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延敏 葉昌東
廣東省新興產業園區的土地集約化利用比較研究
——基于增城汽車產業核心區與河源高新區的調查分析
◎ 鄭延敏 葉昌東
改革開放30余年的發展使廣東省形成了以珠三角地區為核心、以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為外圍的核心-外圍圈層格局,近年來廣東省經濟發展進入新的增長階段,在核心和外圍圈層表現出不同的特征。本文通過位于核心圈層的增城汽車核心產業區與位于外圍圈層的河源高新區的比較,研究了兩大圈層產業園區在土地集約化利用上的差別。研究表明:核心圈層產業園區在產業結構上表現出大型企業主導的專業化發展特征,外圍圈層產業園區則表現出中小型企業主導的多樣化發展特征;核心圈層產業園區的經濟增長模式表現出重大項目帶動的特征,外圍圈層產業園區則表現出基礎設施驅動的特征;核心圈層的產業園區土地開發效益表現出高投入高產出高回報的特點,外圍圈層的產業園區則表現出低投入低產出低回報的特點;最后,文章在兩者的比較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廣東省新興產業園區發展的幾點建議。
新興產業園區 集約化利用 比較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經濟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第一大省,然而省內區域經濟的不平衡也日益顯現,經濟增長迅速的珠三角地區和經濟增長緩慢的東西兩翼及北部山區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空間上形成了由珠三角和東西兩翼及北部山區構成的核心-外圍格局[1]。
作為核心地區的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起步較早,在經歷了早期工業企業“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散點式空間布局模式之后,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推進了產業園區化建設,大部分工業企業紛紛進入園區發展,從而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增強了土地產出效益,使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得到了提高,產業園區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空間載體。當前在國際產業轉移以及國內經濟環境變化的新背景下,珠三角地區經濟增長面臨著提高生產效率、節約土地資源、降低能源消耗、保護生態環境等的轉型升級,因此作為經濟增長空間載體的產業園區也同樣面臨著經營模式上的重大轉變[2,3]。
與此同時,外圍地區的東西兩翼及北部山區長期以來處于欠發達狀態,為此2005年開始廣東省開始有意識地推進珠三角地區產業向東西兩翼及北部山區轉移,并在2008年明確提出“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戰略,截至2011年全省共有36個產業轉移園獲得認定;產業轉移園成為廣東省外圍地區經濟增長的有力方式,促進了這些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為珠三角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空間[4,5];這些產業轉移園的開發建設具有后發優勢,在建設過程中吸取了珠三角地區早期工業企業無序增長的教訓,本著“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的宗旨,尤其重視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重視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6-9]。
根據目前廣東省內新興產業園區的形成和發展機制可以將其歸納為兩大類型,其中珠三角地區的產業園區是核心圈層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升級背景下成長的新興園區,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的產業園區是外圍圈層產業轉移背景下成長的新興園區[10,11]。兩種類型的產業園區在發展上同樣都面臨土地資源緊張的壓力,均需要探索其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提高集約化利用水平。本文以位于珠三角地區的增城汽車核心產業園和位于北部山區的河源高新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比其產業結構的差別、土地產出效益的差異,進而探索適合廣東省當前經濟增長的土地集約化利用模式,指導產業園區建設[12-14]。
增城汽車核心產業區是在1988年成立的廣州市屬開發區新塘工業加工區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于2006年成為省級開發區,2010年成為國家級開發區;其發展歷史較長,但長期以來處于緩慢發展階段,直到2004年廣州本田二廠落戶增城之后才帶來了經濟增長的高速發展。增城汽車核心產業區的發展歷程代表了當前位于核心圈層的珠三角地區產業園區轉型升級的方向。
(一)大型企業主導的專業化產業結構
2004年以來增城汽車核心產業區形成了以汽車產業為主導的專業化程度極高的產業結構,區內汽配企業數占總企業數的62.86%,投資額占70.69%,占地面積占79.61%。這種專業化的產業結構依托的是廣州本田二廠這一大型龍頭企業的進駐,該企業第一期投資50億元,占全區總投資額的35%左右,至2009年工業總產值達275.45億元,占園區工業總產值的81.04%;在這種大型龍頭企業專業化的產業增長模式帶動下,2005~2009年全區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15倍,在廣東省省級開發區中排名第3位。
增城汽車核心產業區產業結構上向高產出型產業的專業化轉變趨勢代表了珠三角地區產業園區產業結構的發展方向,產業結構上轉變影響了土地開發模式的變化,進而提升了產業園區的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
(二)重大項目帶動的增長模式
在增城汽車核心產業區的成長過程,重大項目的帶動起了關鍵性作用,其中廣汽本田增城工廠的入駐成為最大的驅動力量[15,16]。廣汽本田增城工廠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首期生產規模為12萬輛/年,2006年下半年正式投產;2010年該廠投資9.3億元進行擴產,預計生產能力將提升到24萬輛/年。廣汽本田增城工廠對增城汽車核心產業區的帶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本身作為區內龍頭企業,產值份額大,對園區經濟增長起到支柱性作用;二是由于汽車產業具有較長的產業鏈條,需要大量零部件配套企業的支持,從而可以帶動區內相關產業的集聚發展[17](表1)。

