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露,馬艷青
“谷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說明蔬菜和糧食一樣重要,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20世紀80年代以前,蔬菜作為主要糧食消費不足的替代物,曾有小菜半邊糧的說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鎮人口的急劇增加,人們對蔬菜的依賴也與日俱增,要求其數量充足、品種豐富、生產穩定、質量安全、供應均衡。蔬菜產業在保障市場供應、平衡人體營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居民就業和拓展農產品國際貿易及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20世紀80年代實施“菜籃子”工程以來,在市場和政府推動下,我國蔬菜產業長足發展,在滿足城鄉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據中國農業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瓜菜播種面積在20世紀80年代年均增長近10%,90年代年均增長14.5%。2010年全國蔬菜(不含西甜瓜)播種面積達到1 500多萬hm2,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11.9%,總產量4.962億t,總產值1.2萬億元[1],占種植業總產值的33%,對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830多元;出口蔬菜835.1萬t,同比增長4%;出口額97.7億美元,同比增長44.3%,貿易順差96.1億美元,同比擴大44%,居農產品之首[2]?!笆晃濉逼陂g,我國政府加大了對設施農業發展投入力度,中共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集約化”。1980年設施蔬菜面積不足6 667 hm2,到2007年達到337萬hm2,增長504倍[3]。至2010年年底,我國設施蔬菜年種植面積達466.7萬hm2,且仍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華南冬春蔬菜、長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黃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貴高原夏秋蔬菜、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東南沿海出口蔬菜、西北內陸出口蔬菜以及東北沿邊出口蔬菜八大蔬菜重點生產區域。蔬菜種植為全國農村解決了9 000多萬人就業;蔬菜貯藏、加工、運輸、銷售,為城鄉居民解決了8 000多萬人就業。
湖南地形地貌多樣,水熱條件優越,生物多樣性豐富,蔬菜樣式品種全面,現有蔬菜品種資源4 000余種,其中地方特色和野生資源品種超過100多種,蔬菜產業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與空間?!笆晃濉逼陂g,湖南在充分發揮市場、科技、區位、資金等優勢的基礎上,通過整合資源、優化產業結構,使湖南蔬菜產業有了較大發展,蔬菜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2005年湖南省蔬菜播種面積達99.5萬 hm2,比 1995年的 45萬 hm2增長 1.2倍。2009年種植面積106萬hm2,蔬菜總產量2 844萬t,產值533億元。2010年播種面積111.3萬hm2,總產量3 123萬t,總產值600億元,占農業產值的34.6%[4],蔬菜產業已成為湖南農業的第二大產業,近10 a湖南蔬菜產值年均增加20億元,平均增長率保持在15%左右。至2010年,湖南有各類蔬菜加工企業1 150家,其中龍頭企業100余家,可加工鮮菜358萬t,產值91億元。蔬菜流通網絡不斷擴展,現有蔬菜產地批發市場257個,銷地批發市場226個,其中大型批發市場13個,國家級蔬菜批發市場5個,冷庫庫容量為5.6萬t,蔬菜合作組織640多個,全省認定的無公害蔬菜基地35萬hm2,無公害蔬菜產品747個,綠色蔬菜產品114個,14個市州已啟動了蔬菜市場準入制度,形成了以郴州、永州、衡陽、株洲為主的湘菜南運基地,以岳陽、益陽、永州、長沙、湘西等市州為主的夏秋菜北運基地。
