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祥 蘇銀玲 沙毓滄 楊長楷 木萬福 麻繼仙 楊子超
導讀:花椰菜菌核病在花期為害最重,主要以莖基部、花球受害。低溫、高濕有利于病害的發生,栽培條件對病害發生影響較大,雨水多是病害加重的主導因素,品種、播種期、密度、長勢對其發生也有一定的影響。栽培中可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清潔田園、加強田間管理及化學防治等以減輕為害。


花椰菜為十字花科、蕓薹屬、甘藍種的一個變種,食用器官為花球,因其柔嫩多汁、味道鮮美,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近年來花椰菜栽培面積迅速擴大,從傳統的“細菜”發展成為主要蔬菜作物之一。云南省是我國花椰菜的主產區,年生產面積約3.33萬hm2,元謀縣地處滇中干熱河谷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生態環境,是良好的花椰菜反季節生產區和種子繁育基地。近年來,隨著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和種植年限加長,花椰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的發生呈明顯上升趨勢,成為主要病害之一。該病害直接影響了花椰菜的產量、品質和種子繁育,給花椰菜產業造成了極大威脅。
病害在花期為害最重,主要以莖基部、花球受害,對產量影響最大。當植株莖基部受害時,病部的邊緣先呈不明顯的水漬狀不規則紅褐色病斑,然后發生軟腐,生成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狀菌絲體,至莖基部病斑環莖一周后全株死亡。在病莖皮層腐爛、干枯后莖內可看到長出的白色菌絲并夾雜著鼠糞狀黑色菌核。花球受害時,球基部呈現黑褐色條狀或不規則病斑,隨著病情的加劇整個花球開始由下至上發黑,最后花球變為黑褐色,干枯死亡。留種株多在終花期發病,可引起莖部腐爛、中空,表生白色絮狀菌絲及黑色菌核;花梗和種莢受害時,病部呈白色或濕腐狀,內生黑色細小菌核。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 屬子囊菌亞門,盤菌綱,核盤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自然條件下,核盤菌生活史中主要以子囊孢子、菌絲、菌核3種形態存在,并且90%以上的時間以菌核的形式存在。菌核鼠糞狀,大小(4~8)mm×(2~3)mm,顏色內白外黑。每個菌核萌發可產生 1~7個淡黃色子囊盤,盤狀,直徑4~6 mm,盤柄9~20 mm。子囊棒狀,柵狀排列于盤上,內含8個子囊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大小(8~14)μm×(3~6)μm。側絲無色,絲狀,夾生在子囊間。
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種子、病殘體、堆肥中越冬,通過土壤、種子及氣流傳播。條件適宜時,越季后的菌核萌發并散發出子囊孢子,隨氣流、雨水和昆蟲傳播。子囊孢子接觸到寄主,首先在生活力衰弱的葉片及花瓣上侵染,發病后病部菌絲擴展或接觸健部使之發病。菌核萌發適溫16~22℃,以18℃最適宜,菌絲不耐干燥,相對濕度70%以下發病輕,低溫、高濕有利于病害的發生。栽培條件對病害發生影響較大,一般排水不良、通透性差、偏施氮肥的田塊病害發生重。雨水多是病害加重的主導因素,品種、播種期、密度、長勢對其發生也有一定的影響。連作田及長期種植其他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塊發病較重。
菌核病發生與前茬作物密切相關,近些年種植業結構的調整,造成花椰菜前茬的多樣性。前茬若為十字花科、大豆、向日葵等連續種植多年的地塊或花椰菜長期連作,會造成菌核在土壤中逐年累積,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增加菌核病的發病幾率。調查前茬種植大豆的花椰菜地,結果表明,菌核病發病率比正常輪作田高出20%~40%。花椰菜重茬發生率為15.5%,而且隨著重茬年數的增加發病率增加,重茬3年的發病率高達50%。不同輪作模式對病害的發生也有不同影響,調查結果表明,大豆—花椰菜連作地塊的子囊盤數量明顯高于水稻—花椰菜連作地,即水旱輪作可以有效控制病害。
病害的發生與當地的相對濕度有密切的關系。在溫度15~25℃、相對濕度70%以上時易發病。溫、濕度適宜且無雨時,病害只在個別地塊或局部發生。連續降雨2~3天時大部分地塊發病,病害開始流行。據此推斷,病害的流行可能是降雨提高了當地的相對濕度,從而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及侵染造成的。
隨著蔬菜產業結構的調整,蔬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土壤中積聚了大量的病原菌,這是病害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土地面積、灌溉條件、交通限制以及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重茬地面積不斷增加,這也為病原菌的累積和病害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播種時種子帶菌;播種地施用未腐熟的帶菌有機肥,偏施氮肥;平畦撒播且不中耕松土,造成土壤透氣性差等,這些不合理的栽培措施是造成病害發生和流行因素之一。
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病害最根本最經濟有效的措施。各地應根據病害實際發生情況,因地制宜選擇適宜品種。較抗病的品種有神良金花、長勝65天、佳美50天、慶松85天。
特別注意輪作換茬,與非十字花科作物實行輪作;有條件的地方可與禾本科作物水旱輪作,可以有效控制病害。
及時中耕除草,破壞菌核的棲息環境,可減輕菌核病的發生。收獲后及時清園,收集病殘體帶出地外銷毀,不許秸稈還田,以減少菌核數量。
深翻,將菌核埋于地下7 cm以下,抑制菌核萌發出土。適期、適量播種,適當間苗,加強株行間通風透光;施用不帶病殘體的腐熟基肥,忌偏施氮肥。
播種前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400倍液拌種或浸種進行消毒;在病害發生期可選用25%咪鮮胺錳鹽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70%施普樂甲托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