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田夫 周作高 陳梅 韋惠
導讀:合浦縣利用小拱棚覆膜、水旱輪作等方式,利用1月中下旬的寒冷時期來種植喜溫耐熱的豇豆,取得成功。其關鍵技術是選用有灌溉條件的水稻田深翻,施入暖性農家肥,選擇安全期播種,搭建小拱棚,培育壯苗,注意前中期的肥水管理。
合浦縣地處廣西南端,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2.4℃,年均降雨量1 800 mm,年均日照時數為1 921 h,無霜期平均為每年350天,地勢平坦,冬暖夏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合浦縣成為廣西著名的冬春蔬菜生產基地。
豇豆又名豆角,喜溫耐熱,不耐寒冷。種子發芽的最低溫度為10~12℃,植株生長適溫為20~30℃,低于15℃生長緩慢。近年來合浦縣農業科技人員利用1月中下旬這段寒冷時期來推廣種植喜溫耐熱的豇豆,采取小拱棚覆蓋薄膜、水旱輪作、定期播種、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新技術,促使全縣豇豆生產向品牌化、規模化、效益化方向發展。2012年全縣早春豇豆小拱棚栽培面積達到4 500 hm2,豇豆上市旺季4~6月日上市總量達3 000~4 000 t,產品遠銷上海、北京、浙江、江蘇等地。農戶種植豇豆每667 m2產量2 500~3 500 kg,收入8 000~13 000元。豇豆產業助農增收超5億元以上,已成為合浦縣無公害蔬菜產區主要經濟支柱產業。豇豆田下茬用來種植晚稻,晚稻每667 m2產量500 kg以上。豇豆—水稻種植模式既可實現錢糧雙豐收,又可促進豇豆產業健康持續發展?,F將豇豆小拱棚高效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豇豆品種很多,有些品種對日照長短、溫度高低有反應。在栽培上要根據當地豇豆病蟲害發生及自然災害情況,選用抗病、優質、豐產、耐貯運、商品性好、適應市場的品種。2011-2012年在合浦縣早春種得比較多、表現比較好的豇豆良種有汕頭市金韓種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汕美6號(種子紅色);廣州市廣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中南5號(種子紅色);廣東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生產的桂豐6號(種子黑色);華南農業大學科技實業發展總公司生產的金華寶(種子黑色);江西農望高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農望豐收2號(種子紅色)等系列豇豆良種。
豇豆對土壤適應性廣,選擇地下水位低,2年以上未種植過豆科作物的田塊種植。在合浦縣主要是選用有灌溉條件的晚稻田種植,實行水旱輪作。整地時有條件的用大拖拉機進行深翻耙田,容易實現精細整地,增加土壤疏松透氣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有利于豇豆根系生長。
豇豆根瘤菌不發達,加之植株生長初期根瘤菌固氮能力較弱,為了促進前期生長發育,提高植株的抗寒抗逆性,施足底肥對根瘤菌生長十分重要。種植田應結合整地作畦,施足基肥,尤其要增施磷鉀肥。為了提高小拱棚溫度,增強豆角幼苗抗寒防凍能力,一般每667 m2施充分腐熟的暖性農家肥2 000 kg、過磷酸鈣50 kg作基肥(整地時撒施3/4,留下1/4作蓋種肥),養分含量不足時用三元復合肥補充,使豇豆前期有充足的營養,為全生育期生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畦包溝寬1.7~1.8 m,畦面寬1.5 m左右,溝寬30 cm,深15~20 cm,以利灌排水和搭小拱棚覆蓋薄膜。畦長(小拱棚長度)一般以25 m以內為宜,太長不利于管理。每畦可種植2行,以便插架采收。
當地表5~10 cm深處土壤穩定在10℃以上時播種。試驗表明,1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約50天的低溫期,棚內平均溫度每天都在10℃以上(棚外極端最低氣溫連續2天4.7~8℃),多數時間都在15℃以上,豇豆未出現明顯凍害,是種植豇豆的安全期。
多年來我縣豇豆4月20日左右上市,此時會取得比較高的效益。根據有關豇豆播期試驗,向前推算其播期應為1月中下旬。播種時宜選擇晴天或冷尾暖頭天氣。太早播種(1月10日以前),豇豆幼苗后期進入抽蔓期時外界溫度可能會過低,而不拆小拱棚又會造成豇豆蔓纏繞,亂成一團;晚播種(2月10日以后),此時露地已逐步播種,會造成豇豆采收遲,發揮不了小拱棚優勢,不利高收入。
播種時間一般在整地后1~3天,此時土壤濕度適宜。如時間太長,土壤濕度降低,播種后需要淋水保濕,增加工作量。
為了提高種子發芽勢,播種前將豇豆種子在30℃的環境條件下晾曬1~2天,并用2.5%適樂時(咯菌腈)懸浮種衣劑進行消毒處理,1包種衣劑10 mL可拌1~3 kg種子。適樂時為非內吸苯吡咯類藥劑,可防治種子帶菌及土壤傳播的真菌病害,高效廣譜,持效期長。