蔬菜是與千家萬戶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商品,其需求和供給趨勢將影響其價格,而價格的波動關系著民生和社會的穩定,影響城鄉居民購買力,影響食物構成和其他許多有關食物安全、營養和自然資源管理等。據調查,城市居民人均蔬菜日消費總量在600 g左右,約占生活消費總量的50%。同時,隨著消費結構的調整,一般家庭蔬菜消費的經濟支出占飲食總支出的30%~40%。2005年以來,蔬菜價格持續上漲,年均漲幅10%左右,且漲幅呈逐年加大趨勢?!安嘶@子”的上漲帶來了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增加了中低收入群眾的生活負擔及政府管理通貨膨脹預期的壓力。為避免蔬菜產地價格過度競爭,充分發揮價格調節基金調控價格、穩定市場的作用,湖南14個市(州)、122個縣(市、區)均建立了價格調節基金制度,扶持建設、改造、整合農貿交易市場1 000個,基本實現了城鄉農貿市場全覆蓋。2007-2010年全省累計投入價格調節基金3億元,先后重點扶持蔬菜基地1.2萬hm2。目前,全省城鎮人口蔬菜供應基本得到保障,蔬菜價格漲幅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0年,長沙鮮菜價格平均上漲6.5%,比全國36個大中城市平均漲幅(16.6%)低10.1個百分點,漲幅由高到低排34位。為應對淡季蔬菜供應緊張問題,各市州通過制定擴補規劃和外地調運蔬菜,以增加市場供應,平抑菜價。2010年越冬蔬菜面積達63萬hm2,比2009年增加 3.3萬 hm2,越冬蔬菜產量達 1 550萬 t,比2009年增加100萬t。
在切實保障市場供應的基礎上,依托各地資源優勢和傳統習慣,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目前全省已經基本形成九大優勢產區:以株洲、衡陽、永州、郴州四市為主的湘南湘菜南運基地;以長沙、岳陽、湘西等市州為主的夏秋菜北運基地;以石門的“壺瓶山”牌辣椒、蘿卜,城步的番茄、茄子,湘西八面山的蘿卜為主的高山反季節蔬菜基地;以環洞庭湖區蓮藕、藜蒿為主的水生蔬菜基地和環洞庭湖區的南瓜基地;以安仁、靖州、長沙縣等為主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種植面積占全國近一半、出口數量占全國70%以上的祁東、邵東的黃花菜基地;占全國出口量70%的湘陰、漢壽、耒陽藠頭基地;有“中國香芋之鄉”稱號的江永、祁陽、祁東、臨武的香芋基地;繼四川、浙江之后位居全國第3的南縣、赫山、華容、安鄉榨菜生產基地。蔬菜生產呈現“一鄉一品,一地一品”規?;洜I新格局,現已有辣椒、黃花菜、榨菜、紫皮大蒜、藠頭、香芋、香姜7個特色蔬菜帶,打造出了一批全國叫得響的蔬菜名牌產品。
湖南省以丘陵地貌為主,蔬菜種植較為分散,并且蔬菜品種較多,標準各有不同。根據農業部關于《全國蔬菜標準園創建工作方案》,結合湖南省實際,制定了《湖南省蔬菜標準園創建工作方案》,創建了蔬菜標準園20個,其中露地蔬菜標準園15個,設施蔬菜標準園5個,共涉及19個縣市25個鄉鎮,總規模達2 442 hm2。標準園建立了生產檔案、生產技術規程和農資采購使用管理制度,做到了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和產業化經營,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蔬菜的產量、營養和食品安全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為代表的生態農產品需求日益增加。為了保證和提升湖南農產品質量,湖南省加強了蔬菜檢測體系建設,對農產品從生產加工流通到餐桌進行全程監控,全省有省級蔬菜監測、檢測中心4個,市級14個,縣、鄉速測站及生產基地、批發市場速測室908個,2010年檢測合格率達到了98.1%,與2005年86.7%相比,提高了11.4個百分點。
通過多層次推廣、普及蔬菜栽培新技術,至2010年,蔬菜大中小棚栽培面積6.9萬hm2,遮陽網覆蓋 3.7萬hm2,防蟲網覆蓋 1.1萬 hm2,殺蟲燈應用面積8.1萬hm2。全省20個蔬菜標準園現已掛10萬張黃板、730盞頻振式殺蟲燈、安裝了誘捕器配套誘芯10 000套、應用大棚膜5萬kg、地膜1.1萬kg、遮陽網 11.6萬m2、防蟲網 9萬hm2。
為提高菜農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湖南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切實解決好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產銷矛盾,增強其輻射帶動作用,推進蔬菜產業優勢區域發展;并扶持有條件的蔬菜加工龍頭企業在優勢產區建設蔬菜產品生產、加工、出口基地,加強基地與農戶、基地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注重規模效益,鼓勵大中型企業、高等院校、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超市等參與蔬菜基地建設。如華容縣是湖南省蔬菜生產大縣,2009年被農業部認定為長江中下游蔬菜產業示范縣,華容蔬菜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目前全縣42個蔬菜加工企業都有自己的生產基地,實行訂單和最低保護價,徹底解決了菜農們的后顧之憂。
