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 宜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廣州地區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及其應對
■ 姚 宜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知識產權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取得了明顯進步。然而基于多種原因,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屢禁不止,特別是廣州地區,其外向型經濟發達,進出口貿易量大,是重要的商品流通和集散中心,知識產權侵權行為較為突出。本文對廣州地區存在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進行了深入調查,并結合當前相關部門采取的措施,提出了打擊侵權行為、加強產權保護的應對措施。
1.商標侵權行為。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中,商標侵權是最常發生、最明目張膽的一種。商標侵權行為主要有四種,一是未經許可擅自使用注冊商標,二是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商品,三是偽造、擅自制造、銷售他人注冊商標標識,四是反向假冒,即未經同意更換,商品注冊商標并將其投入市場。隨著廣州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大和多次專項治理整頓工作的進行,商標侵權行為得到遏制,但惡意性、重復性商標侵權行為仍然存在。根據廣州海關統計數據,2010年上半年海關共查獲51宗侵權案件,全部為商標侵權,設計商標14個,全部為國外知名品牌,包括“LV及其圖形、“NOKIA”、“SONY”等。廣州地區的商標侵權行為存在由低價值向高價值商品蔓延的趨勢,侵權貨品質量不斷提高,甚至用普通鑒別方法難辨真偽;侵權貨品類型多樣化,不再局限于早期的服裝、鞋帽、箱包、皮具等紡織服裝類,手機、電子設備等機電產品所占比列越來越高;侵權貨品的海外流向日趨集中、國內范圍不斷擴大,假冒LV等奢侈品在海外集中流向日本、韓國等國家,手機、收音機等機電產品主要流向中東和非洲地區,在國內則通過物流、郵政等渠道流向全國。
2.專利侵權行為。專利侵權行為主要有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侵權、外觀設計專利侵權兩種。隨著廣州專利申請和授權的迅速增長,專利侵權案件也呈現出上升趨勢,主要涉及電子信息與通訊、紡織服裝制造、家電和小商品等多個領域。鑒于廣州外向型經濟發達、進出口貿易量大,涉外侵權糾紛和假冒專利案件較為嚴重;作為重要的商品制造和集散基地,廣州地區的專利侵權行為存在反復侵權、惡意侵權等現象,跨地區、群體性侵權等案件日益增多,例如2010年12月的廣州查處的假冒臺灣飄逸實業有限公司“飄逸杯”的侵權案件,有10家商鋪集體售假,涉案侵權產片達17000多件。此外,存在借評獎、專利轉化合作等名義,針對專利權人實施專利詐騙的行為。
3.著作權(版權)侵權行為。著作權(版權)侵權行為主要表現為對圖書、軟件和音像制品的盜版侵權,一是未經授權非法使用、印刷、制造、銷售侵權盜版產品,包括計算機軟件侵權、外觀造型侵權、實用藝術作品侵權、名人名著和教材盜版侵權、影視音樂盜版侵權等;二是網絡侵權,包括提供非法下載音樂作品服務、網站非法傳播影視作品、非法下載銷售軟件、“私服、外掛”網絡游戲服務器以及非法轉載文學作品等。著作權侵權是廣州地區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中較為嚴重的一類,其中最突出的是盜版出版物、軟件和音像制品的大規模制售、走私和儲運,例如2010年共收繳各類盜版出版物達63萬余件,盜版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215萬余張;2011年僅上半年就收繳盜版音像制品242余張,盜版圖書和非法報刊共20萬冊。此外,以非法提供影視音樂節目內容點播、深層鏈接、P2P服務以及音樂MP3搜索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網絡盜版現象嚴重,新興的網絡游戲業則受到“私服”、“外掛”的強烈沖擊。
1.會展侵權日益凸顯。會展是企業技術創新、產品交易和實施“引進來、走出去”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與場所。會展給廣州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廣州市每年舉辦各類會展上千次,尤其是每年兩次的廣交會,具有極大的國際影響。隨著會展業知識資源特色的日益明顯,知識產權侵權、假冒和盜用等會展侵權行為不斷增加,一方面表現為對會展項目的創意和品牌侵權,另一方面是針對參加會展的新產品的新技術的專利、商標和外觀設計侵權,例如2011年第109屆廣交會受理投訴案件達616宗,涉及專利、商標、版權等知識產權保護的各個方面。
