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景全
休閑經濟是審美體驗經濟,是“經濟文化化”和“文化經濟化”的主要載體和產業形態。隨著物質生產力的發展、閑暇時間的增加和需要結構的升級,人類正在向休閑時代邁進。世界未來學協會副會長、著名未來學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經濟將出現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到2015年,人類將走過信息時代的高峰而進入休閑時代,休閑將成為新千年五大發展的引擎之首。休閑時代的主要標志是,生產方式由物質經濟向體驗經濟轉型,生活方式由謀生向樂生轉變,消費方式由物質功能性消費向審美體驗性消費升級,“文化體驗經濟”將超越“物質功能經濟”,成為社會生產力的主導形態。作為文化體驗經濟主要構成的休閑產業將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引擎,尤其是成為城市經濟中舉足輕重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城市休閑產業是工業化中后期城市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選項。
休閑是人們在自由閑暇時間里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自主選擇的存在狀態與活動方式。精神性、自由性、審美性、樂生性是休閑的本質屬性。 “休閑產業”是為社會公眾提供休閑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休閑需求的經濟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 休閑產業本質上屬于為人們的樂生活動提供產品和服務的體驗經濟。
人們的休閑活動大體包括以下8種。一是文化娛樂休閑。包括影視戲曲音樂等藝術的欣賞,唱歌跳舞,休閑閱讀,以興趣為主導的非職業性的書法、繪畫、攝影、集郵、收藏,室內娛樂,網絡休閑,等。二是運動休閑。游泳、球類、自行車運動,以及漂流、攀巖、狩獵、潛水、沖浪、跳傘、航模、蹦極、野營、垂釣等戶外運動。三是康體養生休閑。包括溫泉療養、森林療養、洗浴足療、美容美體、推拿按摩、瑜伽、氣功、武術(如太極拳等)等各類融休閑與健身于一體的活動。四是旅游休閑。包括到各類自然、人文風景名勝區點的游覽觀光活動。五是飲食休閑。包括在各類飯店、酒樓、茶館、咖啡館等場所進行的餐飲活動。六是購物休閑,即融休閑與購物于一體的活動。如在購物中心、商業步行街等場所進行的逛購結合的活動。七是怡情養趣休閑。包括休閑養殖(寵物豢養)、休閑種植(養花、種草)、休閑制作(手工編織、陶藝)等。八是社會休閑。包括某些志愿者活動在內的公益性休閑及各種節日慶典、探親訪友、聊天交友等。
圍繞上述休閑活動而展開的休閑產業可以概括為兩大類。一類是為休閑活動提供場地和設施用品的產業,稱之為休閑設施用品產業。另一類是為休閑活動提供服務的產業,稱之為休閑服務業。
休閑設施包括,風景區、大型游樂設施及相關輔助設施、城市休閑廣場、酒店、城市公園、影劇院、休閑購物街區、主題公園、戶外休閑地、休閑度假區、休閑農莊、休閑房地產,等。休閑用品包括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物質產品主要是指休閑活動所需要的設備和用品,包括戶外休閑用品、體育休閑用品、文化休閑用品(如視聽設備、手機等消費類電子產品、照相器材、樂器、游藝器材、膠片膠卷、光盤)、園藝休閑用品等。此外,休閑物質產品還涉及休閑用的交通工具,如游艇、轎車、自行車、熱氣球、乃至飛機、火車等等。精神產品包括,影視節目、戲劇、音樂、圖書、繪畫作品、游戲軟件、視頻、動漫等。休閑設施用品的生產涉及電子信息、機械制造、輕工紡織、工藝美術、食品加工以及文化產業等眾多行業。
休閑服務產業是指直接服務于消費者休閑需要的服務活動。例如,飯店、酒吧、茶樓、咖啡館、歌舞廳的服務,旅游中的導游服務,景區文化服務、康體健身中的服務,網絡休閑中的網絡服務等。
從外延上看,休閑產業具有極大的綜合性,被稱為“混合性產業”。它以休閑行為及休閑消費為劃分基準,打破了傳統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劃分界限和模式,其涵蓋與輻射范圍橫跨三次產業。
當前,圍繞休閑而進行的各類生產活動和服務活動已經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繁榮的重要因素。在美國,休閑產業高居國民生產總值第一位,其就業人數為全部勞動力的50%。美國人有1/3的時間用于休閑娛樂,1/3~2/3的收入用于休閑娛樂,1/3的土地用于休閑娛樂。在歐洲休閑大國西班牙,休閑產業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歐美國家第三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休閑產業的高度發達[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居民可支配收入顯著提高,法定休假時間大幅增加。居民消費結構中精神文化消費比重逐步上升,用于旅游、娛樂、游戲、藝術、文化等方面的休閑消費支出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休閑消費接近爆發性增長的臨界點。休閑產業在各個層面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政府把發展休閑消費作為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要求“加快發展旅游休閑消費,擴大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服務消費,積極發展網絡動漫等新型消費”[2]。