①專業人才短缺 20世紀80年代,湖南各地州市都成立了蔬菜研究所和技術推廣部門,從事蔬菜科研和技術服務工作的相關科技人員達1 200多人。20 a來,科技人員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到現在的900多人,其中還有一部分并沒有從事相關的工作。此外,各科研院所研究內容重復分散,不少研究所為自身眼前的生存而奔波,單位之間缺乏協作,基礎研究力量薄弱。
②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且沒有保障 2010年我國居住城鎮的人口6.7億,城鎮化率達到49.68%,這樣龐大的城市消費群體產生了巨大的蔬菜需求量,但2003-2009年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比重卻呈現逐年遞減的狀態。蔬菜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轉化過程,應依靠政府部門出臺優惠政策,促進蔬菜產業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湖南財政每年用于蔬菜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達1 280多萬元,而至今沒有增加,投入科研的資金非常有限,且各級財政投入缺乏保障,多年來未將蔬菜產業發展專項列入財政預算,致使蔬菜基地建設等基礎設施遠遠落后其他省市,科研和服務工作滯后。
③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 現階段蔬菜科技服務體系缺失或不健全,科研、生產脫節,嚴重影響了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生產上存在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使得蔬菜生產不能上規模、設施技術落后,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
湖南蔬菜生產中的主要問題是品種結構單一,茬口安排失調、生產總量不足,蔬菜供應“淡旺季”矛盾突出。辣椒、南瓜、黃瓜、番茄、大白菜、萵筍、菜薹等是湖南蔬菜生產的主栽品種,其花色品種少,尤其在蔬菜淡季供應總量嚴重不足,導致供求不均衡,價格波動大。2010年湖南蔬菜總產量3 123萬t,人均擁有量約390 kg,總體上可滿足供應,但60%集中在5~8月上市,同時由于信息不暢,在品種種植結構和生產面積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加上季節的交替、自然災害等的影響造成供應不均衡,引起價格跌宕起伏。蔬菜屬于生產周期長的商品,而市場反映的價格通常具有滯后性,其種植面積和自然氣候因素對蔬菜價格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蔬菜發展應以穩定面積、提高單產、提高品質、增加效益為主。進行合理的蔬菜生產布局是促進區域供求平衡的可靠保證,可根據土地適宜性,調整蔬菜的生產布局,盡可能增加最適宜區和最適宜土地類型的種植品種,從而提高某種作物總產量和品質,緩解供求矛盾。
城市專業蔬菜基地是保障城市居民蔬菜供應的基本資源,十多年來,湖南城市周邊的專業蔬菜基地征占面積達1.5萬hm2,占專業基地的60%。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大量城郊菜地被征占,蔬菜基地不得不為城市的發展讓道,郊區蔬菜基地面積日益縮減,而城鎮居民對蔬菜需求不斷增加,最終造成供求失衡。目前,全省專業菜地缺口達2萬hm2,全省菜地旱澇保收面積占專業基地的比重由原來的70%下降至目前的10%,且專業基地建設滯后,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60%以上的蔬菜基地水溝、道路不配套,灌排水困難,導致蔬菜生產整體抵御自然、市場風險的能力很弱,效益不穩定。20世紀90年代,長沙市的蔬菜供應80%~90%由本市專業基地供應,到現在本市基地僅能供應需求的30%。
目前湖南蔬菜生產多以一家一戶小面積種植為主,據抽樣調查2 317戶蔬菜種植戶,種植面積低于0.33 hm2的有1 384戶,占59.7%。由于小生產規模效益差,抗御風險的能力弱,很難與大市場、大流通對接;其生產管理、技術推廣、質量監管難度大,缺乏必要的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檢查,嚴重制約了蔬菜產業的發展。2009年全省共有蔬菜經濟合作組織 718個,參與農戶12.9戶/個,加入蔬菜專業合作社的農戶只占全省蔬菜產業聯系農戶的13.6%,參與的基地面積1.75萬hm2,僅占全省蔬菜常年基地的16.4%。多數蔬菜專業合作社產品銷售渠道有限,銷售利潤不高,未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加之基地建設規模小,生產經營主體多而分散,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生產設施差,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無法形成規模化優勢和產品優勢,附加值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小生產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蔬菜產業的要求。