2.網絡侵權增加迅速。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發展,網絡侵權行為迅速增加。當前網絡侵權糾紛主要集中在視頻網站盜版、網絡文庫侵權和網絡制假售假泛濫這三個方面。其中網絡著作權侵權尤其嚴重,當前網絡下載已成為盜版影視音像產品、網絡游戲產品進入市場的重要渠道,從廣州市兩級法院各年度受理案件數量及比例來看,網絡著作權侵權案件數量正在逐年上升;從侵權的情況看,局域網中,特別是網吧局域網和高校局域網,已成為網絡著作權侵權的“主力軍”。網絡購物平臺則是網絡制假售假等侵權行為重災區,出現了假冒偽劣產品依賴物流運輸業向網絡銷售轉移,不再局限于廣州本地而有向全國和海外擴散的趨向。
3.群體性侵權難以消止?!叭后w性侵權”是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面對的一個難題。不良廠家抄襲、仿制原創產品;渠道批發商和零售商對侵權行為視若無睹、知假售假,甚至正版、盜版同時銷售;消費者知假買假,形成了公眾大量復制、生產、銷售、消費盜版和假冒產品的群體性侵權行為。群體性侵權行為由來久、數量多、覆蓋范圍廣且屢禁不絕,例如對臺灣“飄逸杯”產品的集體侵權,經知識產權部門治理打擊后仍未絕跡。
紡織服裝行業是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多發的重災區。美國《特別301報告》年度報告中多次指出廣州尤其在“時尚產品、運動產品”的仿冒方面特別嚴重;國外眾多旅游論壇、商貿網站上關于廣州假冒名牌服裝、箱包和鞋類的報道和討論十分之多,甚至有網友評論說“在廣州市場沒真貨,他們生產的都是假貨”。由此可見,廣州紡織服裝行業存在的侵權行為已經到了國外官方關注、民間熱議的“國際知名”程度,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對廣州制造、廣州形象都造成了嚴重后果。
廣州地區紡織服裝行業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主要有商標侵權和專利侵權兩類。商標侵權主要表現為:(1)偽造國際知名品牌的商標標識、銷售侵犯商標權的服裝、鞋帽、箱包等商品,例如偽造“NIKE”、“ADIDAS”等著名運動品牌的注冊商標標識,非法印制標有這些商標的運動袋、非法銷售此類運動服和運動鞋等;(2)擅自使用國際知名品牌商標,例如使用“夢特嬌XX”、“XX登喜路”等商標,擅自在其商品包裝裝潢上使用類似“夢特嬌”、“Dunhill”等注冊商標的設計,誤導消費者誤認為兩者之間存在某種關聯;在箱包、服裝產品上擅自使用“LV”、“CHANNEL”等國際奢侈品牌的注冊商標圖案等。專利侵權表現為侵犯名牌商品的外觀設計專利和假冒專利,例如仿冒生產“LEVIS”、“LEE”等國外知名牛仔服裝品牌的專利產品,擅自使用“萊卡”注冊商標、冒充專利產品等。
從對侵權行為的治理整頓來看,廣州市場上的紡織服裝行業侵權行為具有多樣性和專業化趨勢,從偽造名牌標識、生產假冒商品再到銷售,幾乎涵蓋了所有的侵權方式;從專業化的批量進行標識、包裝加工,到生產再到專門的售假場所,侵權行為專業化。侵權行為頻發地點位于服裝、鞋帽、箱包流通集散地的廣州各大批發零售市場,重點市場有火車站周邊服裝批發市場群、站西路鞋帽批發市場群,以及梓元崗皮具批發市場群等。
電子信息行業是美國對我國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重點指控領域。美國2011年發布的《特別301報告》將中國列入“重點觀察名單”,屢次指出廣東地區在電子信息方面的侵權行為嚴重,“(電子信息行業)涉及CD和DVD等光介質、計算機設備、電子游戲控制臺、游戲光盤等以及其他多項電子產品……是大規模的制假和盜版制造基地”,廣州則與深圳并列,被指為“盜版光盤的生產和流通中心”。
廣州市場上電子信息行業的侵權行為主要表現為著作權侵權,涉及電影、音樂、電子游戲、商用軟件和出版等多個領域。對著作權的侵權行為方式主要有兩種:有形盜版和虛擬盜版,前者指使用CD、DVD、閃存和硬盤等介質未經授權傳輸具有著作權的產品,后者則指通過網絡傳輸到電腦、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的行為。廣州在有形盜版方面的侵權行為十分突出,相對于企業濫用授權軟件、大學及周邊書店使用和售賣盜版課本、互聯網用戶未經授權傳播產品等侵權行為,犯罪團伙利用專業設備進行大規模的盜版光盤制造、有組織地銷售和走私出口已成為廣州治理侵權行為的重點打擊對象,如2007年廣州“3.17”特大磨碼盜版光盤案曾查獲盜版音像制品181萬件,在11個倉庫網點搗毀30臺磨碼機,這些機器平均每天生產30萬張盜版光盤,盜版行為之猖獗、規模之大可見一斑。雖經執法機關多次打擊,盜版行為仍未有明顯收斂,2009年“中童案”、2010年包裝倉儲非法音像制品案等一系列案件表明,廣州地區電子信息行業的盜版行為屢禁未止,仍待強力制止與打擊。
