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紅,陳振泰,楊海峰,薛萍,孫桂樂
(江蘇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222000)
洋蔥是百合科蔥屬植物,近年來組織培養技術在洋蔥育種上的應用得到了迅速發展。經多次試驗,在洋蔥組培過程中,形成了以下幾個觀點。
洋蔥在夏季收獲后,即進入1.5~2.5個月的休眠期,期間鱗莖不萌發,用此期的洋蔥進行組織培養會大大影響效果。一般從大田取回的洋蔥球可通過赤霉素處理或低溫處理來打破休眠。具體方法有:①赤霉素處理,將取回的洋蔥球放入5~10mg/L赤霉素溶液中處理18~24 h;②低溫處理,在大田選擇理想的洋蔥球,取回實驗室,置于4~5℃冰箱中冷藏3~4周。
但是,赤霉素處理對洋蔥組培效果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低溫處理方法簡單易行,且無副作用。
由于洋蔥鱗莖生長在地下,帶菌量多,本著既能有效消毒,又要不殺死材料的原則,通過試驗比較,較為有效的消毒方式為:將冷藏后的洋蔥球剝除外皮至直徑為2~3 cm,用自來水沖洗干凈,拿至超凈工作臺,用75%酒精浸泡1 min(搖晃),然后用0.1%HgCl2溶液浸泡15min(搖晃),再用無菌水沖洗5次后,準備接種。
將消毒好的洋蔥鱗莖放入已消毒并放有吸水紙的培養皿中,用吸水紙將鱗莖表面水分吸干,用手術刀將鱗莖切至鱗莖盤為1~2 mm厚,貼近鱗莖盤的鱗莖為(4~5)mm×(4~5)mm,高 0.5~1 mm 的外植體,再用刀片在鱗莖表面做“井”字形劃痕,刀深2~3mm,打破頂端優勢,利于側芽發生。
試驗發現,不同品種洋蔥在同一個培養基上的增殖效果不同,特別是在啟動不定芽萌發時表現尤為明顯,因此要針對不同品種,采用不同組分的培養基。
①通過多次試驗證明,不同品種的洋蔥在以MS和以花寶(Hyponex,美國花寶公司生產)為基礎的培養基上增殖,其效果不盡相同。
②在合適的基礎培養基上,添加合適的生長調節劑類型,并配以合適的濃度和配比,是影響增殖的關鍵。
③繼代過程中,在MS培養基中加入適量的多效唑,可以提高增殖率,但是多效唑不能連續使用,否則可能會起到負效果。
經過多次繼代,洋蔥組織材料出現老化現象;不少組培苗會出現嚴重的玻璃化現象,試驗發現,繼代3~4次后,在增殖培養基中加入適量的間苯三酚,可以適當地緩解或減少組織材料老化、玻璃化現象。但是,間苯三酚也不能連續使用,最好間隔3~4次后再用,但是,該方法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另外,洋蔥經過多次繼代后,由于組培苗體內激素的累積或消耗程度未知,培養基中的生長調節劑的量和配比不好控制,一直沿用同樣的培養基配方,效果都比早期的差。試驗發現,洋蔥多次繼代后,在增殖培養基中也能生根,影響了增殖效果,因此,進行洋蔥組培時,繼代一定時間后最好就注入新的外植體,以保證組培的質量。但是,洋蔥繼代幾次能獲得最好的增殖效果,有待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