造成我國蔬菜價格暴漲暴跌、大幅度波動的原因很多,但蔬菜生產、流通、銷售信息體系不健全,信息缺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并成為政府、媒體和業界的共識。我國蔬菜產業大市場、大流通的格局對蔬菜信息平臺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階段湖南蔬菜生產、流通、銷售信息不暢,品種的種植結構和面積全憑菜農的經驗和從市場了解的有限信息來決定,為避免大的經濟損失往往都采取小規模、多品種的種植模式。流通領域由于缺乏信息,不能很好地與生產者和銷售者對接;銷售者也由于信息不暢,在大批蔬菜調進調出上承擔著巨大的市場風險。制定蔬菜信息采集標準,整合現有資源,建設一個涵蓋全省、市縣和全國的蔬菜信息鏈及相關行業信息的共享平臺已迫在眉睫。
湖南共建有監測中心、站、室926個,但檢測形式是抽檢,無法全面覆蓋,生產過程也無法全程跟蹤監控,安全漏洞凸顯。盡管各地加強了產地環境、產品檢測監督管理等措施,然而,受經濟利益驅動,加之生產組織化程度不高,病蟲害防控技術落后,生產中濫用、亂用農藥、化肥、激素等農業投入品的情況較為突出,安全監控、檢測、溯源困難較大,給蔬菜產品的質量安全帶來了隱患。
我國蔬菜絕大部分都是內銷,而且都是未經加工的初級 “新鮮菜”。經過了預冷處理的還不到20%,從產地運往銷地多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為主,每年在運輸環節蔬菜腐爛率達20%~30%,超過600萬t,造成的經濟損失逾56億元,占整個行業產值的30%以上。據發達國家經驗,蔬菜采后商品化處理可增值40%~60%,精(深)加工可增值2~3倍。發達國家的蔬菜商品化處理包裝率幾乎100%,精(深)加工率大多在40%以上,美國和日本農產品產后產值與采收時的自然產值比例分別為3.7∶1和2.2∶1,而中國僅為 0.38∶1[5]。 至 2008 年底,湖南蔬菜冷庫總容量僅為1.52萬t,商品化處理能力僅為2%,冷藏運輸率還不到3%,包裝率僅25%,精(深)加工率不足10%,外銷蔬菜的預處理能力僅為5%。目前,湖南蔬菜初級加工產品依然統領市場,缺乏優質深加工產品,其蔬菜采后貯藏、加工技術落后,優質原料基地建設經驗缺乏,冷鏈設施匱乏,采后商品化處理程度低,帶來蔬菜商品質量差、運耗大、產品附加值低等諸多問題。
蔬菜產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多個領域和環節。從發展蔬菜產業出發,以蔬菜及其產品開發為對象,對蔬菜作物的品種布局、產品特征、生態習性和土地適宜性進行耦合研究,和與之相匹配的生產技術總結,對建設生態-生產-高效益的蔬菜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針對湖南蔬菜產業發展面臨的嚴峻形勢,重點做好新品種新技術的培育推廣,突出抓好蔬菜無公害生產技術標準和技術規程的制定、修訂、完善,建立健全檢驗檢測與監控體系,提高蔬菜安全質量水平,搞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依靠科技進步,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快推進全省蔬菜產業發展,到2015年,湖南省蔬菜播種面積要達到133萬hm2,年產值過800 億元[6]。
我國蔬菜品種資源豐富,目前已保存3萬多份蔬菜種質資源,其中我國原產的近2萬份,為選育和開發新品種提供了條件。湖南是蔬菜資源大省,有蔬菜品種資源4 000多份,其中辣椒資源300多份。但是隨著跨國種子公司進入我國種子市場,使我國蔬菜育種面臨更激烈的競爭,而市場需求、氣候環境的變化也給育種材料和新品種選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原有的資源已經不能完全滿足育種需求。通過生物技術與傳統技術相結合進行資源創新,培育出高產、優質、高抗、適應性強的新品種以滿足產業發展對品種的需求,并加強蔬菜的適應性、豐產性、抗病抗逆性研究;加強商品品質如外觀品質、適合長途運輸的耐貯運品質與機械采收的品質育種;加強適合加工型與反季節的專用品種及適合出口要求的品種選育;并將育種技術與集約化栽培相結合,實現高產高效的目的。
按照湖南蔬菜產業規劃(2011-2020年),湖南將加強蔬菜集約化育苗建設和現代設施蔬菜示范基地建設,新建15~20個蔬菜育苗中心,每個生產基地也將配建育苗站,提高優質種苗供應能力,力爭設施蔬菜集約化育苗比例達到50%,露地蔬菜育苗比例達到30%左右,并通過示范帶動,優化基地的種植結構,提高生產效益。因此,在提高種苗質量如育苗基質配方、播種催芽、補溫補光、病蟲防控、育苗設施、運輸設備及包裝、自然災害防控技術等方面急需研究與推廣。此外,嫁接可提高茄果類和瓜類蔬菜對土傳病害的抗性,嫁接技術及蔬菜嫁接苗的集約化生產也亟待加強。湖南冬春季低溫、多雨、寡照,夏秋季高溫、干旱,蔬菜生產的淡旺季非常明顯,設施栽培是解決蔬菜均衡供應的有效途徑。目前湖南設施栽培面積僅占總面積的3%,需要大力發展設施栽培,擴大高山蔬菜生產基地和外銷蔬菜基地,實現蔬菜的春提早和秋延后,即蔬菜生產應提倡春季蔬菜、秋季蔬菜提早,夏季蔬菜延后的原則,錯開蔬菜產量高峰期。隨著設施栽培面積的擴大,生產上急需春提早、秋延后和越夏安全生產等設施栽培技術。
