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序旺 ,蔡炳華 ,江文 ,陳麗娟
(1.廣西賀州市平桂管理區農業局,542601;2.廣西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荸薺也稱馬蹄。廣西賀州市是水生蔬菜——荸薺的傳統栽培區域,種植歷史悠久,常年種植面積4 333.33 hm2。早些年,由于傳統品種芳林馬蹄嚴重退化,病蟲害嚴重,產量下降,品質差和商品價值低,極大影響農民種植荸薺的積極性,從而阻礙了賀州市荸薺產業的健康發展。2007年賀州市平桂管理區與廣西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合作,開始引進該所育成的荸薺新品種桂蹄2號組培苗進行試驗、試種、示范,到2010年實施大面積推廣,其表現為抗逆性較強、產量高、大果率高、耐儲運。
①2007年產量表現 2007年在賀州市平桂管理區鵝塘、沙田、公會、黃田、大平、水口、望高、羊頭8個鄉鎮進行生產試驗,面積5.68 hm2,以當地主栽品種芳林馬蹄為對照,結果667 m2最高產量3 680.15 kg,最低產量2 860.33 kg,8個鄉鎮平均667 m2產量3 080.20 kg,比當地主栽品種的產量(2 613.44 kg)增加 466.76 kg,增產 17.86%,大果率74.28%。
②2008年產量表現 2008年在賀州市平桂管理區鵝塘、沙田、公會、黃田、大平、水口、望高、羊頭8個鄉鎮進行試種,面積83.23 hm2。結果667m2平均產量2 935.65 kg,比當地主栽品種的產量增加4 14.05 kg,增產16.42%,大果率74.05%。
③2009年產量表現 2009年在鵝塘、沙田、公會、望高、羊頭5個鄉鎮進行示范推廣,種植面積408.67 hm2,平均 667 m2產量 2 923.36 kg,比當地主栽品種平均產量(2 531.17 kg)增加392.19 kg,增產15.49%,大果率達69.47%。
④2010年產量表現 2010年在鵝塘、沙田、公會、望高、羊頭5個鄉鎮進行大面積推廣種植,面積1 484.2 hm2。結果667m2平均產量2 880.12 kg,比當地主栽品種平均產量(2 450.12 kg)增加430.00 kg,增產17.55%,大果率達67.49%。
⑤2011年同樣在以上5個鄉鎮進行大面積推廣種植,種植面積2 295.53 hm2,平均667 m2產量2 813.14 kg,比當地主栽品種產量(2 484.89 kg)增加328.25 kg,增產13.21%,大果率達69.46%。
桂蹄2號株高 95~105 cm,生育期 140 d[1],適應性強,分蘗性好,抗病力較強,開花早,大果率高,單球莖質量25 g以上的占74.18%,產量高,一般產量 2 500~3 000 kg/667m2,最高達 4 000 kg/667m2。幼苗生長勢強,根系較發達,較抗稈枯病和枯萎病,球莖皮稍厚,口感脆甜,常規條件下儲藏時間在180 d以上品質保持正常,既可以作水果鮮食,也可以加工制作清水馬蹄罐頭和冷鮮切荸薺,經加工后荸薺口感比其他品種好。
種苗主要來源于人工組織培養或組培后代留種。留種因種子帶病易造成病害傳播,一般用組培后代留種不超過2代,在荸薺老種植區最好采用組培苗作種,這樣可以減少種苗的病菌傳播。
荸薺組培苗采用兩段育苗法,第一段培育壯秧,第二段組培苗擴繁[2]。
第一段育秧時間,一般在4月25日至5月初移栽,育苗時間25~30 d。應選擇肥力較好的前茬為旱作或非荸薺保水田作秧田,育苗前20 d每667m2用生石灰75 kg消毒土壤,灌水漚田,移栽前再施入復合肥15 kg+磷肥40 kg作基肥,耙平起畦,畦寬 90 cm,溝寬 40 cm,株距 6 cm,行距 8 cm,移栽后搭建小拱棚,蓋上薄膜和遮陽網,四周筑起高約50 cm的薄膜墻,防止福壽螺及其他害蟲侵食,3 d后拆除遮陽網,10 d后床面灌水高約1 cm,可用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或3‰復合肥溶液噴灑葉面2次,濃度逐漸增大,遇上連續下雨天氣,雨停后要立即噴藥防病,移栽前10 d停止追肥,苗高20~25 cm即可移栽。
