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玉忠 陳昌洪
(渤海證券公司,天津300061;武警指揮學院,天津 300350)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我見
■ 呂玉忠 陳昌洪
(渤海證券公司,天津300061;武警指揮學院,天津 300350)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厘清中華優秀文化的源、宗、根、本,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民族文化的自覺性,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力,以便發揚之,光大之。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始終沒有斷脈的文字。傳說黃帝的史官倉頡發明文字,皇帝的妃子嫘祖開始養蠶治絲,始制服裝。從殷商甲骨文的發現可見,漢字的歷史最少已有3500多年。而距今6000年左右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由美索不達米亞人發明的楔形文字,已沒有人認識;古印度的文字、古埃及的文字也沒有幾個人認識。唯有漢字源遠流長,一脈相承。如今的現代中國青年人,可以通過漢字和孔子對話,和老子盤道。祖先的文化積累,圣賢的智慧可以無障礙的向我們傳達。所以每個中國人,熱愛中華文化,要從學習漢字開始,在學習漢字中得到大美的享受。
遠古先民的生存和發展受著自然環境的強大制約。倘若風調雨順,沒有大的自然災害,他們的部落就會發展;而遇狂風暴雨、山洪海嘯、山林大火、地震等天災,則有可能使部落遭遇滅頂之災,由此產生了對“上天”的恐懼。不知從三皇(伏羲氏、神農氏、燧人氏)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哪位開始,中華祖先萌生了天神的概念,祭祀天神就成為最圣潔的儀式。
天子——帝王的尊稱,被賦予了上天之子的遐想和美名。歷代的帝王,不論姓什名誰,都要祭天。從秦朝的始皇帝開始在泰山祭天,到清朝末年,皇上每年四季之時,沐浴齋戒、帶領文武百官到天壇祭天,祈禱風調雨順、天下泰平。這都標志著中國歷代統治者對天的敬畏。中國的本土教——道教,把天尊真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奉為神靈,頂禮膜拜。道教經典中,有很多天尊降世顯靈的神話故事。
中國人觀念中“天宮”的主宰者——玉皇大帝,法力無邊,統管著眾神群仙?!段饔斡洝分?,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遇到大的劫難都得由孫悟空上天求救天兵天將或神仙,方能過關;最后到得靈山,取得真經?!端疂G》中,梁山好漢們打出了“替天行道”的大旗,鏟除貪官污吏。這足以說明,中華文化脈管里,流淌著敬天的血液。
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中,農民起義領袖都要以真命天子自居來號召天下,即使從大漠中走來的英雄——成吉思汗鐵木真,也以“常浩天”為旗幟,統帥各部,馳騁歐亞,建立了無以匹敵的帝國——元朝,續寫著敬天的篇章。
中國的老百姓,以“老天爺”為神靈。聽天命、順天意,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幾千年來中國百姓的心理常態。咒語中,“遭天殺”、“天誅地滅”是最狠的話語。美國女人哭時,必定大喊“我的上帝呀!”中國婦人哭時,必定大呼“我的天呀!”呼喊“上帝”的人,是想讓上帝保佑自己;呼喊“天”的人,是愿上天善待自己。這是兩種文化的源宗,也是東西文明的寫照。
儒家文化是兩千年來中國社會中的主流文化,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深遠,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子所創,代表作為《論語》;孔子的弟子曾參作《大學》;孔子的孫子、曾子的弟子子思作《中庸》;子思的弟子孟子作《孟子》。這四本書,就是我們常說的“四書五經”中的四書,它集儒家學說之大成,即孔孟之道。
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文化大放光彩,在中國主流社會中,一直扮演著主流文化的角色。那它的核心是什么呢?我以為它的核心是“仁”,即仁愛。
孔子提出仁德的思想??鬃釉唬骸暗茏?,入則孝,出則弟,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親仁就是親近有仁德的人。子曰:“人而不仁,如何禮?人而不仁,如何樂?”“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意思是說,君子若離開仁德,如何能成名呢?君子是連一頓飯的功夫也不能違背仁德的?!熬雍V于親,則民興于仁”。講的是君子如果厚待親族,老百姓就會按仁德來行動。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強調的是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傳統的禮,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制自己,符合于禮,天下就贊許你是仁人了。
孟子倡導仁政。孟子曰:“王如施仁于民,省刑罰,薄稅斂·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說,君王如果能夠對民眾實施仁政,廢除嚴刑酷法,減免苛捐雜稅 奉行仁政的人無敵于天下?!叭f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孟子·公孫丑上》)。道理是說,擁有萬乘兵車的大國施行仁政,那老百姓心里的高興,就如同人倒掛著被解救下來。依仗勢力假借仁道可以稱霸于諸侯,這種稱霸必須要有大國作基礎;依靠道德施行仁政能夠稱王于天下,這種稱王天下的不一定是大國,商湯王憑借的國土方圓七十里,周文王憑借的國土只方圓百里。這里孟子精辟論述了大國與小國施行仁政,都可稱霸天下的道理?!安蝗识脟哂兄樱蝗识锰煜抡呶粗幸病?,“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由此可見,孟子大力宣揚以仁主政,以仁治國的主張。
從孔子的仁德,到孟子的仁政,中心是仁。那仁的核心是什么呢?仁的核心是愛,即仁者愛人??鬃訉θ实脑忈屖恰凹核挥鹗┯谌恕薄墩撜Z·顏淵》,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就是仁的底線。孟子對仁德解釋是“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是講仁者愛人,這是天道。
仁者愛人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精確表述,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中國主流社會所推崇。正是有了這種主流文化,中國歷代知識分子,才有了“修、齊、治、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胸懷;中國民眾才有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普通價值觀;圣明的君主才有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治國理念;中國社會才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愛精神。1998抗洪精神,2008汶川抗震救災精神,以及中國人民國際主義人道援助的善舉,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仁愛文化的光芒。
弘揚仁愛文化,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推手。人類只有大愛,才能生生不息,才能克服共同面臨的難題,才能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禮記·大學》),如果能夠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斷地更新又更新;周國雖然開國時間很長了,但由于文王秉承天命,所以始終能夠萬象更新。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從它的源頭起,就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創新性。中華文化也要不斷汲取世界文化中的優良部分,與時俱進,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感染力。
學習是創新的不竭源泉。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可見孔子把學習當作一件十分快樂的事情?!皽毓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币馑际钦f在溫習舊的知識時,要有新體會,新發現;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迷罔,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疑惑。孔子論述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對于當代人的學習與創新,仍有著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
學習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謙虛的態度?!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鬃又赋隽舜髮W的宗旨,在于使人們的美德得以彰顯,在于使天下人革舊更新,在于使人們達到最好的境界。韓愈在《師說》中明確寫道:“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如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毕日軅兺ㄟ_而謙和的學習態度,依然是我們現代人學習的楷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舊的知識浩如煙海,新的知識層出不窮。每一個有知行能力的人,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團體,每一個國家,要想發揮自身的競爭優勢,立足于世界強者之林,就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創新。做學習型人才、學習型組織、學習型政府已成為全球共識。有志向的中華兒女應該汲取先哲們的智慧,做到明德格物,不斷學習、學習、再學習;創新、創新、再創新。在中華復興的大潮中,乘風破浪,勇立潮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