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民,余中偉
(武漢市江夏區農業局,430200)
全力打造中國蓮都,助推農業強區建設
馮國民,余中偉
(武漢市江夏區農業局,430200)
“建設農業強省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一定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加快農業強省建設步伐?!焙笔∥瘯浝铠欀以诮邮苊襟w采訪時說。武漢市委、市政府以文件明確指出,圍繞做大做強武漢優勢特色農業產業,著力打造蓮藕等6條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特色農業產業鏈。作為農業大區的武漢市江夏區,其蓮藕(含子蓮,下同)種植面積位居全國前列,省市領導的重要指示,既對江夏提出了建設農業強區的目標,也為江夏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做大做實做強蓮藕產業指明了方向。建設中國蓮都,江夏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建設中國蓮都,江夏勇于擔當,當仁不讓;建設中國蓮都,江夏目標明確,思路清晰。
1.1 資源優勢
江夏區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濕潤季風氣候,熱量充沛、降水充足、氣溫適宜,境內湖泊密布、水質好。此外,低洼田、爛泥田面積大,具有得天獨厚的種植蓮藕的自然條件,且蓮藕種植歷史悠久,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6 667 hm2以上,全國蓮藕種植大區地位穩固。
1.2 科技優勢
江夏區境內及周邊高校、科研院所云集,技術支持力量雄厚,與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業科學院、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等高校及科研單位保持密切合作,尤其是武漢市蔬菜科學研究所國家種質武漢水生蔬菜資源圃整體搬遷江夏,為江夏蓮藕生產及品種研發提供了國內最全的種質資源和一流的專家團隊。鄂蓮系列蓮藕新品種已成為國內蓮藕主栽品種,新品種在國內主產區覆蓋率達80%以上。
1.3 區位優勢
江夏地處九省通衢的武漢市南大門,素有“楚天首縣”之美譽,京廣鐵路、107國道并行縱貫全境,京珠、滬蓉高速公路在此交匯,長江傍西境而過,公路網絡遍布全區,交通便利、區位居中、承東啟西、連南貫北,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極具產業吸納輻射功能,利于蓮藕產品的鮮銷及加工出口。中部武漢鄭店華中物流園的開工建設,為蓮藕集散和國內、國際物流提供了廣闊平臺。
1.4 市場優勢
蓮藕全身都是寶,從荷葉、荷花、蓮蓬,到藕帶、蓮藕等,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保健功能強,還是重要的輕工業原料,用途極廣,消費需求量大,市場前景廣闊。此外,蓮藕種植在現代都市農業觀光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1.5 政策優勢
江夏區作為武漢大都市“十二五”期間本土最大的菜籃子基地、《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 (2011-2020年)》重點建設區,中央、省、市對江夏蔬菜尤其是以蓮藕為代表的水生蔬菜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江夏區委區政府歷來對農業高度重視,2011年成功舉辦了首屆采蓮節,農業招商引資力度空前,新引進一家國內蓮籽加工航母級企業,年產值10億元以上,為建設蓮都注入了強勁動力。
蓮都主要定位為“一園二區一基地一中心”,形成五位一體。
2.1 全國優質蓮藕加工示范園
園區規劃面積 66.7 hm2,其中核心區面積13.3 hm2,位于江夏區大橋新區,主要從事子蓮系列產品深加工;示范區位于各街鎮鄉,主要從事保鮮藕、藕帶、速凍蓮蓬等加工。到“十二五”末,力爭園區加工總產值20億元以上。
2.2 全國蓮藕標準化示范區
示范面積1萬hm2(含新增的3 333 hm2),其中核心區面積1 333 hm2,位于法泗鎮和金水農場。到“十二五”末,建成組織管理高效、標準體系完善、產品質量安全、效益增收顯著的國家級蓮藕標準化示范區,產量提高10%以上,產品質量安全達到100%,667 m2節本增收10%以上,帶動農戶3萬戶。核心區確保達到6個100%,即100%標準化生產、100%商品化處理、100%品牌銷售、100%統防統治、100%測土配方施肥、100%產品訂單生產。
2.3 全國賞荷采蓮文化旅游示范區
以斧頭湖為核心,以梁子湖為主體,形成667 hm2荷花濕地公園,建立集生態旅游、會議餐飲住宿、劃船采摘、垂釣娛樂、科普教育及荷文化展示于一體的賞荷采蓮文化旅游示范區。到“十二五”末,力爭年接待游客500萬人次以上,帶動農戶5 000戶以上,綜合產值5億元以上。
2.4 全國優質蓮藕種苗繁育基地
基地規劃面積667 hm2,其中菜藕267 hm2,子蓮400 hm2,核心區位于鄭店街、山坡鄉。到“十二五”末,年產菜藕藕種8 000 t,子蓮藕種600萬支,基地藕種總產值8 000萬元以上。
2.5 國際化蓮藕物流貿易中心
建設核心區面積6.7 hm2,投資1億元,主要建成交易市場、各類大型倉庫、冷庫。中心分為蓮藕加工倉儲區、物流配送區、產品展示交易區、電子商務區、種苗農資農技服務區等五大功能區。到“十二五”末,年交易蓮藕成品量7萬t以上,交易額20億元以上。
3.1 蓮藕龍頭企業培植工程
堅持以加工園區為平臺、以市場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引進、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大、競爭實力強的蓮藕龍頭企業。對航母企業,政策上優先傾斜、要素上優先供給、難題上優先解決,服務上優先保障。到“十二五”末,園區引進、入駐蓮藕加工產值1億元以上企業3~5家,10億元以上企業1~2家。
3.2 蓮藕產業鏈整合工程
圍繞做大做強蓮藕產業,以資金、品牌、技術、人才合作整合為重點,通過模式創新、產業鏈延伸等途徑,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打造成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蓮藕產業鏈,使年產值達20億元以上。
3.3 蓮藕標準化示范區整體推進工程
以轉變生產方式為主線,以產品質量安全為宗旨,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通過標準引導、典型示范、完善制度、加強監管、擴大宣傳等方式,重點建設3~5個333 hm2以上的核心區國家級蓮藕標準園,以園帶片,示范、帶動全區蓮藕標準化進程,使全區蓮藕種植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質量安全、高產高效型現代都市農業發展。