蔬菜病蟲害是蔬菜發展中的絆腳石,每年的蔬菜損失20%~30%由病蟲害造成。生產中,菜農對病蟲害的診斷和防治缺少技術支撐,不能正確診斷、有效防控,導致病蟲為害嚴重,減產的現象時有發生;同時,盲目用藥、頻繁用藥是產品不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F有的新技術、新手段、新農藥普及率很低,病蟲害的綜合防控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勢在必行。
湖南蔬菜生產以露地種植占絕大部分,上市時間集中,易出現結構性過剩,需要貯藏和加工利用來拓展產業鏈。同時,品牌的建立和市民對蔬菜質量的需求也需要采后加工處理技術。此外,原有的近郊基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而不斷被征用,現建立的都是中遠郊基地和縣鄉專業基地,其運輸距離大大拉長,而蔬菜特別是綠葉菜含水量高,不耐貯藏運輸,運輸途中我國蔬菜損耗率一般在20%~30%,而發達國家的蔬菜損耗率則控制在5%以下。
湖南蔬菜生產基地分城市專業基地、特色外銷基地和加工蔬菜基地。要按照省政府制定的地級市、縣級市、縣城的城鎮消費人口人均菜地最低保留面積分別為22,20,17 m2的標準,確保專業蔬菜基地面積,恢復擴大城郊基地與建設優勢區域,切實提高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市場供應。重點加強基地道路建設、水利設施建設、保護地設施建設、貯藏保鮮設施建設、抗災設施建設,并開展生產基地生產技術人員的培訓和服務,提高管理水平。隨著國家政策的扶持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蔬菜產業發展將生產規?;⒉季謪^域化、管理專業化,走特色品牌化之路。加強規?;厣怃N蔬菜基地建設,重點建設湘南南銷出口蔬菜區、夏秋優勢蔬菜區、冬春優勢蔬菜區、環洞庭湖水生蔬菜區、特種蔬菜區和食用菌區;基地突出“一鄉一品”,其產品以便運、耐貯、加工蔬菜品種為主,主要面向外地市場。“十二五”期間,計劃在全省新建蔬菜基地預冷庫200座,并將抓好100個國家級蔬菜標準園和100個省級標準園建設,確保標準園面積達到1.3萬hm2以上。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和不同蔬菜品種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有計劃地根據城市人口按品種、區域進行合理的品種布局,避免盲目生產,城市專業蔬菜基地要保證該區域內供應量的60%~70%。加大基地新品種、新技術的繁育、引進、示范與推廣,重點推廣蔬菜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高山反季節蔬菜栽培技術,蔬菜病蟲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術等。
目前我國蔬菜生產主體還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小農戶的小面積、多品種、盲目的生產形式不僅不能發揮規模生產的優勢,還嚴重制約了蔬菜產業的信息采集、質量監控和技術服務體系的發展。今后生產組織形式將沿著小農戶→合作社→專業農場的軌跡發展。在現階段機械化水平不高和管理水平跟不上的情況下,最適宜發展蔬菜專業合作社。其形式應以一家為一個社員單位,采用承包、轉讓、出租等土地流轉形式流轉0.67~2 hm2地,30~100戶組成一個合作社,每戶種植一個品種,基地建設由社員、鄉鎮、縣市、省、國家按比例、有步驟地進行投入建設,有計劃地規劃品種和區域布局,逐步發展專業蔬菜農場,一場一品;并出臺優惠政策,推行“農超對接”模式,減少蔬菜流通的中間環節。
對全省8個重點區域基地縣蔬菜生產進行信息監測,及時掌握大白菜、結球甘藍、蘿卜、胡蘿卜、黃瓜、番茄、辣椒、菜豆、豇豆、菠菜、芹菜、大蔥、韭菜、大蒜等15種主要蔬菜的生產動態,逐步在全省推廣和建立健全蔬菜生產信息監測體系,適時發布預警信息,指導農民合理安排生產,引導產品有序流通,促進市場價格穩定。
蔬菜需求能否得到滿足要依靠市場的高效作用,特別需要政府的支持。在未來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各級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探索多元化的資金籌集方式,擴大專業蔬菜基地。各市州應進一步貫徹落實 “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以保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控制在4%左右。大力增加蔬菜基地建設投入,保證重要蔬菜自給率達到70%以上,價格調節基金20%以上用于蔬菜基地建設,蔬菜農殘檢測合格率不低于95%。全省14個市州每個市州重點扶持2個蔬菜基地,每個基地補貼資金100萬元。
