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德珍
導讀:大田栽培紫蘇667 m2收益可達5 000元以上。生產上宜選用國內大葉紫蘇或日本食葉紫蘇品種,以陽光充足、排灌方便、肥沃的地塊育苗(砂壤土)和種植 (壤土),并宜用上茬為萵筍、雪里蕻的地塊,施足基肥,適時播種育苗定植,加強肥水、中耕、病蟲草害管理,適時采收上市。

紫蘇葉
近年來,隨著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規模高效農業和訂單農業在當涂縣快速發展,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隨著外向型農業的發展,市場對蔬菜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為進一步提高紫蘇種植水平,筆者根據生產實踐,總結了加工腌制型紫蘇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為求品質好、產量高,生產上多選用日本的食葉紫蘇或國內的大葉紫蘇品種。
安徽當涂縣播種期一般安排在臘月前后,于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播種。冬天的自然低溫處理,加上施足肥、壅冬雪等措施,可有效地增強種子生命力,打破休眠,使其早熟、豐產,提高抗逆性。一般大田栽培667 m2用種量150 g左右。
在光照充足、排灌方便的砂壤地育苗。先施足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和速效肥,再深耕,并整細、耬平。一般畦面寬1 m左右,面積25 m2。
播種時將種子拌上細沙撒在苗床內,再撒一層細土,以看不見種子為度,注意保持密度均勻一致。如果床土不夠濕潤,則需噴水或灑水。紫蘇在苗期生長緩慢,幼苗出土后,要及時間苗、定苗。
選擇遠離污染、光照充足、排灌方便、肥沃壤土種植為好。一般上茬田為萵筍、雪里蕻。大田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每667 m2需農家肥3 000~5 000 kg、復合肥50 kg、過磷酸鈣20 kg。為便于多次采收,一般要求畦面寬 80~100 cm,畦溝寬 30~40 cm,溝深20 cm。
4月底至5月初,苗高達12~15 cm時定植,移栽最好選擇晴天下午進行,有利于緩苗;如果苗床土發白,要在移栽前1天把床土澆透,使土壤濕潤,以利起苗,保持根系完整,帶土移栽。移栽時,大田每畦定植2行,株行距15 cm×25 cm,每667 m2栽1 萬~1.5 萬株。
移栽后要及時澆水。定植苗活棵后中耕前可追肥1次,每667 m2點施稀糞水1 000 kg,或用10 kg尿素配成濃度0.3%的溶液點施;采收期要及時追肥,以氮肥為主,搭配適量的磷、鉀肥,一般每667 m2追施三元復合肥20 kg,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液2次,一般追肥4~5次。在夏季生長旺盛期要及時澆水抗旱,保持土壤濕潤;雨季特別是大雨后,及時清溝,排盡積水,防止受漬爛根。
定植10天左右,及時淺中耕除草1次,增加土壤通透性,但要防止傷根。以后根據苗情、墑情及草情,在紫蘇封行前除草2~3次,并松土保墑,保持植株通風透光。后期如果草害嚴重,可噴施除草劑百草枯,但不能噴到紫蘇植株上,以免造成藥害。
選擇晴天采摘。一般5月中旬開始即能達到采摘標準。紫蘇采收標準是株高約40 cm,葉片無缺損、無洞孔、無病斑,葉梗長約2 cm。6月初至7月中旬是采葉高峰期,可每隔3~4天采1次。其他時間一般每隔6~7天采收1次。一般全年約采收10次,每次 667 m2可產鮮葉 150~200 kg。
病蟲害較少,主要病害有銹病、斑枯病等,如出現銹病,在發病初期可用50%托布津1 500倍液等進行防治,連續噴藥2次,7天1次。害蟲主要有蚜蟲、菜青蟲等,可用 5%抑太保(氟啶脲)乳油、高效Bt乳劑(蘇云金桿菌制劑)、菜喜(多殺霉素)等藥劑防治,噴藥時間應在每批葉片采摘后進行。
一般紫蘇全年每667 m2可采收鮮葉1 750~2 000 kg,產值可達4 000多元;采葉留下的紫蘇莖稈待晴天收割,一般于白露(9月7日左右)前后連根挖起,去掉泥土,陰干或曬干,作為藥材“蘇梗”出售,每667 m2可收獲250 kg左右,收入1 0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