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銅陵市教育局教研室(244000) 章小明
“問題研究”課是人教版教材編寫的一個亮點,它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但遺憾的是受課時限制及應試的影響,在實際的教學中,它處在可有可無的地位,教師重視不夠,形同虛設,上與不上,由教師隨意確定。在最近安徽省優質課評選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更是令人憂慮,感到沒有上出探究課的味道,與平常課沒有多大的區別,多數教師還是把它當成傳授知識的課型。借著這次“安徽省特級教師講師團赴皖北巡回講學”的機會,作為團員,我上了一節“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問題研究示范課,下面就該類課題如何上,談談我個人的體會。
每一個“問題研究”都是與前面章節某一知識相關聯的,它既是鞏固拓展,更可以利用該知識作為探究的資料,教師要善于挖掘。如“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與本章第一節的“大氣的受熱過程”“熱力環流”等知識密切相關,在探究熱島效應形成的原因及影響時,相關知識可作為鋪墊,在師生共同分析的基礎上引入探究。
“問題研究”重在思路和方法。應以教方法為主,教知識為輔,因為思路決定出路。但在省級優質課評選課中,沒有一位教師講方法和思路,一上來就直撲主題,開始了知識傳授,這與平常上課有什么區別?
我在講“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時,特別強調了研究思路的重要性,面對這樣的課題,我們應當從哪些方面入手?為什么要確立這樣的研究步驟?最后,啟發學生得出:“列舉事實—尋找原因—探究影響—解決問題”這一探究思路。思路的確立不僅有利于本課的探究活動進行,而且,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均可采用這樣的研究思路。我在本課結束后,安排了一個問題研究:“為什么近些年來,我國的部分城市會夏季出現內澇?”以達到知識、方法遷移運用的目的,重在使學生認識到“思路”“方法”對問題研究的重要性。
小組討論分析,決不是走過場。我認為問題研究課的“結論”,80%以上應由學生探究獲得,但在這次省級優質課評選課中,面對合肥一中的優秀學生,教師卻組織不起來討論,每次討論,現場都很冷清,沒有“熱度”。教師只好“講”探究。何故?我想有兩個原因,一是教師提供的資料少或不到位,二是缺乏教師對資料運用的引導。沒有資料或資料不全面,或資料太少,學生的討論將無法深入探究下去。有了資料,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分析資料,運用資料,積極引導,不斷點撥,而不是袖手旁觀。
教師的引導主要體現在依據資料,設置問題。如城市熱島效應的概念,我在教材“圖2.33城市熱島效應示意圖”中,根據氣溫曲線分布特點,分析氣溫的空間分布狀態,設置問題:“何處高?何處低?何處波動大?何處波動小?”大問題套著小問題,層層分解,激起學生的思考。在探究熱島效應產生的原因時,不僅利用城市與鄉村景觀差異照片資料,還增加了從網上搜集的資料發給學生,并把前面“圖2.1地面輻射使空氣增溫”也拿來組合,幫助學生分析“同一時間,不同空間影響氣溫高低的因素有哪些?為什么是這些因素?”使學生討論分析有落腳點。為使學生的討論分析有深度、有廣度,我還借用《死海不死》這篇初中所學課文,看作者是如何通過死海不死的表象入手,再從本質(深度)和多角度(廣度)來探究“死海”及“不死”的形成原因。受此啟發,四個小組討論很熱烈,最終學生探究出的“熱島效應”形成原因的結論,既有深度,又注意到了廣度。我只是提醒同學們對自己的探究“成果”要歸納整理,使之條理化,不零亂。在這里,認識熱島效應的原因是次要的,而用什么方法和思路進行探究是主要的。
探究課是以問題為引路的,沒有問題,何以探究?但教材中的問題過大、過難,故對教材中“資料分析”設置的問題,教師應換一個角度重新改編,以符合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維習慣。要把大問題變成若干小問題,降低難度,形成梯度、或增加文字,或重新編寫,使之通俗化,為學生的探究掃除障礙,鋪平道路。如“資料1”中的第1問“描述圖中氣溫曲線的分布特點”,我把它改寫成“根據氣溫曲線分布特點,分析氣溫分布的空間狀態”。“資料2”的兩問中,我在“對比以上兩幅照片……”后面增加了“景觀差異”文字,使學生對比有“目標”;“除了照片上提示的原因外,想想還有哪些因素可能導致熱島效應”,為降低該題難度,我增加了“大氣受熱過程”圖,并配有設問:“影響大氣受熱的因素有哪些?”“資料3”的第2問“這種環流會對市區大氣污染物的擴散產生哪些影響?”學生不好回答,而實際上大氣污染物的擴散狀況,會直接影響到城市大氣質量。故我把這句話改為“從氣流運行的角度來分析大氣污染物的擴散對城市大氣環境,是加劇污染還是凈化環境?”這一問,有思考角度、有方法、有目的,通俗易懂,學生的討論分析很熱烈,也有深度。也使得探究最后第3問“如何避免這種影響”所采取的措施水到渠成。
問題研究可以獨立思考,共同完成,也可以肢解問題,分工合作,以提高課堂效率。本節課我就根據問題研究的內容把全班分成四個組,在探究“熱島效應”形成的原因時,前兩個組為一個任務,主要探究“城鄉下墊面的景觀差異有什么區別?這一差異是如何造成城鄉氣溫不同的?”后兩個組主要探究城鄉景觀差異之外的因素是如何導致“城市熱島效應”的,可提示學生從城市與農村人類活動的差異角度來考慮。在分析應對和減弱“城市熱島效應”時,四個組可分別命名為“規劃組”“建筑師組”“企業組”“市民組”,提示同學們從產生“熱島效應”的原因中提出好的建議和應對措施。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每組要指定一個書記員,他是該組的核心,起一個領頭的作用,大家圍繞他獻計獻策,集思廣益。這樣,小組的討論就不會“松散”。要求用書面語言交流,是因為經過思考所寫的東西在交流時顯得較為完整。值得提醒的是:由于“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屬于“結構性不良問題”,故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時,要拓展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在評價總結學生的探究成果時,要留有“余地”,避免標準化。
在探究問題過程中要不斷產生新的問題。問題層出不窮,是探究課的靈魂。學生問題提得越多,越有疑問,則是探究課成功的重要標志。當學生沒有質疑時,老師也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如在探究“城市熱島效應”產生的原因后,我提出:“城市水泥建筑、柏油路面比熱小,吸熱快,在白天快速增溫是沒有疑問的,但到了晚上,它們放熱快,降溫也快,就如同沙漠白天熱,晚上很冷一樣,如此,在夜晚‘城市熱島效應’是不是應該不存在了?”再如,我提出:“城市熱島環流在一定條件下會凈化城市大氣污染物,這‘一定條件’應該是指什么樣的條件?”這些問題,都會激起學生探究欲望。
問題研究最終是要解決問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關系觀,以便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每一個“問題研究”內容不同,落實地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應有所區別。“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要落實的人地關系觀,應當是我們應采取哪些措施、對策,最大限度地減弱“城市熱島效應”,要使學生看到希望。在課的最后,根據學生提出建議,我特別強調:“只要我們行為正確,措施到位,城市化,不僅會使城市的酷暑難熬消失,還會使人們享受現代化城市的舒適與便利,真正實現上海世博會提出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總之,探究課是以問題為核心,教師的引導應體現在對問題的設置,要使“問題”簡單化,具體化,使學生容易接受;資料的分析提示要有針對性;思路與方法的啟發要具有遷移功能;確立的教學目標,是探究思路與方法的獲得和對資料的運用分析,而不是具體的知識本身。