文化軟實力具有四個方面的特征:對內有強勁的凝聚力;對外有廣泛的影響力;對優秀傳統文化有不斷的傳承力;對新事物有無盡的創造力。中國英語是英語與中國文化結合的產物,產生于國際英語對中華文明和華夏社會的描述,也源于中國人用英語來描述自己與世界,是對英語語言——這一人類共同財富的拓展、延伸與豐富。中國英語的存在與發展,有利于增強中國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傳承力和創造力,從而對構建中國文化軟實力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1.對內有強勁的凝聚力
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每一種語言都與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對應。中國英語的詞匯語句扎根于中國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中國社會中諸如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特征。隨著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交往日益增加,會有越來越多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表達進入英語,這些中國英語詞語為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提供了理解本國的文化和社會狀況的外部視角。中國人在國際交流中使用英語表述自己的歷史傳承、社會文化價值觀念以及自己的觀點和期望,擁有話語權,有利于強化中國英語學習和使用者自我文化的心理意識、保持民族身份、增強對內的文化凝聚力。
2.對外有廣泛的影響力
在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英語正強烈沖擊著英語,大量漢語拼音形式的中文詞匯進入英語,成為英語新詞匯最主要的來源。“全球語言監督”主席帕亞克表示:“令人驚訝的是,由于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它現在對國際英語的沖擊比英語國家還大。”根據“全球語言監督”的統計,自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匯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到20%,超過任何其它來源。這些新詞和詞組,不用向母語為英語的人士特別解釋都能被理解[15]。語言承載著特定的文化,在橫的方向上表現為影響力。美國電影生產量只占全世界的5%到6%,可上映時間卻占到了全世界放映時間的80%。這給人以提示:文化惟有傳播才可能有影響力。在英語全球化的兩難處境中,中國人通過使用英語,參與國際事物、與國際社會進行交流和溝通的能力不斷增強。最近幾年,一些由漢語衍生出來的“中式英語”單詞和詞組,包括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guanxi(關系),kongfu(功夫)和taikongren(太空人)等已經廣泛被西方國家認可和使用。近來出現了一個新的單詞:taikongnaut(宇航員)。以前宇航員有兩個解釋:astronaut、cosmonaut。astronaut表示美國宇航員,cosmmonaut表示蘇聯宇航員,而taikongnaut則表示中國宇航員,是把漢字“太空”的拼音和英語語言中“宇航員”一詞的詞根嫁接而成,體現我國科技的飛速發展,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認同感和影響力。由此可見,中國英語有利于傳播中國文化,能夠被英語為母語的人接受,引起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產生認同感。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英語有利于擴大中國文化對外廣泛的影響力。
3.對優秀傳統文化有不斷的傳承力
語言承載著文化,在縱的方向上表現為文化的傳承力。在全球化的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尤為關鍵。通過交流文化得以豐富、傳承和發展,各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在中國英語不斷運用中一代一代在中國和世界傳承下去,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經久的持續力和傳承力。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思想就是最好的例證,如老子的“無為而治”(the Taoist Actionless Governance of Laotzu)和孔子的《論語》(the Analects of the Confucius),他們的政治、教育等思想非常貼切地融入英語,得到持續地傳承,為中國濃厚的文化底蘊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也積極向海外推廣漢語,比如在國外辦孔子學院,以此在中西文化之間搭建友好橋梁。而中國英語也為人們了解中華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
4.對新事物有無盡的創造力
創造力是文化軟實力的核心。最具有創造性和最富有活力的文化,總會青睞不同文化的接觸點、邊緣地帶或緩沖空間,因此,文化的交流、融合與互動成為文化發展不可小覷的動力[16]。優秀的文化應是一種開放型的文化體系,它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對新事物、新理念、新文化具有創造性的融合能力。根據人類學和語言學界著名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17]中提出的“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語言能對語言使用者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準則等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為英語變體,中國英語載有漢語語言特征,反映了中國社會特有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準則等,其廣泛運用,使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國,消除英語與漢語之間的對立關系。英語的普及和延伸并不威脅漢語的地位和影響,世界范圍的漢語熱足以證明世人對中華文化的喜愛和認同。