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曉航
如虹跨岸
——中國傳統木結構橋
■ 曉航
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有一座大橋飛架汴水之上,這座橋被稱為“汴水虹橋”,在中國橋梁史中因其高超的技藝和巧妙的結構而聲名顯赫,與河北趙縣的趙州橋、福建泉州的洛陽橋、廣東潮州的廣濟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據《宋會要》記載,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內殿承制趙化基奏請造“無腳橋”,因“汴水悍激,多因橋柱壞舟,遂獻此橋式,編木為之,釘貫其中”。此橋的建造技藝就是中國木拱橋傳統建造技藝。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是用原木材料,運用編梁等核心技術,構筑成極其穩固的拱架橋梁技藝體系。編梁是用兩組拱架系統通過橫梁木的交叉搭置、互相承托的方式做成拱形支撐,用較短的木件通過梁木的連接逐節伸長,實現了跨越山谷溪澗和支撐橋面荷載的功能。這一技藝體系的實踐活動是在主墨木匠的主持下,由眾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木拱橋被橋梁學術界稱為“古老概念的現代遺存”,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種類,也是世界橋梁史上獨一無二的種類。
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文物工作者在閩東北與浙西南發現了形似虹橋而有廊屋的木結構橋梁,經國內著名橋梁專家唐寰澄等考察研究,確認閩浙兩省存在的木拱橋就是“消失”了近800多年的“虹橋”,同時較之于汴水虹橋在技術與結構上有了很大的發展與改進。閩浙木拱橋與汴水虹橋橋拱均采用編梁結構技術。汴水虹橋在橫木與拱骨之間采用捆扎方式,而閩浙木拱橋則采用更為科學的榫卯技術。外形上,閩浙木拱橋均加蓋廊屋,當地民眾多稱之為“厝橋”或“廊橋”。以福建屏南千乘橋為代表的10座閩浙木拱橋,被正式編入由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一書,奠定了木拱橋在國際學界的學術與科研地位。
木拱橋是我國古代木構橋梁建筑的巔峰杰作,木拱橋及其技藝的重新發現改寫了中國古橋技藝史。閩浙木拱橋是“活態”的汴水虹橋,營造技藝是中國橋梁建筑技術的“活化石”,代表著中國木構橋梁的最高技術水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2009年10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自宋代傳承至今,我國目前遺存著不同年代、不同構造、形態多樣的木拱橋近110座。其中福建共有70多座,主要分布于寧德市的屏南、壽寧、周寧,南平市的政和、建甌,福州市的閩侯等16個縣市區。浙江省共有30多座,主要分布在溫州、麗水兩市的泰順、慶元、景寧等縣。從現存情況來看,閩橋多于浙橋,但是浙橋保存狀態優于閩橋。由于地域風俗的原因,閩橋古樸、本色凝重;浙橋較為靈動、造型多彩飄逸。近年來,我國加大了木拱橋的保護力度,大部分木拱橋已被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閩東北廊橋、泰順廊橋、慶元如龍橋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集古代橋梁對稱、和諧、韻律之美于一身的木拱橋,以其彩虹般的身姿,造就了浪漫的風情與迷人的魅力。木拱橋的美是融入其形象之中的意趣,那些統一中的多彩變化、穩定中的均衡比例、和諧中的節奏韻律、形象中的色彩質感,造就了木拱橋與周邊山水村落的和諧之美、對稱之美、韻律之美。山水川谷遠取其勢近取其質,木拱橋適形而止,不僅具有良好的線性感和嫻熟的空間技巧,而且還具有一種神奇的靈動之美,使得建于溪澗古道之上的座座木拱橋“雖為人造,宛若天成”。恰如《閩小記》所云:“閩中橋梁最為巨麗,橋上加屋,翼翼楚楚,無處不堪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