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瓊 陳祥金 李建國
導讀:培育壯苗是實現蔬菜優質、高效栽培的基礎。而苗期病害關系到育苗的成敗和是否獲得高產,充分了解武漢地區大棚蔬菜苗期易發病害和發病原因,才能對癥下藥,及時有效地防治苗期病害,將損失降到最低。
“苗好一半收”,培育壯苗是實現蔬菜優質、高效栽培的基礎。春季是瓜果類蔬菜育苗的關鍵時期,如遇持續的低溫陰雨天氣,易導致苗期病害的發生與蔓延,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了解蔬菜苗期病害發生的原因及特點,及時有效地對癥防治苗期病害,是育苗成敗的關鍵,也是奪取高產的基礎。
2月份以來,由于長期的低溫陰雨天氣,導致病害上升較快。據田間調查,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等低溫高濕型病害發生普遍,苗床茄子株發病率為100%,葉發病率為40%;番茄株發病率為3%~15%,葉發病率為0.7%~2.5%;辣椒株發病率為15%~50%,葉發病率為1.5%~8.7%。茄果類蔬菜上已出現早疫病癥狀株,辣椒早疫病病株率為15%~28%,葉發病率為15%~26%。
2011年冬至2012年春我市持續低溫,冬季氣溫比常年低1.8℃,為28年來最冷冬季,且陰雨天氣持續時間較長,光照不足,濕度過大,通風不良,加之幼苗稠密擁擠,通氣不暢,致使大棚內出現結霧、低溫、高濕等,為病菌的侵入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病原為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屬卵菌門鞭毛菌亞門腐霉屬真菌。多發生于秧苗出土前至出土后20天內,病苗莖基像水燙過一樣,顏色呈褐黃。病部縊縮形似線,高濕子葉易腐爛。初發個別點倒伏,嚴重時倒伏一大片。若濕度大時,病殘體及苗床表面會密生一層白色絮狀菌絲。
病原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屬半知菌亞門絲核菌屬真菌。發病多于苗中期,莖基病斑暗褐色。病斑橢圓漸凹陷,擴大繞莖一圈。夜間恢復白天蔫,莖基潮濕易腐爛。最后收縮全枯干,直至死亡直立站。
漚根是一種生理性病害。根部銹褐顏色變,不生新根快腐爛。葉片發黃色變淡,不生新葉呈萎蔫。低溫連陰無光照,濕度過大是前兆。漚根苗在莖基部和根部不形成病斑,也不長霉狀物,而且容易拔起,以此與猝倒病、立枯病等土傳性病害區別。
病原為Botrytis cinerea Pers.,屬無性孢子類葡萄孢屬灰葡萄孢霉。葉莖花器均感染,幼苗染病顏色變。幼莖發病縊縮變,病部枯死而折斷。低溫高濕病葉爛,一上灰霉呈一片。莖上染病水漬斑,病斑繞莖圍一圈。病上枝葉呈萎蔫,灰霉狀物生表面。
病原為茄鏈格孢菌Alternation solani(Ellis et Mart)Jones et Grout.,屬半知菌亞門鏈格孢屬真菌。病初黑(或褐)圓小斑點,漸大邊緣黃暈環,同心輪紋最明顯,為害果莖多葉片,下部葉片多病斑,高溫高濕快發展。
苗期病害的病原菌主要來自土壤、未腐熟的有機肥和種子上攜帶的病原菌,苗床管理不善、陰雨天氣多是促成病害流行的條件。
苗床應選擇未種過蔬菜,地勢高燥,背風向陽,排水方便的地塊。播種前苗床土應充分翻曬。施足基肥,其中的有機肥一定要充分腐熟。
精選種子,剔除秕粒和雜質,并曬種。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0.1%甲基托布津浸種,撈出后沖洗干凈催芽或用0.4%克菌丹拌種可預防猝倒病和立枯病。
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方法是每1 m2苗床施用50%多菌靈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 g,對細土5 kg拌勻,取1/3充分拌勻的藥土撒于畦面,播種后將其余2/3藥土蓋在種子上面,種子夾在藥土中間,防效明顯且藥效時間長,但應嚴格把握藥量,不能過多,否則容易發生藥害。
棚室內的空氣濕度以60%~80%為宜,苗床澆水以晴暖天氣上午10:00~12:00為好, 澆水后,中午放風降濕,忌傍晚澆水。經常檢查苗床,利用晴天揭膜時,發現病苗及時移除。對生長瘦弱的、受凍的、根系生長不好的秧苗,可噴施蕓薹素等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對濕度過高的棚室要用干細土吸濕法控制棚內濕度。
①煙熏 在撒種、移苗前,先上膜覆蓋密閉,于晚間用百菌清—腐霉利(“一熏靈”2號)熏煙消毒,翌日揭膜通氣,即可播種或移苗。如遇連陰雨天氣,可采用以上復合煙劑每667 m2育苗棚(房、室)250 g,分4~5個點燃放,密閉熏一夜,對猝倒病、立枯病防治效果比噴霧更好。視天氣情況,煙劑和噴霧可交替使用,有利于提高防效。
②噴霧 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50%多菌靈鹽酸鹽超微粉600倍液噴霧對猝倒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用64%殺毒礬M8 500倍液噴霧,對苗期立枯病防治效果較好,噴藥時應注意噴幼苗的莖基部。對苗期灰霉病可用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速克靈)1 000倍液噴霧,嚴重病區可用上述藥劑稀釋50~60倍,拌細土均勻撒施于苗床土表。對于漚根的防治,根本性的措施是降低土壤濕度,提高土壤溫度。早疫病與猝倒病同屬卵菌,防治藥物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