表1 汽車產業所需零部件構成
(三)高投入高產出高回報的土地開發效益
汽車產業是具有較高投入產出效率的行業,其產出效率明顯高于其他行業,從增城汽車產業核心區各行業的土地投入產出效益來看,具有高投入高產出的特點,整體上的地均投入和地均產出分別為1.12萬元/平方米和4.42萬元/平方米,其中汽車整體和摩托車整車的地均投入和地均產出分別達到0.50萬元/平方米、1.74萬元/平方米和2.72萬元/平方米、6.11萬元/平方米,產出/投入比則分別達到5.46和3.52(表2)。而另一方面,從容積率、建筑密度、綠地率等土地集約化程度的指標上看增城汽車產業核心區則普遍低于相關標準(《廣州產業用地指南(2009)》)的要求(表3)。
河源高新區是2003年設立的省級開發區,成立以來本著“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益經營”的理念,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是廣東省外圍地區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的重要戰場[18]。園區于2008年和2009年連續兩次獲得廣東省產業轉移競爭性扶持資金共10億元的支持,成為全省建設速度最快、配套設施最完善、產業集聚度最高、效益最好的省級產業轉移園區,2010年躋身成為全國“十大最具發展潛力開發區”,其發展方向是廣東省外圍圈層產業園區中具有較強代表性的。

表2 增城汽車產業核心區集約化利用水平主要評價指標

表3 《廣州產業用地指南(2009)》中相關行業的土地集約化標準
(一)中小型企業主導的多樣化產業結構
截止2008年河源高新區已建成投產的77家企業中,大部分為資產總額小于4億元的中小型企業為主,園區產品涉及通訊及配件產品、機械設備、電子產品、五金塑膠、服飾配料、化纖、食品飲料、塑瓷、陶瓷、文具、箱包產品、印刷產品、環保紙托、紙箱、彩盒、運動用品、真空鍍膜產品、污水處理、燈飾等多個類型,整體上形成了以手機為主的電子信息和以模具為主的機械制造兩大主導產業及食品飲料、服裝制造、五金塑膠三大特色產業。
近年來河源高新區在引進重大產業項目上取得了顯著突破,2009年北京漢能集團落戶,共投資210億元打造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發制造基地;2010年7月深圳中興通訊落戶,共投資100億元建設生產研發培訓基地;2010年11月深圳恒泰豪太陽能項目落戶,共投資30億元建設太陽能光伏基地。這三個大項目的落戶進一步加速了河源高新區主導產業結構的形成,未來將形成電子信息、新能源和機械模具三大主導產業。
總的來看,河源高新區目前的產業結構相對位于核心圈層的珠三角地區的產業園而言表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二)基礎設施驅動的增長模式
河源高新區產業經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基礎設施的驅動具有關鍵作用,主要表現為:
1.加大投資力度,園區所獲得廣東省產業轉移競爭性扶持資金共10億元,這些資金大部分用于園區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河源高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統一規劃建設基礎配套設施及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其中主要包括區內道路、供水、供電、供氣、排水排污等市政設施,金融、教育、醫療、公共交通、通訊、體育、文化、大型商場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建設完善,并建成了國家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等一批重點產業配套項目。
3.高效的行政服務和優惠政策,堅持“以誠招商、以信安商”的理念,為企業提供全省最優惠的工業地價、電價和水價,實行“只收稅不收行政規費”的優惠政策,對22項行政事業規費實行免收,對16項有償及技術服務收費實行減半征收,為企業提供“保姆式”的優質服務。
4.堅持生態環境優先的發展思路,河源高新區以“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為發展理念,對引進項目嚴格執行環?!耙黄狈駴Q”制度,先后拒絕了350多個總投資400多億元的有污染項目入園,在全省30多個轉移工業園區中第一個建成了日處理能力達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污水集中處理率達100%,固廢處置率達100%,為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保障。
(三)低投入低產出低回報的土地開發效益
從河源高新區的土地投入、產出開發效益來看具有相對低投入低產出的特點,整體上的地均投入、地均產出分別為0.24萬元/平方米和0.74萬元/平方米;與增城汽車核心產業區相比,分別相當于增城汽車核心產業區的21.43%和16.76%(表4)。
通過對以上兩個分別位于廣東省核心和外圍圈層的產業園區增城汽車核心產業區與河源高新區的分析,兩者均處在快速成長的階段,不同的是增城汽車核心產業區代表的是位于核心圈層的珠三角地區產業園區的發展轉變方向,其發展反映了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的背景;而河源高新區代表的是位于外圍圈層地區產業園區的發展方向,反映這些地區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的背景。從兩者產業結構、經濟增長模式和土地開發效益三個角度進行比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表5):①位于核心圈層的珠三角地區的產業園區產業結構向專業化方向發展,以大型企業為主導;位于外圍圈層的兩翼和北部地區的產業園區產業結構向多樣化方向發展,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導。②前者產業園區的經濟增長模式是通過重大項目來帶動;后者是通過基礎設施來驅動。③前者土地開發效益的特點是高投入高產出高回報;后者的特點是低投入低產出低回報。

