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志峰
景區門票降價收入不降反增的啟示
■ 喬志峰
今年“十一”湖北6家5A級景區全部降價,成為全國景區門票降價幅度最大省份。湖北省旅游局2日發布數據,從中可以看到,6大頂級景區旅游收入不降反漲,漲幅最大的景區,收入接近去年10月1日的4倍。(10月3日《揚子晚報》)
在公眾早已習慣了的一片漲價潮中,湖北6家5A級景區卻逆勢而為全部降價,令人耳目一新。而其收入不降反增的結果也并不出人意料——現在景區那么多,游客們擁有N個選擇,何不去那些讓人感到舒心適意的地方呢。可以說,降價景區受熱捧,既是景區經營策略的成功,亦是游客們“拿腳投票”的結果。
近年來涌動的景區集體漲價潮,不管打出了多么冠冕堂皇的幌子,都難逃“急功近利”甚至“殺雞取卵”的嫌疑,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其一,抑制民眾的旅游消費,尤其是變相剝奪了一部分低收入人群出游的權利,有悖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當前形勢;其二,損害了景區自身甚至是旅游行業的整體形象,透支旅游業未來;其三,從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通脹預期。武漢景區競相漲價,可謂是在順應了市場需求的同時也更好地推銷了自己,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這才是真正“雙贏”的生意經。
“景區門票降價收入不降反增”帶來的啟示是多方面的。旅游業跟其他行業一樣,決定價格的主要是市場需求和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盲目漲價顯然是不合時宜的。頻頻出現的漲價潮究其實還是“門票依賴癥”這一旅游業的痼疾作祟。旅游業是一條涵蓋游、食、行、住、購、娛六部分的產業鏈,單單盯著一張門票不放,而不是加大旅游產品開發力度、增強旅游市場有效供給,說明我國旅游業的管理和開發依然處在比較粗放的低層次水平之上。在旅游業相對發達的國家中,景區80%的收入來自附加服務、相關商品領域,不少景點是免費進入的。例如在日本,很多景區都不收門票,最貴的金閣寺門票才折合人民幣70元。與之相比,中國景區運營在發展相關產業鏈、拓展多元化營收渠道等方面需要走的路還很長。景區門票降價只是一個開端,拉長整個旅游產業鏈、為游客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才是旅游業健康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