由多次治理整頓情況來看,廣州地區盜版光盤的生產地點多藏匿在白云區、番禺區等近郊城鄉結合部,例如白云區新市鎮蕭崗村(包裝倉儲案)、棠景街棠下村(中童案)等城中村地區的出租屋、倉庫和廠房。市場上盜版銷售則處于公開、半公開狀態,集中的、主要的銷售地點為廣州太平洋電腦城和海印電器城地區,大學周邊、城中村地區則較多小規模零散的盜版產品銷售。值得一提的是已經出現了盜版的品牌化、產業化現象,市場上甚至出現了盜版軟件加密現象,說明盜版已逐漸走上“規范化”、“商品化”路線,這是非常令人吃驚和擔憂的。此外,盜版走私一體化現象突出,已呈現出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的集團化特征,走私團伙往往由粵港兩地走私分子糾合而成,從攬貨、裝運、報關、運輸、倉儲到接貨等諸多環節環環相扣,各環節中人員職責劃分清楚、銜接緊湊,加大了查處治理的難度。
日化美容和家用護理產品主要包括吹風機、卷發器等個人美容用品,肥皂、洗發水、沐浴液等家用護理產品,以及化妝品等美容產品。以上是美國認定的廣泛存在商標侵權的行業之一,也是美國屢次指責廣州存在制假等嚴重侵權行為的領域。
日化美容和家用護理行業的侵權行為以制造、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為主,銷售地點集中在廣州市內幾大美容美發用品批發市場,例如白云區興發廣場、怡發廣場和中華化妝品城等,周邊城中村中也零散聚集著一些小型銷售點。制假地點多位于城鄉結合部的城中村地區,白云區尤為嚴重,2008年廣州十大制假案有5起位于白云區,公安機關多次在白云區同和、夏茅、黃邊、新市等地區查處多起制假案。此外,番禺、海珠區等也有制假存在,2011年4月公安機關即在海珠琶洲搗毀了四個假冒注冊商標化妝品的制造窩點。
通常假冒名牌產品可以獲取400%的利潤,高額利潤的驅使是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屢禁不止,不法企業和個人制售、販賣假貨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導致侵權行為產生的,還存在知識產權保護觀念淡薄、知識產權產品價格偏高、地方保護滋生、企業自主創新不足等一系列深層次原因。
其一,知識產權“無形性”導致不自覺侵權。知識產權具有無形性、專有性、地域性、時間性、可復制性的特點。無形性這一特點使得知識產權權利人有可能“貨許三家”,將專利權同時賣給兩個分別獨立的買主。“無形”這一特點,給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侵權認定帶來了許多復雜的問題,這也正是目前不少個人與企業侵害他人知識產權而不知為侵權的主要原因。
其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文化氛圍尚未形成。從目前情況來看,知識侵權構成違法犯罪的法治意識和侵權可恥的社會文化氛圍尚在形成之中,公眾知識產權知識和意識普遍缺乏,沒有形成尊重知識、尊重創造性勞動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導致侵權的隨意性和不自覺性。從《中國知識產權藍皮書》公布的調查報告結果可以看出,社會公眾尊重知識產權的意識比較淡?。涸趦H有的11%的不購買盜版產品的人當中,只有33%的人認為這是侵犯他人知識產權,而更多人是出于擔心質量問題或有其他顧慮,真正意識到并從行為上拒絕盜版的公眾比例非常少,僅占所受訪者的4%。
其三,價格偏高導致公眾集體侵權發生。一些知識產權產品的價格定位過高,忽視消費者的承受能力,例如微軟計算機軟件,其售價遠遠超出了我國普通消費人群的購買承受能力且具有壟斷性,直接導致了盜版的大規模需求;隨著微軟銷售策略的調整和價格的細分下降,正版軟件的銷量則大大增加。此外,一些知識產權權利人一味強調公眾的侵權損害卻無視公眾的合理利益要求,導致部分公眾對知識產權產生反感和矛盾心理,并直接導致公眾群體性侵權行為的發生。
其四,低成本滋生侵權行為。知識產權侵權的低成本一方面體現在實施侵權時需要投入的經濟成本低;另一方面體現在侵權行為受到的行政和司法處罰力度輕,機會成本小。相對于侵權所帶來的高收益,經濟處罰的力度相對??;民事責任方面也僅承擔一般責任;刑法對知識產權類犯罪雖有規定,但相關條文少,規范疏漏,起刑點高,這就導致了立法、司法保護某種程度的缺位,對知識產權侵權沒形成強有力的約束和制裁機制。此外,對知識產權侵權缺乏正確的道德評價,使得知識產權侵權可以置社會輿論于不顧,侵權行為恣意妄為,這也是侵權低成本的表現之一。