表4 河源高新區企業產出效率指標

表5 兩類產業園區異同的比較
兩類產業園區在產業結構、經濟增長模式和土地開發效益上的這些差別符合核心-外圍圈層布局結構的客觀規律,但它們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土地利用集約化程度不高的共同問題,為了進一步提高廣東省內產業園區的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保證園區經濟的合理布局和健康發展,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①統籌區域經濟發展,從廣東省全局出發合理引導產業布局,使兩個圈層地區的產業園區有合理的分工;②加強規劃,節約土地資源,控制土地開發強度,提高土地集約化水平;③堅持生態理念,注重污染治理;④對于核心圈層的產業園區應進一步強化產業結構的專業化程度,延長主導產業鏈條;⑤對于外圍圈層的產業園區應加強內部主導產業之間的關聯性。
[1]顧湘, 王鐵成, 曲福田. 工業行業土地集約利用與產業結構調整研究——以江蘇省為例. 中國土地科學, 2006. 20(6): 3-8.
[2]邵曉梅, 劉慶, 張衍毓. 土地集約利用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地理科學進展, 2006. 25(2): 85-95.
[3]牛星, 歐名豪. 青島市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與研究.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07. 28(5): 47-51.
[4]楊鋒, 袁春, 周偉等. 區域土地集約利用影響因素研究. 資源與產業, 2010. 12(4): 67-73.
[5]程銘, 荀文會, 周丹娟. 沈陽市土地集約利用綜合水平評價研究——基于15個副省級城市比較分析.國土資源科技管理, 2011. 28(5): 48-53.
[6]孟媛, 張鳳榮, 姜廣輝等. 北京市產業結構與土地利用結構的關系研究.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11. 30(3): 108-111,139.
[7]黃小虎. 房地產、城市化與土地集約利用. 中國土地, 2007(1): 23-24.
[8]林燕華, 毛良祥. 我國城市用地擴展與土地集約利用.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2008(3): 27-29.
[9]阮履云, 陳若夫. 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 2011(1): 51-53.
[10]王曉艷, 鄧良基, 鄭華偉等. 成都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及影響因素.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 2008. 25(3): 69-73.
[11]張統生, 李宏軍, 李東林. 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探討. 國土資源導刊, 2008. 5(6): 33-38.
[12]劉海燕, 方創琳, 班茂盛. 北京市海淀科技園區土地集約利用綜合評價. 經濟地理, 2008. 28(2): 291-296.
[13]宋戈, 高志昊, 馬和. 石油城市轉型期土地集約利用對策研究——以黑龍江省大慶市為例.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 2008(12): 21-23.
[14]黃偉, 周杰. 基于產業轉移的土地集約利用研究——以廣東省為例.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 2010. 27(3): 1-8.
[15]段龍龍, 李杰. 基于經濟效益的成都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 資源開發與市場, 2011. 27(12): 1078-1081.
[16]何為, 修春亮. 吉林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空間分異. 自然資源學報, 2011. 26(8): 1287-1296.
[17]李克龍, 范英莉, 余素勛等. 淺談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方法初探——以哈爾濱平房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為例.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2012(1): 50-52.
[18]楊建鋒, 王令超, 馬軍成. 基于企業與行業的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以洛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為例.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12. 31(1): 126-129.
Land Use Intensity Comparison between New Industrial Parks in Guangdong: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Zengcheng Automobile Industrial Park and Heyuan Hi-Tech Development Zone
Zheng Yanmin, Ye Changdong
Core-periphery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has been formed in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Both in core and periphery areas indicate new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Zengcheng Automobile Industrial Park (ZAIP) and Heyuan Hi-Tech Development Zone (HHTDZ). It studies the land use intensity of these new industrial parks in different areas. The conclusions include: the land use intensity pattern of industrial parks is decided by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land use intensity pattern of parks in core area indicates high investment, high output and high efficiency; while parks in periphery area indicate low investment, low output and low efficiency.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there are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new industrial parks in Guangdong Province.
new industrial park; land use intensity; comparative study
F293.2
鄭延敏,高級經濟師,廣州市土地利用規劃編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土地利用規劃、土地經濟、房地產開發。葉昌東,博士,華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城市規劃系講師,研究方向為區域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
(責任編輯:陳丁力)
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項目“城市地區產業用地集約化利用、優化配置和調控技術示范”(編號:200911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