3.4 蓮藕品牌營銷及市場體系建設工程
以龍頭企業為主體,通過注冊商標、三品一標(三品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一標即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專利申請等方式,使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進而轉化為市場優勢。對現有品牌進一步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狠抓名牌培育創建。通過研究市場、培育市場、開拓市場,大力培育大型蓮藕流通企業,加快培育經紀人、運銷大戶及各類流通中介,發展多元化市場流通主體,形成大品牌、大物流、大市場、大發展,不斷提高名牌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實現品牌增值。到“十二五”末,培植 1~2個全國知名品牌,年出口創匯3 000萬美元以上。
3.5 蓮藕種苗繁育及品種更新工程
按照“立足武漢江夏、覆蓋湖北、面向全國”網絡體系,以市場為導向,依托武漢市蔬菜科學研究所,切實加大優質高產蓮藕種苗繁育、推廣及品種更新力度。到“十二五”末,蓮藕良種在江夏覆蓋率達100%,鄂蓮系列品種在全國蓮藕主產區覆蓋率保持在85%以上。
4.1 生產標準化
通過完善蓮藕標準化操作規程,制定相關標準,建立追溯制度,積極與國際接軌,通過技術集成、引導示范、加強監管等方式整體推進標準化生產,切實解決生產操作不規范、產品質量不優及安全隱患等問題。
4.2 全程機械化
逐步探索和提高蓮藕生產、采挖、加工全程機械化道路,不斷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促進藕農增收。尤其是重點突破蓮藕機械化采挖,切實解決挖藕難、挖藕成本高等問題。
4.3 銷售品牌化
隨著蓮藕買方市場的形成,產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消費者消費也趨于理性,品牌意識不斷增強。通過綠色認證、注冊商標、開拓市場等方式實現品牌化銷售,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切實解決質優價不優、產品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4.4 經營產業化
堅持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以龍頭企業及中介組織為載體,把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實行統一管理,使整個蓮藕產業鏈條銜接緊密、運轉高效,切實解決農戶組織化程度低、小生產難以適應大市場、農戶帶動力不強等問題。
4.5 服務專業化
以企業及合作社等組織為主體,不斷創新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服務能力,擴大服務范圍。重點圍繞產前農資、種苗供應,產中病蟲害統防統治,產后機械采挖、倉儲運輸、加工、市場信息及產品交易等開展全程專業性服務,切實解決勞動效率不高、集約化程度不高、市場信息不暢等問題。
5.1 組織領導保障
江夏區委、區政府對農業和蓮都建設高度重視,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富農強農的政策性文件,突破性開展招商引資。在大橋農產品加工園用地指標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果斷拿出13.3 hm2用于蓮藕加工園建設。實行“一條產業鏈、一個工作專班、一套實施方案”的工作機制,做好組織協調工作,以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5.2 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發揮科教優勢,結合“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開展,大力開展區院合作、所企對接等新型科技推廣轉化模式,開展蓮藕深加工系列產品研發,提高科技含量,提升附加值,增強競爭力。把握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頒布實施機遇,加大培訓、培養力度,大力推進科教興農、人才強農,為蓮都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5.3 資金投入保障
通過整合農業項目資金,進行捆綁打包,集中打造重點項目。在資金投入上建立政府引導,開創以企業為龍頭、社會資金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投入體系。通過積極爭取中央、省、市項目投資及區配套資金,加大支農信貸資金,重點扶持產業化企業、產銷大戶以及專業合作組織,多渠道、多形式招商引資,切實為蓮都建設提供資金后盾。
5.4 農技推廣服務保障
江夏區農技推廣體系較為完備,推進機構和隊伍相對穩定,尤其是從2009年開始實施“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以來,通過深化改革、健全體系、創新機制、增加投入等方式,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構建應用了“專家組+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農戶”的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通道,為蓮都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農技推廣服務保障。
5.5 質量安全保障
江夏區建立了區級有檢測中心、市場有檢測室、鄉鎮街基地有檢測站的上下聯通、設備齊全、技術過硬、運行高效的“兩級三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網絡,實現從產地到餐桌全覆蓋的質量追溯體系。此外,還全面推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和質量追溯四項制度,杜絕不合格蓮藕產品銷出產地,杜絕不合格蓮藕產品流入市場,對問題產品可追溯源頭,多措并舉保障產品質量安全,服務蓮都建設。
10.3865/j.issn.1001-3547.2012.16.048
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水生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200903017)
馮國民(1958-),男,副局長,從事蔬菜產業發展研究及管理等工作
余中偉,通信作者,電話:027-87952852,E-mail:wuhanshucai@163.com
201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