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賢輝
晚清子承母教的洪江富冠徐東甫
■ 王賢輝
徐東甫,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是由母親教養成人的。徐母聶氏,年僅30歲就不幸喪偶,但她是望族淑女,勤勞儉樸,生下四男,寡母孤兒,相依為命,全靠她雙手操勞,把四個兒子撫養成人。
大兒子東甫,精明能干,徐母便托人把他帶到湖南洪江進同族富戶“徐復隆”油號當學徒。幾年后,學徒滿師,由于他積極鉆研業務,忠于職守,逐漸熟悉了油號經營管理,得到了老板徐左臣、徐達臣兄弟的賞識,提升為油號管事(即總經理),從此掌握了大權。
徐東甫發跡后,立即把母親、原配夫人龔氏,從江西老家接到洪江定居。慈母的言傳身教,賢妻的內助興家,子承父輩的責任感,使得徐東甫富不忘本。他關愛兄弟,在當了“徐復隆”管事后,立即把二弟余松招來洪江,安插在生產第一線。余松跟大哥一樣,從基層做起,先學得一手熟悉驗油分等、洪油配方的坐家本領,然后掌握了“徐復隆”油號的原料收購到成品配裝成桶的生產大權。
徐家兄弟二人緊密配合,經過10年的資金積累,于民國四年(1915年)在洪江開設了“榮昌祥”布店,稍后因資本雄厚,又改為布號,又過幾年,于民國十年(1922年)自立門戶,設“徐榮昌”油號,徐東甫本著“大權獨攬,小權分攬,家須自我,一興再興,興必自我,一創更創”的宗旨,身兼“榮昌祥”布號和“徐榮昌”油號兩個企業的經營總決策人,任命余松為“徐榮昌”油號駐鎮江莊負責人,并把四弟靄齡招來,任命為“徐榮昌”油號駐漢口莊負責人。此外,還匯一筆現金,給尚在江西老家的三弟云連,讓其開一家商店。
徐東甫知人善任,唯才是舉。后來將二弟調回總號協助他主管號務時,又將二外甥鄧子英任為鎮江分莊副負責人。鄧子英處事果斷,才干不凡。徐東甫和徐余松晚年時,他被調任總號協助管理。
“徐榮昌”油號由于運籌帷幄,用人得力,在經營洪油、紗布之外,又開辟了木材業務,因此資本積累迅速升值,抗日戰爭前就有流動資本100多萬銀元。這在當年的洪江商史上,可謂是富冠了。
抗戰初年,由于國民黨抗戰不力,數月失地千里,徐東甫來不及做應變準備,連遭打擊,大量啟運的木材阻于沅水下游陬市河邊,后被國民黨征用,作為架設浮橋和軍事工程材料;阻于武漢江西的木排和沅水游托口、江市街兩個排塢木排,一擱8年,有的被洪水沖失,有的腐爛變質,損失殆盡;啟運在途的德山洪油,因長江航運受戰爭影響而癱瘓,被一場大火燒盡;原在洪江的紗布,因抗戰而疏散到托口榨坊,也被榨坊失火燒光;國民黨駐芷江憲兵司令部制造的“運油資敵”冤案,又用去光洋6萬元。但打擊最重的,還是抗戰開始的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徐東甫病逝,“徐榮昌”從此失去了一位運籌帷幄、長操勝算的舵手。
“徐榮昌”油號雖處逆境,歷盡重大天災人禍,但并沒有被擊垮,仍然屹立不倒。抗戰勝利后,鄧子英升任為總號管事,繼續經營。
徐家發家致富后,沒有“為富不仁”,而是“樂善好施”,除了修橋、鋪路、助學外,還特地出資開設了“濟春堂”藥店。藥店以行善濟人、不得牟利為經營宗旨。
1952年鄧子英病逝,1954年“徐榮昌”油號公私合營轉為洪江瓷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