種子直播,每畦行距70 cm,株距25 cm,雙行雙粒種植,每667 m2用種1~1.5 kg(出苗后通過間苗定苗,每667 m2保苗6 000~8 000株)。播種后施入蓋種肥并回土,667 m2用95%金都爾除草劑60 mL對水50 kg噴畦面防草,然后利用竹片搭小拱棚覆蓋薄膜進行40~50天的苗期管理。
小拱棚規格,每畦包溝寬1.7~1.8 m,竹片長度1.7 m,薄膜寬1.8 m。每間隔1.3 m左右插1根竹片,拱棚寬1 m,高0.5 m。
小拱棚栽培與露地相比,一是播種時間提前10~20天;二是每667 m2成本增加200元,主要包括薄膜10 kg,價值120元。搭小拱棚用的竹片約350片 (種植規格每畦包溝寬1.7~1.8 m,每1.3 m約插1片),價值80元;三是每667 m2收入增加1 500~3 000元,主要增收原因是豇豆小拱棚栽培能提早上市10~15天,銷售價格提高1~3元/kg。
本地有句諺語“三朝出麻,四朝出豆”。豇豆播種后溫度、濕度適宜時一般4天即可出苗。整個苗期小拱棚管理要求以增溫保溫防凍害為主,適時通風換氣,定期排出小拱棚內的有毒氣體,換進新鮮空氣,降低溫度,促進豇豆幼苗健康生長。
出苗前保持小拱棚溫度內30~35℃,水分不宜過多,以防種子腐爛。出苗后溫度控制為白天25~30℃,晚上15~20℃ ,保持土壤濕潤,控溫防高腳苗。低溫陰雨天氣或夜間溫度低于15℃時,3~5天通風換氣1次,以關閉棚膜保溫為主。
苗期要勤通風、少淋水,降低棚內相對濕度,增加薄膜的透光率,減少病蟲害發生。隨著第1片真葉到第3片真葉出現,視豇豆苗的生長情況適量淋水。淋水通常在晴天上午進行,水溫應達15℃以上,淋水要均勻,中間少、兩頭足,促進豇豆苗生長整齊健壯。淋水后待植株表面和土表水干后再蓋膜。有灌溉條件的田塊,也可用畦溝灌跑馬水,速灌速排。一般灌至畦高2/3處就排水,注意不要漫灌、串灌。
早春要注意煉苗,以提高幼苗對早春倒春寒等不良環境的抵抗能力。豇豆幼苗一般在3月上中旬進行低溫煉苗:撤棚前5~7天采取小拱棚兩頭通風,逐漸過渡到白天和全天揭膜曬苗,增強豇豆幼苗對外界的適應能力。經過40多天的生長管理(驚蟄至春分時節),豇豆苗進入抽蔓期,如氣溫開始回暖,此時可以撤去小拱棚。撤棚時達到的壯苗標準為:長有3.5~5片真葉,株高25~50 cm,葉片深綠,莖稈粗壯,根系發達,無病蟲害,植株開始抽蔓。
豇豆苗在株高25~50 cm開始抽蔓時撤去小拱棚。此時及時用長2.5 m以上竹竿搭“人”字架進行引蔓。莖蔓上架后,打掉側蔓,莖蔓爬滿架時,主蔓打頂可以提早采收3~5天,增產10%左右。
合理的肥水管理,調節好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系,是保證豇豆豐產的重要措施。豇豆前期要盡量控制水分,到開花結莢時澆足第一次水,以后視土壤墑情,適時灌水,既要保持土壤濕潤,又要注意控制田間濕度,以避免發生病害。
追肥:開花初期視豇豆田間生長情況,每667 m2施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25 kg;結莢盛期結合中耕培土再施肥3次,以保證充足的營養供應,每10~15天每667 m2追施三元復合肥25~30 kg,使植株形成較多的側蔓花序,并使主蔓上原有的花序繼續開花結莢,延長采收期至6月中下旬,進一步提高產量。
對栽培豇豆有6~10年的田塊,要注意用地與養地相結合,適當追施中微量元素肥料,調節豇豆植株營養平衡,提高抗逆性,促進生長健壯、結莢旺盛,提高豇豆的質量和產量。
①采收 豇豆是陸續采收的作物,一般在開花后10~13天采收。盛莢期每天采收1次,后期可隔2~3天采收1次。采收時在豆莢基部1 cm處折斷采下,保證不傷花序,以利再開花結莢。
②整理 對已采收的豇豆,按凈菜的要求進行整理,及時去除短、小、有斑點等不合格豇豆。
③冷藏運輸 將整理好的豇豆放入冰水里10~15 min進行清洗和低溫處理,然后按銷售要求對豇豆進行包裝,再裝上大貨車進行外運銷售。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控制原則。實施標準化和無公害化生產,提倡種植農戶進行區域性聯合防治病蟲害,降低病蟲源基數。
由于農藥殘留控制技術是制約商品豇豆外銷的主要因素,掌握適時適期防治,嚴格控制農藥用量和安全間隔期,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F主要介紹化學防治技術。
疫病可用25%雙炔酰菌胺懸浮劑(瑞凡)1 500~2 500倍液防治,隔 7~10天1次,連續 3~4次;煤霉病、白粉病、銹病、輪斑病等葉片病害可用30%愛苗 (苯醚甲·丙環)乳油3 000~4 000倍液,25%阿米西達(嘧菌酯)懸浮劑1 500倍液或20%愛可(烯肟·戊唑醇)懸浮劑3 000倍液交替防治。
薊馬防治可用5%高氯·啶蟲脒 (薊馬專殺)乳油2 000倍液或3%啶蟲脒乳油1 500倍液交替防治;斑潛蠅可用50%滅蠅胺可濕性粉劑4 000倍液防治;斜紋夜蛾、蚜蟲可用6%吡蟲啉3 000倍液防治;豆莢螟可選用 5%杜邦普尊(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 500倍液或14%福奇(氯蟲·高氯氟)微囊懸浮劑3 000倍液交替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