城市是休閑產業的聚集之地。城市是人口聚居中心、休閑產品與服務供給中心及休閑消費中心。作為現代產業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休閑產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城市轉型發展的進程,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部分內陸地區的大中城市開始由工業型城市向服務業城市轉型升級。例如,上海把服務業確立為城市的主導產業,杭州則把城市發展的目標定位于世界休閑之都。在這一轉型發展過程中,工業企業紛紛搬離城區,包括休閑產業在內的服務業在城區經濟中占據越來越大的份額。2006年我國主辦世界休閑大會之后,各地開展的休閑城市創建活動成為休閑產業的重要推手,在“生態、宜居、休閑、和諧”理念的推動下,城市休閑產業迅速發展,公共休閑設施顯著增加。居民消費的“泛休閑”化現象日益凸現,休閑成為城市日益重要的生活內容。休閑產業在城市生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成為城市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
城市的科學發展必須以人為本,以人為本說到底是以增進人的幸福、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為本。休閑是人的內在需求,對于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滿意度、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早在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強調休閑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對于個體幸福和城邦和平至為重要。隨著科學技術進步、人均壽命延長和老齡化的到來,人的生命歷程中非勞動與非職業生存時間逐步增加,休閑對于民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大力發展城市休閑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休閑文化需要,是城市人本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人的生存質量的重要路徑,是城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重要路徑。
相關研究表明,休閑經濟將取代信息經濟成為21世紀的主導經濟。早在20世紀80年代,約翰·奈斯比特在其著名的《大趨勢》一書中就曾經預言,21世紀是高科技與高情感相平衡的時代,對于高情感產品與服務的需求將催生具有巨大發展空間的高感觸產業。1999年奈斯比特又在其專著《高科技·高感觸》(High Tech ·High Touch)一書中進一步指出這種高感觸[3]產業已經和正在演變成一個龐大的新型產業與時尚潮流,強調高感觸產業將在21世紀成為與高科技產業并駕齊驅的重大產業。托夫勒強調,一個高科技的社會必然是一個高情感的社會,滿足情感需求的體驗經濟將成為居于主導地位的經濟形態。美國著名休閑研究專家杰弗瑞·戈比預測,休閑產業即將成為下一個席卷全球的經濟大潮,休閑產業的從業人員將占到整個社會勞動力的80%至85%。我國休閑研究的開拓者、著名學者于光遠強調“人之初、性本玩”,“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玩”將成為一個大產業。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休閑產業具有產業關聯度高、產業鏈長、帶動性強、“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能夠產生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對一、二、三產業具有全方位的“催化效應”。首先,休閑消費作為最終消費,直接拉動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休閑產業涵蓋我國第三產業的大部分,其中以旅游業、體育業、文化娛樂業、餐飲業、洗浴業、保健業為骨干而形成的滿足人們休閑需求的產業系統,已經成為城市服務業的重要支柱。