組建一支蔬菜專家隊伍,發揮技術集成創新、技術指導和參謀等作用。加大科技培訓力度,分層次搞好蔬菜技術推廣員、農民技術員、科技示范戶和廣大農民的定期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采取集中講課和現場指導等方式對技術員和菜農進行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質量檢測、采后處理培訓,提高科學種植水平。
標準化生產技術是指在蔬菜生產過程中對用種、栽培、灌溉、施肥、用藥、采收、包裝、運輸、加工等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并嚴格按標準進行生產操作。湖南是一個人口眾多而耕地后備資源又相對不足的省份,蔬菜增產僅依賴于單產的提高和化肥的施用。長期以來,在蔬菜生產過程中,品種混雜、栽培技術不規范、灌溉方式粗放、濫施肥、亂用藥、沒有采后處理等現象普遍,特別是濫施化肥現象嚴重,施用化肥比例失調,施肥量普遍過大,而化肥的利用率卻普遍降低,這不僅造成生產成本增加和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導致土地鹽堿化和耕力衰退及水資源惡化,嚴重威脅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據測算,世界N肥的平均利用率為40%~60%,而湖南N的平均利用率僅為30%~35%,流失率高達52%~60%。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和農業污染,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重點支持的研究項目。目前,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已成為世界上一大趨勢,全球的農產品消費市場普遍關注食品的安全性,未來人們對綠色有機蔬菜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應根據不同蔬菜作物的需求,在對基地做土壤普查的前提下,提供配方施肥技術,研制不同蔬菜的專用肥。此外,蔬菜亂用藥和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藥現象嚴重,造成農藥殘留超標和環境污染,為此,全面推行蔬菜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快“菜籃子”產品質量衛生安全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提高蔬菜質量,確保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率控制在10%以內。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積極開展“菜籃子”產品標準化、專業化生產,完善產品標準體系和建立監控、檢測、溯源體系。
災害是影響蔬菜生產和市場供應最重要的因素。蔬菜生產過程中的災害一般有自然災害、生物災害和生理性災害。各種極端氣候條件的不穩定和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尤其是蔬菜產業產生巨大的破壞,使得蔬菜作物無法周年均衡生產,因此菜價暴漲暴跌的情形無法得到改善。政府相關部門應從穩定蔬菜價格著手,形成一整套應急處理措施以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保障蔬菜的正常供應和社會的穩定。采取外地蔬菜調運、拾遺補缺,盡快安排本地速生蔬菜、芽苗菜的生產,并根據消費需求和季節性變化,建立冬春淡季蔬菜儲備制度等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有效措施。
[1]張真和.蔬菜新品種推廣中的問題與對策[J].蔬菜,2011(8):3-5.
[2]杜永臣.加強蔬菜育種科技創新,促進蔬菜產業持續發展[J].蔬菜,2011(8):1-3.
[3]農業部種植業司全國蔬菜重點區域發展規劃(2009-2015年)[J].中國蔬菜,2009(11):1-8.
[4]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中國農業統計資料(2010)[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5]張德詠.我國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12(6):6-8.
[6]田家貴.做大做強我省蔬 菜產業[J].湖南農業,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