第二段組培苗擴繁時間,一般在5月25日左右移栽,繁苗時間50~60 d。秧田選擇和土壤處理同第一段培育壯秧。分廂種植,廂寬5m,留工作行,株距50 cm,行距50 cm,繁殖系數在20株左右。移栽后田里保持5 cm水層,10 d苗返青后每667 m2撒復合肥5 kg,尿素5 kg,20 d后施復合肥15 kg,10 d施1次,特別注意防治荸薺螟和稈枯病。
一般在7月15~25日移栽,株行距50 cm×40 cm或 50 cm×30 cm,4 000~4 500株/667m2。 定植前每667m2施農家肥1 000~1 500 kg+磷肥50 kg+復合肥10 kg+硼鋅微量元素肥1.5 kg作基肥。移栽前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浸根消毒30 min。同時一定要注意去除匍匐莖較細、節間較長的變異株。
施肥原則是前期以氮肥為主,后期以鉀肥為主,施肥時宜選擇陰天或下午進行,且要保持水面5~10 cm。為防止葉片早衰,可噴施磷酸二氫鉀和硼鋅肥作葉面肥1~2次。
①分蘗盛期 一般定植15 d后待苗返青后開始追第一次肥,每667 m2施尿素5 kg+復合肥5 kg或腐熟農家肥500 kg,20 d以后結合中耕除草施第二次肥,每667m2施入復合肥15 kg,以后10 d 1次,結合中耕除草進行,連續2~3次,每667 m2施入復合肥15 kg,最后1次加鉀肥5 kg。
②球莖形成期 9月20日開始施球莖形成肥,一般 667 m2施三元復合肥 25 kg+硫酸鉀5 kg或腐熟的麩餅肥80 kg+硫酸鉀10 kg。
③球莖膨大期 10月1~5日施球莖膨大肥,每667m2施復合肥 40 kg+硫酸鉀20 kg。15 d后每667m2施復合肥 30 kg+硫酸鉀5 kg。
定植后水層保持 2~3 cm,15 d后水層保持 5~10 cm,封行后以干濕交替為原則,晾田 2~3 d,回水3~5 d后才能施肥,球莖膨大期保持水層10~12 cm,收獲前15 d停止灌水。
防治稈枯病,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5%丙環唑乳油1 500倍液或30%愛苗(苯甲·丙環唑)乳油1 500倍液。防治白粉病,可用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15%粉銹寧 (三唑酮)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防治枯萎病,可用施保克(咪鮮胺)2 000倍液、特克多(噻菌靈)1 500倍液。防治白螟,可用5%氟蟲腈(銳勁特)800倍液、或殺蟲雙、樂斯本1 000倍液。
桂蹄2號及其組培苗在賀州市平桂管理區經過多年的試種、示范、推廣,大田表現為農藝性狀穩定、抗病性較強、產量高、大果率高、耐儲存、商品性好,得到我市加工企業及農民的認可,有效地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企業降本增效,非常適合在我管理區及桂東地區大面積推廣種植。通過荸薺新品種和組培苗推廣應用,賀州市荸薺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到2011年,種植面積發展到6 666.67 hm2以上,占廣西荸薺種植面積的1/3,發展前景看好。
[1]陳麗娟,蔡炳華,江文,等.荸薺新品種桂蹄2號的選育[J].中國蔬菜,2011(14):96-98.
[2]陳麗娟,蔡炳華,江文,等.荸薺新品種特征特性及高產高效栽培關鍵技術[J].長江蔬菜,2011(16):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