以休閑經濟體系中的龍頭產業旅游業為例。研究表明,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帶動相關行業增收4.3元。旅游消費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客運業的貢獻率超過80%,對文化娛樂業的貢獻率超過50%,對餐飲業和商品的貢獻率超過40%[4]。其次,休閑產業對于生產休閑設備的第二產業也具有巨大拉動作用。消費類電子產品、體育用品、戶外運動設備、家用電器乃至汽車等產業的發展,都直接受益于休閑經濟的繁榮。此外,休閑產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就業容量大、就業層次多、就業方式靈活,適合不同年齡、學歷、性別、專業的人員就業,對城鎮安置下崗職工和吸納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具有重要意義。例如,陜西省咸陽市大力發展足療保健這一高感觸休閑產業,就地轉化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下崗職工1萬余人,開辟了群眾就業增收的新路子。咸陽足療被國家勞動部授予“全國知名勞務品牌”[5]。
休閑產業是綠色產業,發展休閑產業是建設低碳城市、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路徑。首先,休閑經濟與傳統的工業經濟相比,其資源基礎主要不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而是文化資源。休閑經濟的價值來源是文化資源和文化創意,是精神、意義而不是物質賦予產品以價值。文化資源是典型的“非碳資源”和“可持續性資源”,這就意味著發展休閑產業將減輕經濟增長對于不可再生資源和“高碳資源”的依賴。其次,休閑經濟具有“非消耗性”。 休閑生產中對于文化資源、景觀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不損耗資源,還會使資源增值。例如美國對于中國“花木蘭”這個文化資源的利用,不僅沒有消耗該文化資源,反而顯著提升了花木蘭這個文化品牌的國際影響,使得這個文化品牌的“原產地”河南省虞城縣乃至商丘市在“文化經濟”中獲益良多。休閑消費的非消耗性也很明顯。休閑消費主要是精神性、審美性的活動,這種活動以精神體驗為主,不以物質消耗為主。它只“消費”對象的審美和意義屬性,不消耗對象的物質屬性。人們對名山大川等風景名勝的游覽欣賞,對于歷史文化景點的觀光體驗,都不僅不減損反而還提升其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消費而不消耗”是許多休閑活動的典型特征。此外,絕大多體驗產品的生產與消費不產生自然界無法降解的廢物。隨著休閑時代的到來,以消耗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物質經濟、硬經濟在整個經濟中的比例逐步下降,而以人文資源為基礎的意義經濟、軟經濟的比重則逐步上升,從而形成低碳型、可持續的經濟結構,使城市經濟走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軌道。
首先,休閑是城市的重要功能。早在1933年,國際建筑協會在其制定的城市規劃大綱“雅典憲章”中就明確指出,休閑是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休閑、工作和交通)之一。我國著名城市社會學者張鴻雁認為,城市社會區別于鄉村社會的基本標志之一,就是“城市社會有完整的系列的具有可享受性和創造意義的休閑文化,包括明確分割的休閑時間、廣泛的休閑文化設施、多樣性的休閑文化內容和多元的休閑文化行為”[6]。其次,休閑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活動,休閑在城市的文化環境中進行,同時也創造和傳承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城市發展的實踐表明,城市文化及景觀意象與休閑產業的繁榮程度有極大關系。休閑產業對于陶冶城市氣質、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具有多方面的綜合效應。休閑文化產業是城市的黃金名片。忽視和缺乏休閑的城市是功能不全的城市,是沒有品位和魅力的城市。發展城市休閑產業,是提升城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宜居日益成為城市的核心吸引力。城市宜居樂居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對吸引聚集高端人才、高端產業、高端企業、企業總部和研發機構意義重大。例如,瑞士長期堅持環境為本,致力打造宜居國家,高水平的宜居環境促進了旅游、金融等高端服務業的發展,使瑞士成為世界上富裕程度最高、競爭力最強的國家。國內一些城市如成都、杭州、大連等之所以在聚集企業總部、發展高科技產業方面成效突出,其中的重要原因同樣是其擁有較高的宜居樂居水平。而省內一些地方之所以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與500強企業失之交臂,城市功能不完善、生活宜居水平低是重要障礙。