其五,地方保護主義助長侵權行為。地方保護主義是造成某些地區產品侵權、假冒偽劣商品泛濫的重要因素。少數地方經濟效益至上,不重視社會效益和法制建設,不惜犧牲國家和公眾利益來換取地方和局部利益,甚至出現干涉行政執法機關依法查辦、支持包庇甚至參與制假售假行為等。美國《特別301報告》中重點指出,“廣州市白云區和花都區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地方主義的狹隘思想和“保護傘”的存在滋生了侵權行為的出現。
其六,企業自主知識產權和內部管理欠缺。企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多數產品定位在初級產品,普遍存在著“貼牌”生產的情況,給惡意侵權者提供可乘之機,這是引發侵權行為的一大原因。從企業內部來說,許多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著經營規模較小、管理不規范的情況,缺乏知識產權內部管理制度,忽視對員工的知識產權教育,容易在產品開發設計、參展送樣等過程中發生侵權行為。
第一,積極出臺地方性法規。積極出臺地方性法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能力建設,為知識產權的行政和司法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進一步細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法規政策制訂工作,盡快完善地方立法,改善執法環境,使知識產權的執法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用;建立統一的知識產權行政管理和執法機構,對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關和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建立起較為統一的知識產權管理和執法機構;針對區域特點制訂保護工作重點,以提供優質行政服務為重心,實現知識產權的行政保護由“調解、處罰”為主向引導型、服務型轉變。
第二,加大重點領域查處力度。針對群體侵權、重復侵權泛濫的趨勢,要加大行政查處力度,確定知識產權保護的重點整治、觀察區域,加大行政懲處力度,消除侵權慣犯屢禁不止的情況。嚴格行政執法,針對熱點問題開展專項執法行動,打擊侵權行為,凈化市場秩序,力爭將知識產權保護落到實處。
第三,開展跨境產權保護合作。密切穗港知識產權合作與交流,加強與港澳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和民間組織開展溝通和交流,進一步完善案件協作處理機制建設;在雙方海關執法合作的基礎上全方位地加強公安、工商、版權等知識產權行政部門與港澳相關部門的行政執法合作乃至兩地的刑事和民事司法合作,交流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合作打擊跨境知識產權違法犯罪行為,圓滿解決知識產權的民事糾紛等。
第四,強化國際協調意識。強化知識產權國際協調意識,通過多種渠道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與博弈,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出擊以維護自身權益。設立知識產權國際協調溝通平臺,加強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國際組織的聯系,及時了解知識產權的國際競爭態勢與發展動向,積極反映自身訴求,在融入中創造有利發展的國際知識產權環境,加強與國外產業界及駐穗外企的溝通和聯系,利用其了解與認同為爭取良好的國際輿論氛圍。
第五,重視知識產權文化培育。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導、新聞媒體支持、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知識產權宣傳普及教育常態機制。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宣傳與培訓,針對國際上對廣州侵權產品“集散地”的指控,加大對商戶的知識產權宣傳力度,增強商戶“銷售侵權產品行為違法”的法律意識。
[1]廣州市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規劃(2011-2015)》,廣州政府門戶網站.[2]郭德忠.知識產權全球保護主義環境下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 [J].河北法學,2009:4.
[3]武善學.健全中國特色知識產權行政管理和執法體制[J].法學雜志,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