波爾頓[18]使用了“界面”(interface)一詞來描述英漢這兩種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語言的交互,并認為這一界面將在中國及不斷擴大的華人社團中繼續延伸,這一提法對以后的中國英語研究以及相關的漢英對比分析研究具有極大的啟迪意義。英語在中國的本土化即中國英語,能夠促進漢英“界面”的進一步發展,漢英界面的形成也能促進對漢語語言本身的研究。因為通過另外一種語言觀察和審視自己的母語運用特征及發展變化,能夠開拓學術視野,啟迪研究思路,從而對國內、國際漢語學習和研究產生有益的影響。同時,在中國英語中,各種漢語借詞通過音譯、譯借和語義再生等手段進入英語,更體現了英語和漢語的交融與統一。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英漢語的統一、漢語地位的提高和中國英語現象有利于中國文化的不斷傳承和鞏固,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注入新的活力。中國英語正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隨著中國在國際上地位的不斷提高,勢必會有更多新的反映中國特色的英語詞匯語句出現,給中國文化以無盡的創造力。
中國文化軟實力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一個新課題,文化軟實力的發展關系到中國的前途和命運。文化是活的生命,中華文化要在交流與融合中發展和傳播,只有傳播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影響力,只有影響力,國之強大才有持續的力量。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中外交往的加深,使更多國家的人們需要加深對中國以及中國文化的理解,而攜帶中國文化信息的中國英語自然能使他們更直觀高效地理解中國文化,從而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中國英語有利于增強中國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傳承力和創造力;有利于消除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對立關系,并形成統一;有利于我國英語教育改革,提高中國學習和使用者表述中國文化的能力,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英語將具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研究中國英語,探尋英漢語言的恰當契合點,在英語教學中利用中國英語滲透中國文化教育將對構建中國文化軟實力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1]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吳曉輝,錢程,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2]Shashi Tharoor.Why nations should pursue“soft”power[EB/OL].Ted,http://www.ted.com/talks/lang/eng/shashi_tharoor.html.
[3]什么是“軟實力”[N].解放軍報,2006-06-12.
[4]焦雯.什么是我們與眾不同的軟實力[EB/OL].www.ccdy.cn,2009-01-11.
[5]沈壯海,張發林.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之路[N].中國教育報,2008-02-05.
[6]Kachuru B.The other tongue:English across cultures[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2.
[7]葛傳椝.漫淡由漢譯英問題[J].翻譯通訊,1980,(2).
[8]孫驪.英語國別變體的研究和英語在中國[J].外國語,1989(2).
[9]汪榕培.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1,(1).
[10]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
[11]謝之君.中國英語:跨文化語言交際的干擾性變體[J].現代外語,1995,(4).
[12]賈冠杰,向明友.為中國英語一辯[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5).
[13]李少華.英語全球化與本土化視野中的中國英語[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
[14]吳小龍.中國英語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11).
[15]曾向榮.中文成英語新詞最大來源,中式英語折射時代特征[N].廣州日報,2007-02-17.
[16]袁源.交流與融合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EB/OL].http://www.ccmedu.com/bbs12_4823.html,2005 -12 -01.
[17]戴煒棟,何兆熊.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18] Bolton K.Chinese Englishes——A sociolinguistic hist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H313.5
A
1008-4681(2012)03-0101-03
2012-01-09
福建省教育廳A類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課標理念下非師范類院校英語教育專業教育教學實踐體系構建的探索與研究”,編號:JA10236S;莆田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論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英語對構建高校英語教育文化育人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影響”,編號:JG201109。
孫太群(1964-),女,湖南沅陵人,莆田學院外語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跨文化。
(責任編校: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