城市的休閑樂生資源直接影響城市宜居樂居水平,直接關系居民的幸福指數和生活滿意度。隨著經濟發展和閑暇時間增加,城市居民的休閑樂生需求日益增長,休閑因素對于“幸福指數”的貢獻度日益彰顯,完善城市休閑功能對于宜居城市建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近年來中國歷次幸福指數測評得分最高的不是上海、北京、深圳等經濟最富裕的城市,而是杭州、成都這些以休閑生活見長的城市。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奚愷元奚愷元教授所主持完成的幸福指數測試表明,經濟更為發達的北京、上海的居民,其幸福感比杭州、成都的居民低。北京大學卿前龍認為,休閑是宜居城市的重要元素,強調宜居應宜閑。為推動休閑城市建設,有關專家及機構建立了以休閑觀念、休閑支出、休閑方式和休閑時間四項指標為基礎的“休閑小康指數”和以“特色文化、休閑娛樂、人文關懷、旅游服務、購物美食”等7項指標為基礎的“城市休閑指數”。發展休閑產業,提高公共休閑服務水平,對于完善城市休閑功能,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吸納聚集高端要素,具有日益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發展休閑產業是城市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發展的文化戰略成為備受世界各國關注的重大發展戰略。這一戰略的核心,在于建造一個連接休閑、消費和生活方式的“文化空間”,推動經濟增長從物質空間向文化空間拓展,由物質功能經濟向體驗經濟轉型。發展休閑產業,是對城市經濟進行以文化為主導的結構調整,推動發展方式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國內外城市發展的經驗表明,包括休閑文化產業在內的服務業成為城市的戰略主導產業是工業化中后期城市功能演變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客觀規律。從美國的“銹帶復興”、德國魯爾區的產業轉型,到焦作等國內一些資源枯竭型城市休閑經濟的強勢崛起,都體現和貫穿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發展方向的文化轉向。“經濟發展的文化路徑”正在成為新世紀國內外城市經濟發展的普遍選擇和主流趨勢。河南焦作市的發展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從1999年開始,傳統的中原煤都焦作開始實施“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全市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城市經濟轉型發展戰略,著力推進由傳統的煤城向休閑旅游城市轉變,大規模開發建設休閑設施和旅游景觀,形成了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發展格局。經過十多年的持續努力, 焦作已建設成為享譽全國的山水園林城市和“中國最佳休閑旅游城市”。 城市綠地覆蓋率達4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8.87平方米,全市旅游綜合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10%。[7]“焦作現象”被譽為中國旅游發展史上的奇跡和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樣板,載入中國旅游發展綠皮書。焦作模式對于全國118個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以下態勢:一是隨著市場體制下技術進步對于人類勞動的擠出效應日益強化,以及老齡化時代的到來,非工作時間在人類生命歷程中的比重日益提升,作為居民休閑消費力重要構成的閑暇時間日益增加;二是隨著經濟發展和消費升級,休閑已經從少數人的特權變成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需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大眾休閑時代正加速到來;三是經濟活動尤其是城市經濟日益呈現出“閑”化和“文”化的特征,休閑已經成為日益重要的經濟生長點和文化生長點。要基于這一重大時代背景,切實提高對休閑產業戰略意義的認識。破除休閑不是生產活動,不產生價值的落后觀念,認識到休閑不僅是消費同時也是生產,休閑活動是直接創造和實現價值的活動,休閑產業是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時代日益重要的產業門類。破除發展僅僅就是抓工業的觀念誤區,認識到休閑產業是具有極大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動力產業,牢固確立其主角地位,使之成為城市的重要支柱性產業,以休閑產業的大發展帶動整個城市服務業上規模上檔次,進而大幅提升服務業在城市經濟中的比重。要認識到休閑產業對于城市經濟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綜合帶動作用,把休閑產業作為推動城市科學發展的戰略產業,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城市建設的總體布局,制定高起點的發展藍圖,并建立規劃落實的長效機制。
文化是城市戰略的核心元素,是城市休閑產業的核心資源。工業經濟的資源基礎是自然資源,體驗經濟的資源基礎則主要是文化資源。文化資源是休閑產業最重要的“原材料”。 擁有悠久歷史和眾多民族的中國具有許多國家無法比肩的多樣性文化資源。以文化為資源基礎的體驗經濟是中國在21世紀實現彎道超車的重大機遇。發展城市休閑產業要主打文化牌、打好文化牌,把休閑與文化的融合作為發展城市休閑產業的著力點。圍繞休閑做文化,做好文化促休閑。一是圍繞城市文化特色營造和城市功能完善,確立以文化為軸心的城市發展戰略。適應工業化中后期日益增強的經濟文化化和文化經濟化發展趨勢,改變片面依賴制造業的傳統發展理念,制定和實施城市發展的文化戰略。尤其是要堅決拋棄過度依賴出讓土地維持城市運轉和刺激城市無序擴張的不可持續的城市經營模式,把發展休閑文化產業作為完善城市宜居樂居功能、提升高端要素聚集能力、推動城市產業升級、促進城市內涵式發展、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二是加大文化發掘、文化解讀、文化推介和休閑產品與服務的“文化附魅”力度,提升休閑產品和休閑服務的文化品位、文化內涵以及城市的整體文化形象。高度重視歷史文化資源的景觀化、產品化開發,以文化為素材開發設計包括主題公園、影視演藝節目、游戲動漫等在內的各類休閑文化產品,以此提升文化的顯見性、參與性與體驗性。認真研究借鑒包括云南麗江[8]和河南少林[9]等知名品牌在休閑與文化結合方面的成功經驗,對包括歷史文化、區域特色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在內的文化資源進行深度系列化開發,以文化精品提升城市休閑產業的文化內涵和體驗價值。
成都和杭州的經驗表明,休閑城市建設對于城市休閑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建議以休閑城市建設為載體,以本地居民的休閑生活營造城市休閑文化氛圍,使城市休閑文化和休閑氛圍成為重要的休閑旅游吸引物,促進城市休閑旅游發展,形成本地休閑與外來旅游的良性互動、內需(本地休閑消費)與外需(外來游客消費)的相互補充。
一是因地制宜、突出重點、打造特色。根據城市文化積淀、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建設各具特色的休閑城市、休閑廣場、休閑街區、城郊休閑帶。在進一步做大做強以傳統文化為依托的休閑產業的同時,著力發展包括游戲動漫、會展服務、大型主題公園等在內的現代新型休閑產業。城市群要積極探索休閑產業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與協調發展的機制。資源型城市要探索符合自身實際、具有優勢和特色的休閑產業發展模式。二是堅持硬件建設和休閑活動并舉。要創造條件,鼓勵和組織居民廣泛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休閑文化活動。舉辦各類休閑節文化節。進一步激活和豐富城市夜生活,提振和聚集人氣,形成濃厚的休閑文化氛圍。三是堅持產業和事業并舉。休閑城市建設離不開休閑產業的大發展,也離不開休閑事業的大繁榮。在休閑產業方面,要進一步增加休閑供給,著力豐富休閑產品的層次和種類,尤其要面向普通大眾,提供與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消費習慣和消費能力相適應的休閑產品和休閑服務。在休閑事業方面,應以完善城市休閑功能為重點,重視公共休閑空間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城市休閑廣場、公共體育場、休閑綠地、休閑步道、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產品的供給。社區建設應充分考慮居民的休閑需求, 面向社會公眾尤其是中低收入階層提供基本的公共休閑服務。依法規劃建設城市休閑空間,把包括人均空地、人均綠地、人均體育場占有率以及環境質量等要素在內的休閑空間指標納入法制化管理的軌道。充分發揮現有公共設施的公共休閑作用,將各地使用財政資金建設的休閑設施,回歸公共資源的公益性質。
鄉村休閑產業是農業多功能的拓展和延伸,在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民素質提高和鄉村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發展鄉村休閑產業,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周邊地區發展鄉村休閑產業,對于豐富和完善城市休閑產品體系、滿足城市居民休閑需求、帶動農村經濟、實現城鄉互動發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
一是認真研究城市居民休閑消費心理,開發適銷對路的休閑產品與休閑服務。二是因地制宜著力打造高品位有特色的休閑吸引物、完善的休閑服務設施和優良的休閑消費環境。要借鑒北京、成都等地的成功經驗,依托鄉村特色旅游資源和良好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民俗游、古鎮游等鄉村旅游活動以及農家樂、漁家樂、鄉村度假、租地種植、休閑務農等豐富多彩的休閑活動,積極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娛樂活動和傳統特色食品,實施 “一村一品”工程,發展旅游名村名鎮,推動大中城市周邊鄉村休閑產業帶建設。三是重視與大景區和旅游勝地的結合與配套,把符合條件的鄉村休閑產業納入全省休閑旅游體系和熱點旅游線路。
按照國際經驗,一個國家人均GDP在1000-2000美元時,會催生居民的觀光旅游需求;人均收入達到3000美元時,休閑度假需求則普遍產生。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3000美元,大中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人均GDP遠高于這個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沿襲多年的“牧羊式”或“軍事拉練式”觀光游已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休閑需求。必須加大產品和業態創新力度,以多樣性的休閑體驗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
為此,應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 “門票經濟”一枝獨秀的以觀光游為主的城市旅游發展模式,實現由觀光向休閑升級、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型,使旅游業休閑化升級成為帶動整個休閑產業發展的催化劑和加速器。一是為傳統觀光旅游注入和嫁接休閑元素,在原有景點上做好“閑”和“趣”的文章。根據當地資源特色推出滿足個性化需求的閑趣品種和配套服務,全面提升旅游產品的體驗價值,全面對接消費者多方面的休閑需求。二是休閑旅游產品設計開發要兼顧“特色”和“全價”。一方面要突出特色,休閑旅游產品的特色是旅游業核心競爭力,是產品核心體驗價值的載體。特色越鮮明,體驗價值和核心競爭力越高。沒有特色的休閑旅游產品是沒有市場的。另一方面要兼顧全價。所謂全價,是指休閑產品全方位的體驗價值。包括視覺聽覺等在內的感官體驗,更包括深度的心靈體驗。應通過提高休閑產品的文化內涵(文化品位、文化特色和文化多樣性)、生態品質(環境質量、生態特色和生物多樣性)及其參與性、互動性、開放性等途徑打造豐富多樣的體驗服務,使游客在休閑中體驗到創造的歡樂和自我實現的成就感,提升休閑滿意度。三是研究借鑒杭州免費開放西湖的成功經驗,以少數核心景點的免費開放換取城市綜合經濟效益的整體提升。
在產業發展方面,應利用國家擴大內需的投資機遇,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城市休閑文化設施。制定優惠政策,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休閑產業。重視引進國內外有實力的大型休閑旅游企業來河南投資興業。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多方籌集休閑產業發展資金。調整投資結構,嚴格禁止不利于兩型社會建設的工業項目,騰出資金用于休閑這一低碳產業發展。在休閑公共服務方面,構建以財政為主導的多元投資機制,為公共休閑供給提供資金保障。在不改變休閑設施公益性質的前提下,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非營利組織的參與和投入,多渠道增加公共休閑服務設施供給。通過接受捐助、設立基金、發行彩票等多種方式籌募公共休閑設施建設資金。
人們的活動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謀生活動即勞動,一類是樂生活動即休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背景下,休閑樂生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訴求和經濟生長點。然而,長期以來,受片面追逐GDP的物本發展觀影響,一些城市重物質、輕精神,重經濟、輕文化,重謀生、輕樂生,公共休閑空間建設滯后,公共休閑資源匱乏,無論是外來客商還是本地居民都強烈感覺到節假日沒有地方可去。休閑資源匱乏成為制約居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競爭力的瓶頸,成為制約城市旅游業發展的短板。要大力加強休閑空間建設,積極發展文化休閑產業,以休閑產業發展促進城市休閑功能完善。提高公共休閑文化服務水平,增加文化休閑資源和生態休閑資源供給。加強公共體育場、公共圖書館、游園綠地、城區游憩島、環城休閑游憩帶、社區文化休閑空間建設。要進一步加大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力度,傳承城市文脈。堅持品質至上,追求精益求精,把公共建筑要作為藝術品來設計建設,著力打造一批彰顯城市特色、獨具文化魅力的重點工程,豐富城市文化內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重視休閑資源共享,推動學校體育場館面向社區群眾有序開放,提高資源利用率。
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制定和實施城市休閑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為城市休閑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結合生態文明建設,加強城市生態建設與環境治理。通過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治理機動車尾氣污染、擴大城區綠化面積等途徑,改善城市大氣環境、水環境狀況,提升城市環境質量和宜居指數,為休閑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通過和諧社會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平安城市建設,為休閑產業發展營造高效廉潔的政務環境、誠信規范的市場環境、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在體驗經濟中“內容決定一切”,而內容來自文化創意。休閑旅游產品的體驗價值是文化創意的產物。創意能力是體驗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必須和高水平的文化創意相結合,才能變成現實的文化生產力。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賦予中國文化經濟化時代最寶貴的資源——故事素材。然而僅僅有故事和素材還不夠,還必須擁有一批具有故事演繹能力、把素材變成“內容”、把文化資源變成文化和休閑精品的高水平的創意大家。創意的關鍵是人才。應圍繞休閑產業發展需求研究制定相應的人才戰略。首先,應不拘一格利用“外腦”,聘請文化名人和創意大家參與城市休閑產業創意策劃。這樣做,不僅能夠提高休閑旅游產品的檔次、質量和知名度,而且“名人”本身就具有巨大的體驗價值和廣告效應。云南邀請張藝謀執導《印象麗江》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其次,應重視培養創意人才的培養,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要整合現有人才資源,盡快建立和完善相關學科專業,提升教學水平。聘請國內外創意大家到相關高校擔任特聘教授,帶動相關學科專業快速成長。
注釋:
[1]吳承忠:國外休閑經濟發展與公共管理,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緒論第2頁
[2]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出版
[3]奈斯比特的High Touch,有人譯為高思維,有人譯為高情感。筆者認為譯為“高感觸”比較符合其原意。“高感觸”概念承載著高體驗、高接觸、高感性、高情感的含義,是對高科技的平衡、補充與校正。高感觸產業與托夫勒所說的“體驗產業”本質上是一個概念。
[4]資料來源:旅游業:如何帶動結構優化升級,光明日報,2009.9.6
[5]趙發中:咸陽:推動“高感觸產業”發展的典范——關于咸陽足療業發展情況的調查,中國商界,2009.6.
[6]徐明宏:休閑城市,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56頁
[7]劉群生:“焦作現象”:資源型城市的成功轉型,中國信息報,2009.6.8
[8]云南麗江以傳統特色地域文化為基礎的文化休閑產業近年來獲得迅速發展,被譽為文化與休閑結合的成功范例。其中大型民族歌舞劇《麗水金沙》是其代表作。自2002年5月首演以來,目前已成功演出了近5000場,觀眾達200多萬人次。該劇展現了云南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原生態的民間歌舞神韻,極大提升了麗江旅游的文化內涵。資料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7月30日
[9]上個世紀80年代一部《少林寺》曾經帶火一個景區。近年來,以歷史文化資源為基礎的少林休閑文化產業化路子越走越寬廣,已經形成系列化的龐大產業。經營范圍涵蓋影視、演藝、武術、旅游、動漫等諸多門類,成為河南文化產業具有國際影響的金字招牌。“少林模式”是文化與休閑相互促進的典范。一方面,河南以歷史文化資源為依托打造了包括《少林寺》、《風中少林》、《少林禪宗音樂大典》以及少林武術等在內的一系列文化精品,另一方面,這些文化精品也極大提升了少林寺及其所在地區作為休閑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